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聆聽大自然秋日的呢喃嗎?到銀杏樹下去吧。拾起一片銀杏葉,輕輕放在耳邊,閉上眼睛,感受與大自然的連接。銀杏,你這第四紀冰川后幸存的古老樹種,有什么話要對人類說的嗎?
校園里的銀杏葉又黃了,清風拂過,枝間頂端的銀杏葉輕輕離開枝頭,在空中盤旋起舞,似在和枝頭告別;風住了,又輕輕落在樹邊的泥土上,像孩子回到母親的懷抱。陽光照進來,金黃的銀杏葉折射著金色的陽光。泰戈爾詩句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銀杏葉不正是有一種靜謐之美嗎?雖是落葉,卻并不傷感,從容優(yōu)雅,渲染了整個秋天的金黃。
下課了,孩子們圍著銀杏樹嬉戲打鬧。古時侯學堂的孩子,放學后也是在銀杏樹下玩耍嗎?他們在樹下,翻閱著那重重的,用細線穿起來的古書;或者在地上畫出方格玩跳房子……銀杏從古代走來,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爺爺,我摸著它粗糙的樹皮,不禁想起壽星的臉,那一道道皺紋里都盛滿陽光。
銀杏樹葉似鴨子蹼掌形象,故名鴨腳子樹。宋代時,銀杏常稱“鴨腳”。宋代詩人梅堯臣曾親自采摘銀杏果,寄遠在京城的好友歐陽修,并作賦“后園有佳果,遠贈當鯉魚,中間聞尺素,加餐意如何”。 遙想詩人當年看到銀杏,像個孩子似的驚嘆于銀杏的美,多么急切的想要與千里之外的友人分享。他的好朋友歐陽修很感念這份真摯的友誼,收到佳果后,即興回賦“鵝毛寄千里,所重以其人。鴨腳雖百個,得之誠可珍?!倍岁P于銀杏的詩歌酬唱,一時成了美談,廣為流傳。
我的啟蒙老師經常帶我們賞銀杏。她帶著我們在銀杏樹下講故事,捉迷藏,還擺各種美拍造型。一張張稚嫩的小臉,和老銀杏樹相得益彰……叮鈴鈴,上課的鈴聲響起了,我往教室走回去。我看到,銀杏樹旁邊,不知何時蹭出了一顆小樹苗……
指導老師:龍梅
作者簡介
陳碩真(2011.07—),女,漢族,四川瀘州人,籍貫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