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玲
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同社會對話、同學習伙伴對話、同自己內心對話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中職思政課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式的教學,是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主動作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新型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還能將思政課的社會連接價值、個人省察價值進行更大體現?,F實中,小組合作學習還存在著缺乏合作學習氛圍等問題,減損了其功效的發(fā)揮。教師應注意對提問的審視,使提問增加觸發(fā)思考、激起論辯、聯(lián)系社會的效果,從而將小組合作學習深入貫徹落實,幫助學生實現真正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現狀
隨著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見》 《關于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 《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的出臺,符合信息時代的各類新型教學模式得到了普及和廣泛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便是其一。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增強思政課教學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具有強大的課堂教學優(yōu)勢。隨著這種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我們也發(fā)現小組合作學習存在如下兩個主要問題。
1.小組討論缺乏氛圍
教師提出課題后,小組成員處于應付或者抗拒狀態(tài),對課題興趣不高,小組成員缺乏討論興致,沒有調動起真正的思考,成員之間沒有交流的動力。
2.討論的內容缺乏價值
討論的內容指向性明顯,答案就在書上,或者沒有與學生的既有經驗相聯(lián)系,沒有關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對學生不構成挑戰(zhàn),學生感覺討論的內容沒有價值。
沒有討論的勁頭,討論的內容沒有價值,使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大打折扣。這又令部分教師選擇放棄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回歸傳統(tǒng)的講授課堂。這樣就回避了小組合作學習低效的問題,還能保證教學進度。從傳授知識的角度來看,這樣做的確是保證了知識點的傳授,而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傳授知識,更多的是培養(yǎng)人格、品質、行動力。要做到真正的教與學,小組合作學習是很好的方式,要將這種方式發(fā)揮出最大的價值,關鍵就是教師必須審視自己課堂上提出的問題。
二、教師提問的關鍵性
誠然,小組合作學習最好是學生自行提出問題,自己提問自己解決更能激發(fā)學習動力,增加自我效能感。但是從客觀實際來看,一是經歷過良好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鍛煉、具備主動提問這一素養(yǎng)的中職生人數較少;二是思政課堂上,教師必須要創(chuàng)設合作學習的氛圍,提供合作學習的思考內容,進行思考方向的引領等,這些都離不開課堂提問。
教師提問是小組合作學習得以展開的前提和基礎,教師的提問為合作學習提供了腳手架。反觀今日思政課堂(主要指采用小組合作教學的課堂)教師的提問,還存在著幾種低效的提問方式:一是針對知識點提問,學生只要在書上找出答案即可;二是提出的問題只有一個答案,沒有討論的必要;三是問題過于高深,領域內的專家尚無有效解決方案,卻要求學生在十幾分鐘內討論出一個方案;四是提問理論化傾向明顯,學生毫無討論興趣;五是提的問題容易離題,或已偏離教學,導致學生一開始討論就剎不住車,成為八卦新聞式的聊天。這些低效提問是導致小組合作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改變教師提問,有助于小組合作學習的真正實現。
三、如何讓提問增效
要讓教師的提問增加觸發(fā)思考、激起論辯、聯(lián)系社會的效果,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討論氛圍的創(chuàng)設
(1)外部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外部環(huán)境主要指教室的物理環(huán)境。外部環(huán)境要有利于學生進入課題學習,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切合主題的教具來達到目的。例如,學習建國七十周年大閱兵,教師帶上幾面國旗分到各小組,要求學生自己動手把國旗立起來,這種布置省力又省時,短短幾分鐘便能創(chuàng)設出良好的氛圍。
