陳思瑤
為了讓經(jīng)歷“寒冬”的湖北快速恢復元氣,整個4月,人民日報做了5場為湖北“帶貨”的直播,從鴨脖子到小龍蝦再到蓮藕,直播間里上架一個秒空一個。網(wǎng)友直言:這個4月的錢包都交給人民日報和湖北了。湖北籍藝人更是當仁不讓:袁姍姍在為熱干面“帶貨”的時候說,熱干面是湖北人的“精神食糧”,“我們吃早飯叫過早,所以每個人每天都要吃一碗熱干面。早餐一碗熱干面,疲憊慵懶全不見”。她還說,吃熱干面在湖北有特別的意義,就好像是在吃“市井的喧囂”。國家給地方帶貨,是為了促進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而湖北人給故鄉(xiāng)帶貨,就更帶出了一絲眷戀、一份熱愛、一地風物、一方人情。
你也一定很熱愛家鄉(xiāng)生你養(yǎng)你的那片土地吧?如果讓你為家鄉(xiāng)帶貨,你又會選擇什么呢?請根據(jù)材料提示,以“我為家鄉(xiāng)帶貨”為題寫一篇作文,文體不限,不少于600字。
本次作文關鍵詞是“帶貨”,而關鍵詞的范圍是“家鄉(xiāng)”,考生需要選擇家鄉(xiāng)特有的物產(chǎn)為線索,精心構思文章。若想要讓文章的情感遞進升華,不妨設置明暗線:明線是“家鄉(xiāng)特有的物產(chǎn)”,是肉眼可以捕捉的“貨”;暗線則是物產(chǎn)背后蘊含的家鄉(xiāng)風俗、家鄉(xiāng)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質(zhì),是精神層面上可以感知的“貨”。此二者都是以記敘文為主,在記敘中融入細膩的抒情。如果能將情感進一步思考,記敘結束后還可以融入議論:怎樣為家鄉(xiāng)帶貨才能更好地讓家鄉(xiāng)、物產(chǎn)聲名遠播?有些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手工物產(chǎn),正在隨著時代的變遷漸漸稀少甚至走向消亡,這一情況又當如何解決?但這種寫法相對難度較大。
下面幾個寫作思路可供參考:
思路1:描述家鄉(xiāng)物產(chǎn)的特征,講述家鄉(xiāng)物產(chǎn)的制作過程,抒發(fā)對家鄉(xiāng)物產(chǎn)的熱愛。本思路相對平實,但是寫好也不容易,需要熟練駕馭各種描寫方法。只描寫物產(chǎn),那文章必然是刻板的,若能將物產(chǎn)的制作過程娓娓道來,宛如一部紀錄片,讓讀者的目光聚焦到這一物產(chǎn)上,既能表達自己對于家鄉(xiāng)物產(chǎn)的喜愛,又能激發(fā)他人對于這方水土、這種物產(chǎn)的探求之心。在搜集素材的時候,也可以以紀錄片為切入點,如《舌尖上的中國》《早餐中國》等。
思路2:從家鄉(xiāng)的風景入手,引出家鄉(xiāng)的特色物產(chǎn),將景、物、人、情充分勾連起來。比如西北名城蘭州,最廣為人知的特產(chǎn)當數(shù)拉面。但或許很少有人知道,正宗的蘭州拉面,一定要清早取最清澈的黃河水來熬牛肉湯,若能把黃河的豪邁氣勢與蘭州牛肉面結合起來,既能為蘭州牛肉面增色,又能讓作文格局越發(fā)壯闊。
思路3:特色物產(chǎn)的背后,是地方特征??汕擅罾谩皫ж洝?,寫出地方人情,寫出一地的精神風貌。江南人喜清淡、甜、咸、爽口,講究營養(yǎng),這象征著江南人的婉約秀氣,小家碧玉;西北人愛吃帶有酸口、經(jīng)濟實惠和牛羊肉品種的菜肴,這是獨屬于黃土高原的粗獷豪邁;東北人愛吃肥而不膩、脂肪多的魚肉菜品,一般吃用量大,習慣吃飽吃好,這是東北人骨子里的直率熱情,毫不掩飾。食物是這樣,其他物產(chǎn)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也可以作為“帶貨”的對象,文化,不也是故鄉(xiāng)一張亮麗的名片嗎?
