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云 李林蕓 柳良
摘 要: 通過梳理中外教育歷史,可以發(fā)現多數歷史時期的教育狀況都是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多科、多課綜合。即使是分門別類的分科學習,通常也不會以一概全或各自為政;相反,基本都是以全方位的綜合素質教育為發(fā)展戰(zhàn)略的。當代教育綜合和藝術教育綜合進一步關注人文性、生態(tài)性、倫理性,所推出的綜合性藝術課程秉持著新的觀念,即在各藝術門類綜合的基礎之上,在多種感覺統合與轉換中,生成新形態(tài)、大智慧、高品格,在一個優(yōu)化的綜合語境中,使學生獲得豐富多彩、情趣盎然的藝術學習體驗,促進學生身心的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教育綜合;綜合性藝術教育;綜合性藝術課程
中圖分類號: J609.2?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 - 2172(2020)02 - 0003 - 09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0.02.001
世紀以來,“隨著教育問題領域的擴展以及研究基礎和模式的多樣化” ? ?,教育出現了雙向拓展的格局:一方面是學科分化加速,原來不少教育學科的組成部分不斷發(fā)展為獨立學科,學科研究的精細程度導致學科分化、課程分化愈發(fā)細密;另一方面是學科綜合加強,新舊學科多層次、多形式地交叉融合,帶來諸多新的教育增長點。綜合性的藝術教育就是其中一個被關注和強化的綜合類型。雖然這一教育形式在中外歷史中一直存在且影響很大,但在當代的教育發(fā)展中,它突破了已有的觀念和學科界限,擴展了研究視野,深化了問題研究,成為新的知識增長點和新的課程改革方向。
一、綜合性藝術教育的觀念
藝術教育因為具有綜合的屬性和相應的特征而有別于分科的音樂教育、美術教育等。這些屬性和特征來源于世界的綜合性本質和人類社會的綜合性需求,以及教育綜合化的影響。當代藝術教育在不斷探索新的綜合化的道路,特別是推出綜合性的藝術課程為綜合性的藝術教育開拓了一條新的道路,使之能更好地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
(一)“綜合”的內涵
地球是一個以“生物圈”方式存在的生態(tài)整體,“生物結成群落,群落結成生態(tài)系統,生態(tài)系統結成生物圈,是這個世界存在的真相” ? 。馬克思在其《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對此作了精辟論述,恩格斯在其《自然辯證法》中作了進一步發(fā)揮,認為任何事物和實踐都不是孤立的,任何事物都影響其他事物,又受其他事物的影響。中國人也認為,世界本質上是一個互動、關聯的整體,《周易》所言“一陰一陽之謂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就是整體的世界觀和綜合性的思維,這種觀念一直影響著世界?!爸茖W家波爾,自始至終都在汲取道家的陰陽觀,甚至以東方陰陽圖案象征他的互補論。在他看來,陰與陽是東方人對異質事物的特有稱謂,代表了形形色色的異質事物,如果條件適宜,它們是互補的而不是對立的,它們在相互對話中造成新生,而不是在相互對立中毀滅??茖W家普里果金則指出,西方文化的源頭之一是古希臘,而古希臘思想與東方思想的一個共同之處就是綜合與聯系的觀點?!?/p>
從更具體的內涵來說,綜合是“不同性質的要素或事物通過網絡聯通而促成的新生” ? 。概括而言,主要有兩種綜合的樣式:一是異質要素或事物相關聯的綜合,例如以“立德樹人”為向心力所關聯的“五育并舉”;二是異質要素或事物相融合的綜合,例如由火熱和水冷的融合而形成“溫暖”屬性等。兩種綜合樣式雖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都超越了已有的狀態(tài),通過網絡聯通而生成了新的狀態(tài)和意義,這就是綜合的內涵。當今的交叉學科、中西醫(yī)結合、左右腦互動、東西方對話乃至藝術創(chuàng)造等,都來源于這種“五味雜陳”的綜合魅力。換言之,綜合是世界的本質之一,也是人類發(fā)展的重要命題。
(二)教育中的綜合
