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泉 呂嘉成
詩人威廉·布萊克曾寫道“在一粒沙子里看見宇宙,在一朵野花里看見天堂?!痹姼枞绾卧谏賱t數(shù)行、多則萬句的抒寫中凝結(jié)精彩、看見天堂?特別是以史事為題材的長詩如何將煙消云散、歸于塵土的歷史以詩的形式、思的述說寫史而非史,寫事而融情,生動地表達出詩人的情感訴求及其史學觀、詩學觀、美學觀?這一直是有追求的詩人們探討的課題。趙曉夢的長詩《釣魚城》對此作出了積極的探索和回答。面對王朝更迭、戰(zhàn)火與狼煙已成往昔,詩歌和史傳顯示出自身特點:詩歌以史實為基礎(chǔ),卻以審美為旨趣;史傳收羅史料,奉真實為圭臬。文學與歷史看似是分岔的路,《釣魚城》卻找到了兩者隱秘的交叉點,趙曉夢懷揣深厚的故土情懷,稽古事之鉤沉,裁剪諸多史料,在歷史深處揮灑詩筆,為眾英雄心靈賦形,為一城池往事作傳。
傳奇史實當歌詠,詩人飽含著濃郁的故土情懷與富有溫度的歷史意識,展開他對歷史的認知與審美把握。三江交匯之處的釣魚城在700多年前宋元交替的歷史舞臺上充當著重要角色,從公元1235年蒙古帝國進攻四川到公元1279年開城投降,釣魚城一直在戰(zhàn)火中飄搖。面對強大的蒙古鐵騎,釣魚城抵抗了半個世紀,它不僅擊斃了蒙軍前鋒總帥,更挫敗了雄心勃勃的大汗蒙哥侵吞四野的圖謀。這座固若金湯的城池讓蒙古帝國的皇帝為它而喪命,一城人之性命、南宋國祚、世界歷史“在這里轉(zhuǎn)了個急彎”:蒙軍急速滅宋的計劃破產(chǎn);在歐亞大陸勢不可擋的蒙軍各部因爭奪大位而發(fā)生內(nèi)斗,世界歷史因此改寫。最終,獨支一城難改時局大勢,又逢連年大旱,守城之將為保一城人生命不得不開城投降。
詩人趙曉夢生長在這座釣魚城里,自幼熟悉的釣魚城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便以它和它的歷史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詩人對故土和歷史無不虔誠與恭敬,為寫好長詩,準備了十余年,掌握了幾百萬字有關(guān)釣魚城、兩宋、蒙古汗國和元朝的書籍與資料。與1300詩行相配的是近50多頁的注釋,地名、歷史人物、史事……詩人仿佛一位史學家,從眾多史書、地方志、學術(shù)著作、古人詩文中扒梳材料,鉤沉。從史料走出的詩人,無意重構(gòu)歷史和解讀歷史,而是“跟隨歷史的當事人,見證正在發(fā)生的歷史”。詩人意欲還歷史之原貌,他的辦法是用語言貼近歷史人物的生活日常與心跳,給予同情,理解他們在歷史中的所作所為,以“詩歌的名義,去分擔歷史緊要關(guān)頭”的人物所思所感。這是以歷史為題材創(chuàng)作詩歌所必須下的苦功夫。
千行詩句如何容得下釣魚城歷經(jīng)的波瀾壯闊,有太多的人和事等待書寫。趙曉夢以詩行為石壘,構(gòu)建出自己結(jié)構(gòu)森嚴的“釣魚城”。《釣魚城》淡化了歷史發(fā)生的線性時間,“召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9個人組成攻城者、守城者和開城者三個陣營,將全詩分為三章,每一章都有一首涉及釣魚城或川蜀抗蒙的古詩作為楔子,開啟該章;每一章都有一個“我的旁白”,即詩人自己進入文本,去講述自己創(chuàng)作時的心緒,成為理解詩人創(chuàng)作、情感和態(tài)度的憑證?!皣@一塊石頭釣魚”,即是每個人物無可避免的命運,又是整合全詩和三章內(nèi)部的核心事象和意象。在釣魚城內(nèi)外的蒙軍、宋將,抑或是帝王、將領(lǐng)、婦人,在魚、垂釣者、被釣者之間轉(zhuǎn)換。
第一章《被魚放大的瞳孔》的主人是攻城者——蒙軍將帥。蒙軍被困在釣魚城外無法向前,生命陷于死亡的泥淖里無法脫身,在面對尊嚴與野心重創(chuàng)、嘲弄血統(tǒng)和天賦的“石頭”——釣魚城的時候,他們何嘗不是被無可奈何的命運所玩弄的“游魚”?