突圍角度一:細化色香味,為家鄉(xiāng)美食帶貨
【名師支招】為美食帶貨的人,必不可少的就是“吃播”的本事,想要為美食帶貨,一定要把家鄉(xiāng)的美食描寫得色香味俱全,并讓美食牽動自己和廣大食客的回憶,還原當時的場景和“我”的心理,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佳作示例】
我為家鄉(xiāng)帶貨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實驗初級中學初二(8)班 江欣曉“篤篤篤,賣糖粥,三斤蒲桃四斤殼,吃儂肉,還儂殼,張家老伯伯勒拉伐……汪汪汪,搖啊搖,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對我瞇瞇笑……”生在蘇州,從小縈繞在我耳邊的,就是吳儂軟語唱出的歌謠,也許是歌詞的緣故,我對糖粥情有獨鐘。
若讓我為家鄉(xiāng)帶貨,第一個闖入我腦海的,也是糖粥。甜蜜蜜的豆沙加上軟軟的糯米,有誰會不愛呢?
蘇州的街頭巷尾,總是彌漫著花香味,纏綿著糖粥的香味,香醇不膩。陽光如一層金閃閃的珍珠粉末在石子路上閃閃發(fā)亮,石子如同金黃透亮的琥珀,一個個毫無規(guī)律地分布在地上。那排成長龍的人群的目標,不消說,便是糖粥。濃郁的香氣越發(fā)讓我想立刻吃到糖粥,攥緊手中的兩三張零錢,急急忙忙地奔過去。
好容易排到攤前,還來不及喘氣就將幾張皺巴巴的零錢給了老人家,老人家便開始嫻熟地撈來一勺粥,勺子前半段深深地陷入鍋中,用力一提,撈出了滿滿一勺糯米,冒著的熱氣更是為這后面的花香氣做了些點綴,再拿起甜豆沙鍋的勺,撈出一勺,溢出的豆沙細膩得看不清,如同一條紅褐色的緞帶從中散落出來。最后,再將細膩的豆沙蓋在糯米上,完美的藝術品就這樣誕生了。
沒錯,蘇州的糖粥,是糯米熬出來的,比普通的粥更加香甜,還多一分軟糯彈牙。再澆上又香又濃又細膩的豆沙,一口吃下去,全身暖洋洋的,別有一番風味。
從不肯辜負美食的蘇州人,總會親自挑選糯米與赤豆,顆顆飽滿、透亮。糖粥美味的關鍵,就是火候,燒豆沙的時候還得不停攪動,防止豆子粘鍋糊底。讓人暖心的甜蜜,可不是那么簡單就可以獲得,什么時候加豆子,什么時候加米,加多少,分秒之差估計這糖粥的口感就不一樣了,只有加得準,才能迸發(fā)出無法形容的甜美滋味。
常有人說江南人小氣,但是我認為蘇州人秀氣,不多不少,不疾不徐,恰到好處。
我看著旁邊的黛瓦白墻、花花草草,只覺得實在愜意,天氣逐漸溫暖,一勺甜滋滋的糖粥放入口中,一點點滑入喉中,軟而不硬的糯米挾裹著豆沙流露出的甜味,慢慢地隨著香氣一層層綻放出甜味,蕩開了初春,蕩開了蘇州的小橋流水。
簡單的糖粥,卻是蘇州人的“招牌”,小橋流水人家,街邊粉墻黛瓦,祖宗們一代代傳下來的,甜甜蜜蜜的糖粥,不正是蘇州人民向往的甜蜜而又悠閑的生活嗎?