教育歷來重視人與自然、民族性與世界性、人文性與功利性、理性與非理性等多方面的整體思考,以確保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實現人才服務于和諧社會的目標。其中的核心就是人的全面發(fā)展,而教育的綜合化舉措則是關鍵。當代教育發(fā)展呈現出的態(tài)勢是“分科與綜合雙向拓展,但傳統學科課程中所固守的許多分科界限已經限制學生視野,限制了學生思維,而增加大量新的學科課程又造成學生課業(yè)負擔沉重” ?。 加強教育中的綜合化,特別是課程的綜合化,可以改變分科課程過盛的偏航狀態(tài),平衡教育的局面,以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且“學生在學習綜合化課程中不僅可以建立合理的認知結構,還可以養(yǎng)成綜合思維能力,培養(yǎng)自主創(chuàng)新的品質” ?。
美國在1989年推出的《2061計劃》就是加強教育綜合、調整課程內涵的范例,它“主張精選課程內容,讓學生在從幼兒園至高中畢業(yè)的學習過程中只學濃縮地容納基本科學知識的十幾門課程,而每門課程要綜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數學知識及必要的技能訓練,打破以往人為的學科界限,以利于促進兒童智力的全面發(fā)展” ? 等。該計劃中的核心任務就是開發(fā)上述融合式的綜合課程,以實現教育的綜合化目標。
融合式的綜合課程,又稱“廣域課程”“合成課程”“統合課程” ? ,是與分科課程并存的另一課程類型。它來于上述第二種融合式的綜合樣式,是把不同學科課程在各級教育中融合起來,以一課融多課的方式探索新的課程結構,例如有別于音樂課、美術課的新的藝術課,有別于歷史課、地理課的新的歷史與文化課等。其突出的特點是強調課程結構的深度融合,使多課變一課。開發(fā)融合式的綜合課程既是科學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學生整體認識和把握世界的需要;同時,也是改變分科過細、分科課程增設新學科種類過多狀況的重要舉措,是推進當代教育改革的必要措施。
(三)綜合性藝術教育
綜合性藝術教育是教育綜合化的產物。在藝術教育界,倡導綜合性教育改革的滕守堯、管建華、楊立梅、修海林等認為:“不同門類藝術所具有的獨特性、特殊性,相對于人類藝術實踐中最終形成的綜合藝術能力,本質上只是相對分離的存在,并且受制于事物之間的依賴、統一和綜合,始終處于相互的聯系和轉化之中。人類藝術活動雖然在學科層面被劃分為許多的科目,但是在生活中仍然要走向綜合?!?? ?因此,他們都非常注重綜合性藝術教育的改革與探索。
綜合性藝術教育的內涵在于利用人類的通感、聯覺及感覺統合機制,整合人的各種感覺,促使視、聽、觸、動等感官協調運作,幫助學生在各種藝術感官和能力之間建立起豐富的聯系。在此基礎上,使學生能打破各藝術種類的學科壁壘,在各種藝術的關聯、交叉、融合中尋找藝術的共性規(guī)律,以整體思維和多感官維度,培養(yǎng)學生具有融會貫通的大智慧,更好地掌握關于自身和世界的知識,了解其意義并形成價值觀。此外,在一個綜合途徑中可以高效率地學到多種藝術的個性化內容;同時,又能以多種藝術之間的互生互補激發(fā)更活躍的對話和創(chuàng)造,生成新的藝術形態(tài)、意義和理解。無疑,建構出這種整體的、綜合的藝術教育網絡,能給予學生最大化的文化滋養(yǎng)和人生啟迪。
綜合性藝術教育的最新表現之一是綜合性藝術課程(也簡稱為藝術課程)。這種課程為融合式綜合課程的分支,是一課融多課的新型課程類型。它“力求改變各種知識之間的生態(tài)失衡狀態(tài),通過音樂、戲劇、舞蹈、繪畫等多種藝術間的交叉、融合,通過美學、藝術史、藝術批評、藝術創(chuàng)造等多種學科之間的互生、互補,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藝術能力” ? ?。綜合性藝術課程還與滕守堯、管建華的生態(tài)式藝術教育觀念密切相關。這種觀念將藝術教育視如大自然一般的有機生態(tài)整體,各元素在相互依存中不斷構建藝術生命。
根據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階段藝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綜合性的藝術課程被定義為“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詩、歌、舞、畫為一體的‘樂教傳統,保持我國各少數民族歌、舞、樂為一體的藝術特征,是一門在課程目標、結構、內容及教學過程諸方面探求綜合性的新型課程” ?。正如綜合所具有的創(chuàng)新、生成等內涵一樣,綜合性藝術課程在各藝術門類融合的基礎之上將產生新的創(chuàng)意、新的感受和新的形態(tài),這些新形態(tài)還同時以“藝術學習過程中的感知與體驗、創(chuàng)造與表現、反思與評價等不同環(huán)節(jié)的相互支持和配合” ? , 在一個較為寬廣的綜合語境中,使學生獲得豐富多彩、情趣盎然的藝術學習體驗并促進學生身心的和諧發(fā)展。
二、綜合性藝術教育的歷史概述