第二章《用石頭釣魚的城》是南宋守城將士的篇章。他們是釣魚人,以山石和江水為臺。激流面前,他們緊握釣竿,他們的“魚”是南宋朝廷岌岌可危的江山社稷,是包括他們在內(nèi)的釣魚城所有軍民,也是來勢洶洶、勢在必得的蒙軍強敵?!斑@兩條魚/兩筐餅,到底給了誰致命一擊?/……有了讓/巨人釣魚傳說復活的時間奇跡?!薄搬烎~”和“魚”的豐富性還在于傳說與史實的意涵:相傳釣魚城的得名得益于一個巨人釣魚拯救災民的神話傳說;明代的地方志記載蒙哥一次攻城時,王堅取城中鮮活大魚和面餅贈送蒙軍,譏諷對方盡可烹魚吃餅,再守十年,也攻不破此城。南宋將領(lǐng)力保江山和軍民的安危與神話傳說產(chǎn)生了跨越虛實的呼應(yīng)與共鳴。
第三章《不能投降的投降》是詩的末尾,也是釣魚城的悲歌:守城將領(lǐng)王立,遭遇的是蒙哥“屠城”的遺詔、連年干旱和無以營生的城內(nèi)數(shù)萬民眾的生死,通過神秘出現(xiàn)的熊耳夫人與安西王相帥李德輝聯(lián)系,他最終決定將元人久攻不破的城打開,向元投降。“北兵的攻勢,復仇的宿怨卻讓他們/有了石頭一樣的耐心?!薄啊~是沒有了,釣魚的力也/沒有了……”城外的元軍是懷恨在心的頑石,守城的王立是沒有絲毫籌碼可用的羸弱釣者,釣魚城內(nèi)是無盡的饑餓與恐慌。開城者是城內(nèi)的王立、熊耳夫人,也是城外的李德輝,他們是手握大權(quán),在歷史的關(guān)鍵點上左右十多萬民眾生死的釣魚者,他們的“魚”是城中軍民的一線生機,王立和熊耳夫人不僅是毫無選擇的釣魚者,也是被困在釣魚城里、最終被釣起的“魚”。
史書追求的是去感情色彩的客觀描述,但詩歌卻可以馳騁想象,化史為詩,以詩為史?!夺烎~城》雖然是敘事長詩,但卻是以感情充沛的主要人物內(nèi)心獨白構(gòu)筑骨骼和血肉?!夺烎~城》似乎是一出話劇,讓人物依次登場展開內(nèi)心獨白,詩人立足返回歷史現(xiàn)場,激活塵埃中的歷史人物,為他們的心靈賦形,細膩描繪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
“再給我一點時間”是每一個人物開始訴說前的請求,詩人似將古人復活,又像是把詩中的時間定格在每一個人物彌留人世之際。面對殘酷無情的光陰,每一個人物都呼求更多的時間去完成自己未竟之事,他們的心靈圖卷從此展開。
詩人用耐琢磨咀嚼、充滿內(nèi)指性的語言細膩描繪人物內(nèi)心的發(fā)展與變化。如攻城者蒙古大汗蒙哥,出征前的自負傲慢、久攻不下的焦慮不滿、決戰(zhàn)時的決絕勇毅、死亡來臨時的無力和臨死前的憤怒與遺憾,人物的內(nèi)心徐徐展開,波瀾起伏,組成情感扭結(jié)詩章。蒙哥的內(nèi)心獨白和情緒在詩行中起伏跌宕,鮮活如在面前:“落滿星辰的酒杯,眼淚灑了一地”,詩人對蒙哥的心靈賦形不是僵硬死板的,而是充滿生氣的。人物的內(nèi)心隨著時局的變化而發(fā)展,心靈之歌徐徐流淌。