糖粥,大概是蘇州最好的代名詞。而我,愿做它最虔誠的代言人。
名師點評
作者通過制作過程、糖粥賣相、入口香味,全方位為讀者展現(xiàn)了所帶之貨的引人注目之處,更兼在熬煮糖粥的過程中融入了對于蘇州人簡單與細致的贊美,把對故鄉(xiāng)人的眷戀也展現(xiàn)得一覽無余。
突圍角度二:巧用虛實結合,以懷念勾連帶貨
【名師支招】什么情況下需要為家鄉(xiāng)帶貨?“我”選擇某樣物品來帶貨,背后有沒有什么特殊的故事?虛實相生,可以為文章擴容,讓文章更有層次感。
【佳作示例】
我為家鄉(xiāng)帶貨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實驗初級中學初二(12)班 姚馨怡
公司讓我回鄉(xiāng)挖掘一種特產(chǎn),作為日后公司重點扶持的項目??晌译x家日久,實在不知道該把家鄉(xiāng)的什么物產(chǎn)帶到那個高樓林立的大城市。
撣撣衣角下了客船,立在梔子花樹下,馨香帶著水汽撲滿鼻腔,“啊要買茉莉花,梔子花哎……”耳邊隱隱約約傳來熟悉的叫賣聲,這聲音流入心底,喚醒記憶深處有關家鄉(xiāng)最美好的回憶。
青瓦房,老城墻,水井巷,我曾無數(shù)次夢到:幽深的巷子里,我撐著一把紅綢傘,奔跑在如畫的江南煙雨中,水光淋淋的青石板在我腳下發(fā)出“嗒嗒”的清脆聲響,外婆看著我,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眉毛淺淺地彎著,溫聲提醒我:“石頭滑咧,慢點跑,石板路摔著可疼了。”我的笑意從臉上漾開,直達心底。
無數(shù)個日子,晴天雨天,我與外婆都要踏過那條青石小巷去賣花,有一種聲音,充盈著我最美好的時光,那是外婆的叫賣聲:“梔子花哎,走過路過的來看一看哎,啊要買啊,香噴噴咯!”軟糯糯的蘇州話,在江南煙雨的滋潤下,讓耳朵先嘗出些甜蜜來,我撐著小傘,讓它在我心中慢慢生根,發(fā)芽……
后來,我離開外婆讀書,每年都能收到她請人捎來的花茶,每次與她通電話,耳畔總能聽到她小心的詢問:“花茶香嗎?”我笑答著很香,外婆便在電話那頭低低地笑出聲,仿佛得了什么了不起的褒獎。城市里車水馬龍,我雖然年年都能品嘗花香,卻再也沒有聽到過外婆的叫賣聲,她的聲音并非天籟,卻如她賣的花一樣甜蜜醇香,醉了容顏,香了記憶,暖了時光。
“妹妹,啊要買茉莉花?來一串香噴噴嘍!”臂彎里掛著小竹籃的阿婆向我召喚,仿佛我記憶深處最不舍、最難忘的聲音又在呼喚我了。
“兩塊洋鈿一串?!卑⑵蓬澪∥〉氖中⌒囊硪淼貜闹窕@里取出一串茉莉花,戴在我左手腕上。鼻翼間滿是熟悉的馨香。突然,右手也被香氣包圍了,我低頭,又一串梔子花赫然出現(xiàn)在手腕上,老奶奶蒼老的手撫過瑩白如玉的花瓣,瞇著笑眼溫聲說道:“兩個都戴,香著咧,標致格!”我執(zhí)意要再付錢,老奶奶擺擺手說:“天色不早啦,快回去吧,我也要收攤了,花就當奶奶送你的,小娘魚戴花標致格!”
阿婆說,快回去吧……
我有多久不曾回來了,竟連那些溫暖我童年的花都不記得了。
月鍍銀墻,夜色依舊,我的耳畔回蕩著那一聲聲撫慰人心的搖籃曲,梔子花靜悄悄地開在月光下,讓整個夜晚分外柔和朦朧。遠遠地,我瞧見月光下那并不高大的身影,遠遠地,我聽到外婆溢滿花香的聲音:“囡囡可回來了,餓不餓?快進來吃飯嘍!”那聲音透著溫馨,蕩著欣喜,滿滿地盛著外婆對我的深深愛意。
我?guī)е枢l(xiāng)的花茶,戴著手腕上的花,踏上回公司的路。我想,我知道我要為家鄉(xiāng)帶什么貨了。
名師點評
作文獨出心裁,采用“小說”這一體裁。文中“我”成年之后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xiāng)尋找值得帶貨的物產(chǎn)這一情節(jié)是“實”,“我”童年外婆賣花、給“我”寄花茶的情節(jié)為“虛”。但實際上對于初中生而言,賣花寄茶的情節(jié)才是真實的,幾十年后回故鄉(xiāng)反倒是作者想象出來的。虛實轉換之間,作者巧妙點題,并且在行文之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