綜合性藝術教育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反映了教育歷史進程的特點。因復雜的歷史條件限制,教育在歷史上會呈現出不同的綜合形態(tài),但總體而言,多數歷史時期的教育狀況都是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多科、多課綜合,即使是分門別類的分科學習,通常也不會以一概全或各自為政,而是基本都以全方位的綜合素質教育為教育戰(zhàn)略的。因此,教育的整體觀、綜合觀實為歷史常態(tài),藝術教育的綜合也是歷史發(fā)展主線。只有在歷史出現明顯異化、偏離和特殊的極端情況下,才會出現比較嚴重的各科分裂、互不相干的不良教育現象——重部分而忽視整體,重灌輸而輕生成,重技術訓練而輕藝術創(chuàng)造。
(一)國際教育背景
1. 古希臘的綜合教育
縱觀國際教育發(fā)展史,各地區(qū)都關注教育的整體性和綜合性。例如歐洲,自古希臘以來就倡導身心統一、和諧發(fā)展的綜合性教育。雅典人認為,一個好的公民是道德、智慧、健康、美諸品質集于一身的人,是身體美與心靈美的結合。其中,蘇格拉底提出“智德統一”的觀點,認為知識、智慧和道德具有內在的直接聯系;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論和自由教育,強調通過多種自由技藝的學習,引導民眾獲得各種綜合能力,實現全面的發(fā)展及身、心各方面和諧的自由狀態(tài)。他由此主張的“七藝”教學包括文法、修辭、音樂、幾何、算術、天文、邏輯(辯證法)等。
古希臘的綜合性藝術觀“詩必有樂,樂必有詞”也與綜合性的教育思想一脈相承?!八囆g”這個詞本身在古希臘哲學中就意味著所有的實踐活動。古希臘戲劇也是綜合的藝術表現形式,而非某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都需要聯結人類多種經驗和知識,從而帶來對人的整體藝術觀的建構和相應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此后,這種注重全面素養(yǎng)的、綜合性的藝術教育成為歐洲經典的教育模式,對歐洲教育傳統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經過漫長的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文主義教育復興了古希臘培養(yǎng)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的完人的教育理想,在歐洲很多重要的文化發(fā)展節(jié)點都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包括推動歐洲歷史上的各藝術門類 “在走向綜合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和產生出了許多新的、綜合的和廣受歡迎的藝術形式” ? ?,如佛羅倫薩“藝術伙伴俱樂部”的幾位成員,他們深受古希臘教育理想熏陶,“渴望像古希臘藝術家那樣創(chuàng)造音樂、詩歌、戲劇、舞蹈相結合的藝術形式” ? ?,從而在17世紀初創(chuàng)造了歌劇,等。
2. 近現代“學科中心”課程論
至近現代,受歐洲工業(yè)革命及大工業(yè)時代提高生產效率的影響,社會越來越需要分工明確的技術工人,以滿足生產流水線上各工種的需要,由此輻射到包括藝術在內的社會各行各業(yè),均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分工趨勢,為之服務的分科式教育分量也越來越重。隨之而來的分科課程、分科教學“以學科為核心,以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規(guī)律和相應的技能為目標” ? ,將整體的人類文化領域分成各個便于使用的部分;同樣,也將整體的文化體系、藝術教育分為分科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的實施和推廣以18世紀的普魯士人為代表,培養(yǎng)了大量適合于當時工業(yè)化生產的各類勞動力和藝術領域的專業(yè)人才。隨后,這一教育模式隨著大工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在世界蔓延開來。其中,學科中心課程論的主要倡導者有德國的赫爾巴特(1776—1841)、美國的科南特(1893—1978)等。
