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念 吳一贊 傅尉梁 蕭瀟 胡兵?
《城里的月光》錢偉麗攝于嵊州江景一品
艇湖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詩,是中國人的立身之本,處世之道,一種觀看和理解世界的行為準則;詩,也是一個承載中華文明的偉大容器,包羅萬象,傳承有序,滲透進生活的點點滴滴。
《詩經(jīng)》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距今已有約3000年,比西方荷馬史詩《奧德賽》更加古老。中國山水詩在盛唐的浙東孕育成形,儒釋道三教在此交融,書法文化在此發(fā)揚光大,這里成為當時人們向往的精神家園和人文山水朝圣地。群山之中,一條剡溪穿插其間,造就無數(shù)山水奇景,被譽為“東南山水越為最,越地風光剡領(lǐng)先”。
遙想當年,唐代詩人大V們在一座座云霧繚繞的靈性山峰間、在一條條隱藏著青山綠水的古驛道上,縱情自然,往來合唱。而此詩路上的嵊州堪稱“浙東唐詩之路”核心區(qū),僅剡溪一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450多位詩人遠道而來攬勝,留下了540多首詩篇。
“浙東唐詩之路”嵊州剡溪風光
唐代山水詩的創(chuàng)作沒有僅僅停留在臨山摩水的層面,而是將自然山水與人文精神世界合二為一,故其更有深意,且流傳至今。這和當時的歷史條件聯(lián)系緊密——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亂主要集中在北方,對江南的影響相對較小,這就使得唐朝時期的浙東在經(jīng)濟、文化方面都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相對富庶和穩(wěn)定的大環(huán)境,為唐代詩人們游歷山水,盡興抒發(fā)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在秀美山水的映襯下,這條詩路閃爍著精神文化之光。云霞明滅之中,是中國人的浪漫與自由。妙手文章的光芒,一直閃爍在浙東的山水之間,留待后來者的欣賞與駐足。雖斯人已逝,但他們淡泊心境,精神升華的澄湛情致卻依然停留在那一山一石間。
超然物外、尋找最真的自我,這就是東晉風骨之下,呈現(xiàn)在后人面前的大唐風范。
一個歷史悠久的偉大民族,在進入歷史的轉(zhuǎn)折階段,尤其是在它危機重生的歷史階段里面,往往會產(chǎn)生一些偉大的歷史事件,這些事件中間會凝聚成一種精神,這種精神經(jīng)過不斷地升華,就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最偉大的財富,“浙東唐詩之路”就是這樣一種精神財富。
迷我至剡溪演出
嵊州市委書記徐建役:千年詩路引人入“嵊”
投資15億元的嵊州艇湖城市公園、“浙東唐詩之路”剡溪智庫成立等一系列事件背后,是嵊州市政府對唐詩之路的重視和支持。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艇湖城市公園的建筑風格一派唐風,宛若穿越千年;公園核心的唐風建筑群,總面積75畝,建筑面積4630平方米;公園的標志性建筑——“蘊秀閣”,建筑面積1617平方米,是目前浙江省最大的唐風單體建筑。而“浙東唐詩之路”剡溪智庫的成立,旨在加強沿線各地區(qū)開展合作交流,全面深入挖掘、整合、開發(fā)嵊州剡溪——浙東唐詩之路核心區(qū)的深厚文化底蘊,發(fā)揮多方資源優(yōu)勢,積極推進文化景觀建設(shè)。
在這條詩路上,游客不僅可以像莊子一樣,在思想的版圖上大鵬展翅,在線云游,也可以追隨古人的足跡,進行戶外實地探索。在這條詩路上,不僅擁有看得見的文化實體,更重要的是,這里擁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精神內(nèi)蘊。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浙東唐詩之路上的嵊州“詩”心——天地寬,風月無邊,心中裝載著屬于我們的中國夢,這夢已寫就千年,如今我們繼續(xù)重溫最美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