于歷史深處,把握歷史事件和人物生平,將人物在不同時期下的心情描繪得豐富而細膩。同樣在對守城者余玠的性格刻畫上栩栩如生。余玠雖為書生卻長于兵術(shù),在蜀期間積糧屯兵,構(gòu)筑山城防御體系,在抗擊蒙軍上貢獻卓著,卻因南宋皇帝聽信讒言,在對朝廷急召的擔憂中匆匆撒手人寰。一個臨危受命卻鞠躬盡瘁、功勛顯著之人,卻為讒言而死,詩人把握住了余玠這一令人唏噓的歷史人物其心靈的不同側(cè)面,他的堅強、鎮(zhèn)定、郁憤、無奈、悲涼都被悉數(shù)表達:“我確定我睡在丹桂和蜀葵之間,/石頭做的枕席沒人能抽走……”石枕的堅穩(wěn)正是余玠防守的堅定寫照,“白衣書生匡扶社稷的理想,/就該在塵土的寬袍大袖里飛?!薄鞍滓聲b不可及的夢想,/被安置在黃昏撞破黑夜的孤獨里?!睍爻堑墓适掠纱肆鱾?。
詩歌最重要的是語言,詩歌言語在于指向言語本身的審美性,具有雕塑賦形、意蘊深長的節(jié)奏和結(jié)構(gòu)?!夺烎~城》中不乏這樣的詩語,如“牛群羊群的天涯退至草根,馬背上/黃昏把斷腸人的枯樹壓低?!薄吧礁咚L的眼睛,榨干了繁花/盛開的身體?!薄凹怃J的聲音如同尖銳的石頭,/劃破夜晚,在瓶中靜臥,/在鬢影零亂的鏡子里發(fā)泄不滿?!弊屓俗x來頓覺漢語言的內(nèi)在張力和韻律感。
《釣魚城》是一首蒼健而悲慨的長歌,歷史的跫音回蕩其中,閃爍著今人智慧的光耀和詩性意味。不難辨認,詩人在英雄主義情懷中傳達著對人類、對命運深沉的悲憫、同情、詩思與史思,《釣魚城》將與釣魚城同在。
附:趙曉夢《釣魚城》(節(jié)選)
我來了。來自大霧的江中舟楫,
來自你藏在靴底的乞降,更來自
一城人微弱的心跳。
人花模糊的正月,大地從沒有停止
荒蕪,城墻上的血跡從沒有枯竭。
潮濕的江風起身上岸,大霧又
迷茫了人的眼睛。沒有方向的生死,
沒有選擇的余生,種出饑餓的疾病。
在你單純的用力下,所有的糾結(jié)都
無法理順。
每一天仿佛都從墓前走過,每一步
仿佛都在跨越生死,時間的城墻上,
宋的旌旗在硝煙里遍植死亡。
失去重慶失去糧食和水,釣魚城
單薄的棉衣扛不住北風凜冽,
城有多大,孤獨和恐懼就有多大。
國事飄搖,饑餓無期,風一天天
吹瘦人一天天減少,被閑置的
深宮大院無人會意,被感傷的抱負
不能按理想行事。
一城人的生死清角吹寒,廢池喬木里
沒有沽名釣譽,時間的長河里沒人
能留下干凈名聲。即使頑固的石頭,
也會被時間刪繁就簡。
也會被過去的體面輝煌所累。
無奈彩云易散,無奈琉璃易脆。
過去石頭是用來勒功的,現(xiàn)在石頭
是用來燧火的。燧出風,燧出夢,
燧出月滿西樓的溫暖前額。在
百年千年刻度上,時代的寬袍大袖,
足夠收納飛鳥的翅膀、孤寂與眷戀,
足夠收納粗樸的面龐、鐎斗與煙火。
城門在寺廟的鐘聲里小心開啟,
我在一個人的下跪里痛不欲生。
一城人微弱的心跳,重新在晨曦蕩漾,
雖然步履蹣跚,卻有了熟悉的鄉(xiāng)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