與此同時,瑞士的裴斯泰洛齊(1746—1827)認為,教育的目的應是促進人的一切天賦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諧發(fā)展,即通過教育使人成為有道德、有智慧、有勞動能力的人才。馬克思、恩格斯站在歷史辯證法的高度提出“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再次肯定了教育學上人的全面發(fā)展觀。他們對學科中心課程論保持著警醒的態(tài)度,力求避免在人的發(fā)展的綜合性、整體性方面出現明顯的偏離。
3. 20世紀的綜合性藝術教育浪潮
20世紀以后,因人類社會在廣度和深度上的迅猛發(fā)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不能滿足于只掌握某門技術和遵守紀律的勞動階層。這時,教育界對人才具有更為全面、綜合的文化素養(yǎng)與人文底蘊的要求越來越高,蘇聯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的全面和諧發(fā)展教育觀、英國懷特海(1861—1947)的“有機哲學”“整體論”和美國的昆西教學法、設計教學法等,都以不同方式開展教育綜合化的新研究。必須要提到的是德國格式塔心理學“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著名理論,這一反對元素分析、強調事物整體性的心理學派推動了現代教育綜合化的進程。當然,影響更大的是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家杜威(1859—1952)。他提出將教育重心轉向與生活現實更接近的綜合性教育,所倡導的“教育來自生活”的理念被包括中國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在內的多國教育者們推廣。美國人本主義教育家馬斯洛(1908—1970)則進一步強調“全人教育”,認為培養(yǎng)“自我實現”的人格特征應表現為多方面的綜合的教育,這才是“以人為本”的教育。
上述教育歷史的進程為20世紀國際藝術教育的綜合化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隨后,產生了不少知名的藝術教育流派,都十分注重研究綜合性的藝術課程和教學,以促成對人的全面培養(yǎng)這一教育目標。其中,德國奧爾夫(1895—1982)的“原本性教育”將音樂、語言、身體律動、戲劇表演等相結合,以游戲、創(chuàng)編、表演等方式,實現教學對象藝術能力綜合發(fā)展的目的;瑞士的達爾克羅茲(1865—1950),在教學中致力于將體態(tài)律動與舞蹈、歌唱、即興表演相結合,促使教學對象在教學過程中獲得全面的、綜合的藝術感受和創(chuàng)造能力,等。
20世紀中期之后,“綜合性藝術教育思潮在歐美各國加速發(fā)展,至90年代以后,已漸成美國乃至世界藝術教育的主流” ? 。美國的加德納(1943—)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在其中功不可沒。加德納認為人類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語言智能、音樂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關系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存在智能9種,人自身智能的多元綜合特點要求藝術教育等教育活動一定要綜合開展,才能充分滿足學生的潛能開發(fā)和學習需要,這為教育家們進行更多新的綜合性藝術教育探索提供了充分的科學依據和研究指南。
4. 當代綜合性藝術教育發(fā)展的新高峰
20世紀末,后現代主義思潮影響廣泛,對繼續(xù)推動教育的綜合化起到了深遠影響。美國的多爾歸納了后現代課程具有的“4R”特點:豐富性(rich)、回歸性(recursive)、關聯性(relational)和嚴密性(rigorous)。其中的“關聯性”概念對于課程綜合的意義在于:“一是教育方面,我們稱它為教育上的關聯,是關于課程中給予課程豐富性的母體或網絡的,它強調在構建課程母體時要考慮一整套的關系,在課程結構上也要強調其中的關系;二是文化方面,有關文化的或宇宙的關系,雖然在課程之外,但會形成一個更大的母體,課程就在其中形成。” ? ?還有后現代課程的“豐富性”概念。這種“豐富性能促使各種領域進行合作的、對話性質的探索。因而它與現代主義的觀點是不一樣的,它體現了一種開放性的特點” ? 。后現代課程論的關聯性、豐富性等提升了對教育整體與部分之間的認識,加強了對跨域開放與融合的研究,對教育綜合乃至藝術教育綜合中融合式綜合課程的影響是突破性的。
