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拉斐爾·圣齊奧·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著名的畫家和建筑師。與米開朗基羅和達芬奇并稱文藝復興三杰。他的作品博采眾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代表了當時人們最崇尚的審美趣味,成為后世古典主義的典范。其作品充分體現(xiàn)了安寧、和諧、協(xié)調、對稱以及完美和恬靜的秩序。
關鍵詞:拉斐爾;文藝復興;藝術
1 時代背景與人物簡歷
15世紀到16世紀中葉,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全盛時期,造就了一批時代的巨人,在這批藝術巨人中,尤其以被稱為“文藝復興三杰”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最為杰出。他們發(fā)展了15世紀意大利美術的成就,徹底擺脫了哥特式美術的消極影響,把寫實技巧發(fā)展到近乎完美的程度,創(chuàng)造了文藝復興美術的典范之作,把意大利文藝復興美術推上了歷史高峰。而拉斐爾圣齊奧就是文藝復興三杰之一,也是三杰中最年輕的一位。拉斐爾的作品因其清晰的形式、輕松的構圖和人類宏偉的新柏拉圖主義理想的視覺成就而受到贊賞。與米開朗基羅和達芬奇一起形成了那個時代的傳統(tǒng)三位一體的大師。
2 作品賞析
2.1 拿書的圣母與圣父子約1512 年 木板油畫 35.7 厘米 × 24.2 厘米
這件小而精致的畫作源自烏比諾公爵的指定繼承人維多利亞·德拉羅維雷的收藏。在過去所有的清單中,它都被列為拉斐爾的作品。甚至在拿破侖時期,這件作品還是諸多被挑選從佛羅倫薩運往巴黎的畫作之一。但在再次回到佛羅倫薩后,這幅作品被認為出自拉斐爾畫室。有學者指出其作者可能是拉斐爾的弟子盧卡·佩尼和朱利奧·羅曼諾。其后,又屢有學者認為作者是拉斐爾本人。其理由是在佩尼存世的作品中,人物的輪廓清晰,并且由于他的用色沉悶,沒有真正的光澤,所以畫面看起來光滑而不自然。另外,佩尼雖然能將細節(jié)描繪得一絲不茍,但他并沒有成功使得畫中的人物之間以及人 物與周圍的空間之間產(chǎn)生關聯(lián)。佛羅倫薩皮蒂宮中的這幅描繪圣家庭的畫作卻呈現(xiàn)出了完全不同的風格。 畫中所有人物的線條都很柔和,并與周圍的環(huán)境融為一體。拉斐爾的另一位弟子朱利奧·羅曼諾通常運用 濃重的色彩讓畫中的形象發(fā)光,并利用光使其呈現(xiàn)出 金屬般的光澤,從而賦予他們一種浮雕般的質感。他并不擅長在空間里不動聲色地嵌入人物,使后者充滿感情。他筆下的人物常獨立于環(huán)境之外,散發(fā)出一種帶有侵略性的活力。這種特征在皮蒂宮溫柔而幸福的圣家庭中找不到任何痕跡。
2.2 《西斯廷圣母》 1513-1514年 布面油畫 265×196cm 德國德累斯頓博物館
拉斐爾的藝術以優(yōu)雅、和諧、高度的完美為標志。他在佛羅倫薩時期主要作品是一系列圣母像,他筆下的圣母和中世紀的圣像畫完全不同,以母性的溫情和青春健美完美地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的理想,被譽為世俗理想戰(zhàn)勝宗教理想的最突出的藝術表現(xiàn),畫中表現(xiàn)圣母抱著圣子從云端降下,兩邊帷幕旁畫有一男一女,身穿金色錦袍的教宗西斯篤一世向圣母、圣子做出歡迎的姿態(tài)。而稍作跪狀的圣芭芭拉,她虔心垂目,側臉低頭,微露羞怯,表示了對圣母、圣子的崇敬和恭順。位于中心的圣母體態(tài)豐滿優(yōu)美,面部表情端莊安詳,秀麗文靜,在更高的起點上塑造了一位人類的救世主形象。扒在下方的兩個小天使睜著大眼仰望圣母的降臨,稚氣童心躍然畫上。為拉斐爾“圣母像”中的代表作。
2.3 《雅典學院》1510~1511年 壁畫 縱2.794m,橫6.172m 意大利梵蒂岡博物館