(2)情景引入
教師提出問題之前,先要做足情景引入功夫。可以采取敘述、介紹、音視頻播放、圖片實物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例如學習社會保障,請學生介紹自己一家人的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情況,請班內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的學生展示到福利院慰問的照片和情況等,這些和學生既有經驗發(fā)生聯(lián)系的情景內容,更容易觸發(fā)思考。
(3)針對口味
如今00后的興趣點在哪里?翻翻他們的朋友圈便略知一二。教師不應對00后的興趣愛好嗤之以鼻,因為很可能換回來的也是對方的嗤之以鼻。教師了解學生興趣之所在,有利于在教學設計中進行采用,以增強情景的代入感。
(4)事先摸底
教師和學生要將學習更好地推進,二者必須擁有足夠的人際交往量。學習主要出現在課堂上,但教師的作用是讓學習更好地發(fā)生,那就需要增進對學生的了解。例如學習《商品與貨幣》,教師通過談話事先摸底如下情況:學生開學從家?guī)矶嗌偕钯M?開學準備購買什么?要得到豐富而真實的回答,教師就必須在合適的環(huán)境中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這種摸底不僅有利于教師理解學生,更有助于教師發(fā)現值得探討的問題。
2.有效的提問
有效的提問必須符合三個特征:思考性,即問題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能觸發(fā)學生進行分析、推論、判斷;多向性,即問題可以有多個角度、多個層面的回答,能夠容納學生多向多面的思考結果;現實性,即問題切合社會生活,能夠和學生既有經驗相結合并建構學生對社會生活的新的認知和態(tài)度。具備這三個特征的提問,才能激發(fā)學生思考、促成學生課堂討論,進而改善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真正達到學習的目的。
例如,《發(fā)展變化與順境逆境》中關于發(fā)展的概念的提問,可做如下對比,見表1。
3.檢驗問題的有效性
觀察課堂討論中學生的表現是衡量問題有效性的直觀方法。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論辯、相互交流,就是有效的提問。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鍛煉了思辨能力,還能在與同伴的交互中學到新知識、新方法、新態(tài)度。審視學生作業(yè),是衡量問題有效性的間接方法。教師布置作業(yè)時有意對課堂內容進行加深和拓展,將作業(yè)完成情況作為對課堂提問的反饋,仔細反思提問效果。跟蹤學生的后續(xù)行為表現,是衡量問題有效性的長效方法。真正優(yōu)質的學習,必須作用于學生行為的改善,通過較長時間對學生行為的觀測,可以從更深層次反思提問效果。其實,教師提問本質上是要創(chuàng)設利于開展合作學習的環(huán)境,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好了,就會助推學生的學習。做好提問效果的檢測和反思,就是在不斷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好的學習微環(huán)境。
4.注意事項
思政課教師保證課堂教學政治方向的正確是首要職責。思政課上的提問既要保證知性的學習,更要保證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愛黨的情懷,培養(yǎng)學生成為國家的合格公民。
此外,教師的提問還要避免讓學生思維陷入模棱兩可的境地,即要避免問題的回答已不是多向性的討論,而是出現是非不分、黑白混淆的局面。在這樣的時刻,教師必須明辨是非、分清黑白、辨析事理,成為學生的引領者。例如,學習《現象本質與明辨是非》時有討論案例,學生A在教室撿到了一百元錢,剛好班里同學在組織團購本學期必需的學習用品,A思索再三,用這一百元交了費用。當天晚自習,B同學發(fā)現自己丟了一百元,報告老師說有人偷了他的錢。現在A同學感到非常害怕,不敢說出實情,怕說了也沒人相信錢是撿的。請問A同學撿到錢后用出去的做法對嗎?怎樣幫助A同學走出困境?對于此情景,學生的答案會有很多種,教師要正確引導,利用提問幫助學生梳理出合法合理合情的處理方式。
四、結語
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對話的方式實現學習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獲得的是關心世界、關心同伴、關心自己內心的重要能力。這種學習模式符合現代化信息社會的時代背景。在中職思政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具有強大的優(yōu)勢,思政課教師善加利用,一定會使之成為實現高水準教學的利器。從有效提問開始,以有效提問為抓手,促成小組合作學習的實現,可以建構出思政課教師以及學生更為優(yōu)質的教學生態(tài)。
責任編輯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