21世紀伊始,法國政府推出的新型大學研究計劃令人矚目:“從2001年開始,根據法國總統的建議,歐洲議會連年在法國南特市舉辦歐洲大學夏季研討會,邀集各國教師、教育家、思想家、社會學家、政治家以及各路精英,集中討論接通知識學科間相互性及橫向跨越性的主題,試圖具體貫徹社會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莫蘭(1921—)的復雜性思維模式,促進教育改革,為創(chuàng)建未來新型的歐洲大學作好準備?!?? ?其核心觀念認為,“社會、教育、生活和道德四大方面的改造是一個不可分割的人類社會文化的整體性重建工程……所有試圖進行教育改革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再也不能以局部分割的方式,專門研究探討和解決教育問題,而是要善于整體地思索和解決他們面對的人類基本問題” ?。
當這一觀念落實到國際藝術教育領域時,開啟了21世紀綜合性藝術教育的又一次新浪潮,這就是教育的生態(tài)式發(fā)展和教育的倫理學新啟蒙。這一浪潮承接20世紀末的后現代教育思潮繼續(xù)深化:“建設性的后現代主義教育學者,更多地關注人與世界、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問題,并倡導一種全球倫理,該倫理的首要準則是生態(tài)主義的?!?? 這一輪新發(fā)展站在更高的角度,將藝術教育與生活、情感、科學、文化以及大自然更廣泛地聯結,從生態(tài)文明的角度思考藝術教育對人類的作用和意義,并努力賦予藝術教育的內部結構、外部視域以相關的人文敘事、環(huán)境、生態(tài)、倫理的整體文化意識。例如,在美國當代藝術教育中,“以社會責任為基礎的藝術課程開始盛行,強調一種更加開闊、豐富的藝術學習內容取向,將生態(tài)藝術、當地公共藝術欣賞及相關社會問題的反思與探討納入教育內容中。越來越多的藝術教師開始提倡以社會發(fā)展為基礎的教育哲學,即鼓勵學生去思考藝術、生態(tài)和社區(qū)之間的關系” ? ??梢哉f,到21世紀的當下,國際教育界綜合性藝術教育的歷史演進已達到一個高峰,所開展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也遠超前人可及的范圍。
(二)中國教育背景
1. 古代綜合性藝術教育傳統
回望中國歷史,教育的綜合和綜合性的藝術教育同樣是歷史的主線,這來源于中國文化對世界的整體性認識。先秦時期,孔子提出“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 ,倡導整體性、綜合性的民眾教化思維。他認真考察了六代樂舞,“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 ,主張美善合一的綜合思想,對后世的文與道、華與實、情與理等問題的討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鬃油瞥绲摹傲嚒苯逃Y、樂、射、御、書、數,看似分科教育,實為以美善合一思想為凝聚力的綜合教育方式,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在上述整體性思維影響下,我國的藝術和藝術教育發(fā)展一直秉承著綜合的思路?!吧讨軙r代的‘樂,乃是一種將詩、歌、舞、畫等藝術聯通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這種藝術雖已失傳,只能在《詩經》的某些章節(jié)中偶見風貌,但其發(fā)出的藝術魅力卻可在《詩經》中體現出來?!?? ?魏晉時期興起的敦煌藝術亦然,敦煌壁畫是詩、歌、舞、畫等的有機結合,其中的線條如同音樂的旋律,雕塑則蘊含著舞蹈的生命節(jié)奏……;唐宋之后的山水畫,幾乎每幅都綜合了書法、繪畫、詩歌、篆刻等藝術的元素;至元代以后,戲曲進一步將詩、詞、歌、賦、舞、畫、曲等藝術形式融為一體?,F代的影視藝術和數字媒體藝術,又使藝術向新的綜合方向發(fā)展??梢?,在中國歷史上不斷發(fā)展的藝術形式大多是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體。
既然藝術本身在走向生態(tài)互補的綜合,那么中國的藝術教育也必然走向綜合?!扒倨鍟?,樣樣精通”一直是古代“士”文化教育傳統的重要指標。上溯魏晉名士、唐宋文人,下至近現代學者,大都能在詩、書、畫、樂中徜徉,也因此培養(yǎng)出了白居易、杜甫、蘇東坡、李叔同、趙元任等大批復合型的大師級人才。例如李叔同,求學期間就廣泛涉獵,在文學、音樂、繪畫、書法、篆刻以至哲學等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在諸多藝術領域都有過開創(chuàng)性的作用和貢獻,為著名的藝術和文化通才。作為我國20世紀20年代第一批從事音樂、美術教育的現代綜合教育者的先驅之一,他也是以人格感化著稱的、以人為本的美育大家。