這幅作品描繪了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舉辦雅典學院之逸事。整個畫面以縱深展開的高大建筑拱門為背景,描畫了共11群組的57個學者名人。畫面的中心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柏拉圖指著天,亞里士多德指著地,他們邊走邊談,引經(jīng)據(jù)典的樣子。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兩旁站著的人,個個懷著崇敬,正在聆聽兩位大師的辯論,在柏拉圖左邊,他的大恩師蘇格拉底在用他習慣的方式,掰著手指和一群人討論著什么問題,站在他對面那位戴盔披甲的年輕軍人似乎并不是很專注地在聽他講話。有人說,他是亞里斯多德的學生,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在階梯下平臺左側的人群里,中心人物是古希臘哲學家、數(shù)學家畢達哥拉斯,他正坐在那里專注地演算著有關宇宙和諧的關鍵在于與音樂協(xié)調的數(shù)學比率。一個小孩為他支著一個琴板,上面的結構圖表可能對畢達哥拉斯的數(shù)學演算有著重要的參照意義。一個老人在側面偷偷地抄著他的公式,站在畢達哥拉斯背后包白頭巾的是阿拉伯的伊斯蘭學者伊本路西德阿維洛依,依著柱基戴著桂冠正在抄寫著什么的是古希臘晚期的哲學家伊壁鳩魯。站在畢達哥拉斯前面手指一本大書的是修辭學家圣諾克利特斯,不知道他想給畢達哥拉斯一個什么重要的提示。他身后穿白斗篷的,是未來的烏爾賓諾大公弗朗西斯科德拉羅斐爾。在階梯下平臺右側的群組中,禿頂?shù)臄?shù)學家歐幾里得是中心人物,他俯身用圓規(guī)在石板上畫著幾何圖;4個青年學生正在認真地圍觀他身后頭戴桂冠持地球儀者是埃及主張地心說的大天文學家托勒密;而正面持天文儀者則是波斯預言家、拜火教主索羅亞斯德。最靠右邊的一說是拉斐爾的老師佩羅吉諾,一說是拉斐爾的朋友畫家索多瑪;而緊挨著他的則是拉斐爾本人。在柏拉圖前方很顯赫的位置上,斜坐著的沉思者是古希臘大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在亞里斯多德腳前位置也相當醒目的臺階上斜臥著一位衣冠不整半裸其身,頗似乞丐的人物他就是古希臘犬儒派哲學家第歐根尼。他的外號畫面上一位從第歐根尼身邊走過去的人,攤開雙手對他的行為表示無奈總的說來,這些人物,或行走、或交談、或爭論、或計算、或深思,完全沉浸在濃厚的學術氛圍和自由辯論的氣氛中。
2.4 《美麗的女園丁》 1507年 油畫 1220x800mm 法國巴黎的羅浮宮博物館。
花園里,圣母坐著,看護著兩個孩子,這是耶穌與圣約翰。耶穌站在母親身旁,腳踏在她的腳上,手放在她的手里,向她望著微笑。圣約翰,一膝跪著,溫柔地望著他。這是一幕親切幽密的情景。在那個時代里,由于前人的努力,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于在耶穌的行述中,看到他仁慈的、人的氣息。而拉斐爾用一種風格和形式的美,把這首充溢著嫵媚與華貴的基督教詩,在簡樸的牧歌式的氣氛中表現(xiàn)出來。
該畫給人最持久的印象,是一種天國仙界中的平和與安靜。所有的細微之處都有這印象存在,氛圍中,風景中,平靜的臉容與姿態(tài)中,線條中都有。在這翁布里亞的幽靜的田野,狂風暴雨是沒有的,正如這些人物的靈魂中從沒有掀起過狂亂的熱情一樣。小耶穌向圣母笑,圣母向小耶穌笑,但毫無強烈的表現(xiàn),沒有凡俗的感覺,這微笑不過是略略標明而已。孩子的腳放在母親的腳上,表示親切與信心;但這慈愛僅僅是在一個幽微的動作中可以辨識。這幅畫中拉斐爾通過美麗的女園丁形象表現(xiàn)了圣母瑪利亞的世俗之愛的精神,給人一種感受煦暖陽光普照的親情,生動傳神地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渴望。
3 小結
雖然拉斐爾謝世時年僅37歲,但由于他勤勉的創(chuàng)作,給世人留下了300多幅珍貴的藝術作品。他的作品博采眾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也代表了當時人們最崇尚的審美趣味,成為后世古典主義的典范。其作品充分體現(xiàn)了安寧、和諧、協(xié)調、對稱以及完美和恬靜的秩序。拉斐爾在美術史上尤其是對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貢獻很大,對后世影響深遠。
作者簡介
徐苗苗(1984-),女,漢族,天津市人,館員,大本,天津美術館,研究方向:學術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