2. 現當代的教育綜合改革
20世紀下葉至21世紀以來,“人類經濟發(fā)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于知識的生產生成、傳播和應用” ? ?,因此需要更多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型人才。顯然,修養(yǎng)全面的、觸類旁通的、靈感豐富的高素質人才更有創(chuàng)造力。因此,培養(yǎng)這種人才已成為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內容,成為推動知識型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將素質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界的關鍵任務。
在推進國民素質教育、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教育戰(zhàn)略思想指導下,20世紀末,以鐘啟泉、張華、肖川等為代表的當代教育學界認為,教育應以開放的姿態(tài),從單一性體系發(fā)展成為教育學科群,積極推動教育綜合理念,并將該理念下的綜合課程定位為一種新型課程模式。為此,他們倡導首先向傳統的綜合性教育系統回歸,開發(fā)新的綜合性課程以尋求更好的發(fā)展道路。此后,教育綜合化成為我國當代教育改革的重大轉向和研究熱點之一。教育部于21世紀初廣泛推開綜合性課程改革和相關重大課題項目研究,這些研究成果不斷反映在以下新世紀的國家精神和政策中。
2001年6月,我國政府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新的課程計劃,“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制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
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yè)。”
2016年9月,教育部重大課題《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成果發(fā)布,其中貫穿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核心。該研究成果將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分為三個方面、六大素養(yǎng),各素養(yǎng)之間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不同情境中整體發(fā)揮作用。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fā)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在“基本理念”中系統提出了8個“更加注重”的基本理念,即以德為先、全面發(fā)展、面向人人、終身學習、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發(fā)展、共建共享。
2019年9月及2020年1月,教育部長陳寶生連續(xù)著文:“全面提高教師綜合素養(yǎng),引領教師隊伍整體面貌煥然一新,以嶄新的姿態(tài)繼續(xù)朝著大國良師新境界不斷邁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增強中華民族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p>
3. 當代綜合性藝術教育的返本開新
從以上國家精神和政策中,可以看到我國一直貫穿著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有綜合素養(yǎng)的人才這一教育指導思想,這也推動了藝術教育的綜合化?!坝捎谏鐣哂芯C合性藝術素質的人才的渴求,促使藝術教育的研究也不斷向綜合的方向發(fā)展,逐步形成各藝術學科之間相互交叉、滲透和綜合的大趨勢?!?? 在這一綜合趨勢的推動下,我國的“藝術課堂也發(fā)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多媒體等不同藝術門類開始以生態(tài)的方式在課堂教學中交叉與融合” ?。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階段均開始深入研究如何推進綜合性藝術教育的問題,特別是融合式綜合課程的持續(xù)研發(fā)。而受到生態(tài)學啟發(fā)的生態(tài)式藝術教育也推波助瀾,它“把教育活動看成是一個有機的生態(tài)整體,這一整體既包括師、生、課堂、內容、方法,也包括整個育人的環(huán)境設施和文化氛圍,是把親和、融洽的精神關注在每一個有機的因素和環(huán)節(jié)之中,最終形成完整、綜合的教育‘生態(tài)鏈和‘生態(tài)整體” ? 。這個生態(tài)整體是藝術學科之間的綜合,是藝術與生活、情感、科技、文化等維度的綜合,也是對學生的全面培養(yǎng)過程。
此外,近年來綜合性藝術教育還加強了倫理學的內涵,以突出“立德樹人”的“德治”觀念。不少學者認為“需要去思考中國等發(fā)展中國家超越西方發(fā)達工業(yè)文明的道路,那就是通過倫理精神的啟蒙,去建構后工業(yè)文明體系,建構起適應后工業(yè)社會的德制,去實現德治” ?。管建華也在《作為實踐的音樂與音樂教育》一書序言中指出:“禮樂文明作為國學的重要思想的傳承也已中斷,古代知識分子整體知識結構中的‘琴棋書畫,經史子集的國學在大學教育中也已經放棄……倫理的教育被忽略不計,將音樂教育從人文敘事及倫理教育中分離出來,正如把音樂與生活世界相隔離,音樂文化和人格關系的重要性遠遠不如音樂技術的進展和獲獎更能顯示音樂教學的成果。而且,音樂的創(chuàng)作、表演變成了一種專業(yè)性的、具有‘科學技術訓練的單純勞作的活動,這種實踐和人生、人文的敘事的整體性也毫無關聯?!?/p>
滕守堯、管建華等進一步認為,我國傳統的禮樂文明十分注重綜合性的“樂教”,并且在其中重視倫理性的德化、德治,立禮而成樂。這些思想傳統深刻影響著中國的文化歷史和藝術教育歷史,也說明當今藝術教育中的綜合化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在教育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有著厚重的積淀,是對蘊藏在歷史進程中的綜合藝術教育理念的一次返本開新。因此,非常有必要挖掘我國在綜合性藝術教育中的傳統優(yōu)勢,以推動我國藝術教育事業(yè)繼續(xù)保持曾經一直擁有的世界前沿地位。藝術教育領域的各級教師只有抱著這樣一種“文藝復興”的宏愿,為中國當代的藝術教育打開一個新紀元,方能為國家培養(yǎng)出有充分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
◎ 本篇責任編輯 錢芳
收稿日期:2020-01-22
基金項目: 2017年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課題資助項目“專業(yè)音樂院校綜合藝術教育思想與實踐研究”(17SA0152)。
作者簡介:劉立云(1966— ),男,博士,教授,
碩士生導師,四川音樂學院院長(四川成都 610021);
李林蕓(1983— ),女,碩士,四川音樂學院藝術教育系教師(四川成都 610021);
柳良(1968— ),男,碩士,四川音樂學院藝術教育系教授(四川成都 610021)。
Abstract: By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it is easily to be found that the education in most historical periods is to some degree a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and courses. The study in any discipline has never been isolated from others and the education has been conducted under the orientation of integrated quality cultivation. With the modern education including art education tends to be more focused on humanity, ecology and ethicality, the integrated art curriculum i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art genres to enrich students experience through synthesized senses.
Key Words: education synthesis,integrated art education,integrated art curricul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