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瀟
宮燈是清代宮廷照明用具中最富有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工藝品。區(qū)別于燭臺和清代后期的西式電燈,傳統(tǒng)宮燈①在滿足基本照明需求以外,更要配上精細復雜的裝飾,以顯示帝王宮殿的雍容華貴和奢華瑰麗,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就目前故宮院藏宮燈藏品的基本情況來看,宮燈的種類主要有掛燈、座燈、提燈、壁燈等;形狀十分豐富,有圓形、四角、六角、八角形等。宮廷宮燈所用材料極為講究,燈主體主要有玻璃、牛羊角、絲織物,表面施以彩繪;邊框材料多為紅木、紫檀、花梨木、楠木等;宮燈附屬的裝飾物如燈帽、燈穗所涉及的材質(zhì)種類有珠寶玉石、琺瑯、絲繡制品、料器、漆器,等等,部分裝飾還用到金銀等貴金屬。而其中盆景裝飾類宮燈則是多材質(zhì)多工藝宮燈的典型代表。本次應壽康宮原狀展覽要求,對放置于后殿的一件硬木嵌玻璃宮燈進行保護修復,該件宮燈就是盆景類燈具的代表。對于此類在兼具照明功能又十分注重裝飾欣賞價值的宮燈,我們對其裝飾技法的系統(tǒng)研究有助于具體的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壽康宮為清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居所,過去皇帝每隔兩三日即至此行問安禮,是內(nèi)廷十分重要的宮殿。對此文物的修復為研究同類文物的工藝、造型及裝飾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硬木嵌玻璃宮燈為院藏二級文物,寬、高約為48厘米(圖1)。原收藏于養(yǎng)心殿東暖閣,現(xiàn)成列于壽康宮后殿,為壽康宮的寢殿。該文物盆景造型精美,玉石花葉制作精良,花朵樹枝的層次分明、錯落有致。不僅具有很強的實用功能,而且還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原件文物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是仿生花卉植物盆景,具有觀賞的作用,花卉顏色鮮艷,造型優(yōu)美,分別由梅花、菊花、芙蓉花、萬年青、山茶花等構(gòu)成,呈現(xiàn)出生機勃勃、雍容華貴、吉祥如意的氣象。下部分為宮燈主體,具有照明的作用,是六邊形紫檀鑲嵌玉結(jié)構(gòu),邊框為葫蘆、藤葉、蝙蝠的圖案,充滿了福壽綿延的吉祥寓意。
裝飾形工藝宮燈呈現(xiàn)的美是技藝與功能的結(jié)合,更多強調(diào)的是造型方面的特色。該件宮燈所使用的具體工藝有盆景工藝、骨木鑲嵌工藝、鏨刻工藝、編織工藝、染色工藝等,都屬于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
(1)盆景工藝②
此件宮燈主體部分的造型屬于宮廷盆景(圖2),采用各類百寶材質(zhì)的花卉分類組合而成,其工藝特色就是運用金屬絲(金、銀等),以及玉、珊瑚、染色象牙、水晶、料器,按類別進行制作,原件首先用0.12毫米的銀絲連接各類片狀材料從而成為花卉植物,然后采用染色后的0.15毫米的絲線對枝干進行纏繞,最后用30毫米的鐵絲作為主干,外層用染色真絲條進行固定。每個花瓣、葉子、花心均由單個的個體進而纏繞成為一簇,最終形成五個種類的植物,高低錯落而置,鮮艷奪目,它們競相開放,寓意吉祥,陳列于屋內(nèi)四季如常。
(2)骨木鑲嵌技藝③
此宮燈燈體部分采用紫檀木制造,其六邊各鑲嵌染色骨質(zhì)類嵌件,造型及顏色生動,技藝精湛。(圖3)骨木鑲嵌技藝是工藝美術(shù)家具、建筑常見的裝飾工藝,有高嵌、平嵌、高平嵌混合三種。此件采用牛骨進行雕刻,制作成葫蘆、葉子、花朵的形狀,分組嵌入紫檀木中。整體組合采用葫蘆、長春花、蝙蝠的圖案,鑲嵌結(jié)構(gòu)精巧,幽雅古樸,畫面生動,寓意福祿雙全,子孫萬代。與中華民族文化一脈相承。
圖1 硬木嵌玻璃宮燈
圖6 染色及鑲嵌工藝
(3)鏨刻工藝④
此宮燈燈芯連接處上下為花卉紋金屬鏨刻工藝,對稱分布。(圖4)鏨刻是金屬工藝的一種,是用錘子擊打形狀各異的鏨刀,在飾品表面上形成凸凹不一、深淺有致、或光或毛的線條和紋樣的一種金屬制作工藝。鏨刻工藝最早出現(xiàn)在商代,歷經(jīng)各個朝代的技術(shù)演變,到清代,已經(jīng)被廣泛地運用于各種金屬工藝品上。
圖2 盆景工藝
圖5 編織及染色工藝
圖3 骨木鑲嵌工藝
圖4 鏨刻工藝
(4)編織工藝⑤
編織是此宮燈的特有裝飾,燈繩部分頭為青色中國結(jié)(圖5),底部為傳統(tǒng)的回頭穗。宮燈主體每邊10條紅色小流蘇,共60條組成的瓔珞排列而成。主要制作方法是:首先對真絲原絲進行植物染色,之后用八股單絲采用古代盤編的方法,制作成扁平的帶子,即采用絲線制作成絳子,從頭到尾用一根長度為1.5米的線,編制而成為十六道盤長中國結(jié)。編制中,要求松緊適度,四邊均勻。中國結(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的手工藝,這項工藝無須其他設(shè)備,只憑靈巧的雙手即可完成,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結(jié)晶,代表團結(jié)幸福與平安。
圖7 修復前整體塵污及松散
圖8 塵土及局部裂
圖12 木邊斷裂
圖9 浮塵狀況
圖11 局部傷況
(5)染色工藝⑥
本件采用植物顏料,對骨頭進行浸染,色澤溫潤飽和,歷久彌新(圖6)。這種染色方法即利用含有色素的植物提取染料為織物著色,中國古代稱為“草染”,先秦時使用的植物染料有茜草、藍草、紫草、藎草、蘇枋、皂斗等。而采用朱砂、赤鐵礦粉、石黃、石綠、鉛粉、蜃灰、金銀粉等屬于礦物顏料。傳統(tǒng)的顏料一般分成礦物顏料與植物顏料兩大類,從使用歷史講,應先有礦物、后有植物。一般來說礦物顏料為粉狀,用時須加明膠,植物顏料直接在水中浸泡一會就可進行染色,使用比較方便。
圖13 燈繩傷況
圖10 嵌件情況
因年代久遠加之儲存環(huán)境限制,宮燈通體塵污嚴重。宮燈主體部分,嵌件出現(xiàn)脫落、缺失的狀態(tài),燈繩老化,局部裂,結(jié)構(gòu)方面缺傷、斷裂的現(xiàn)象嚴重(圖7)。
圖14 絲線纏繞固定
修復過程尊重文物原始風貌,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基礎(chǔ)除塵、嵌件的回穿和回粘、燈繩染色復制和編結(jié)。
原件主體被灰塵覆蓋本色,完全看不到各種材質(zhì)類別和顏色的分布情況,需分步進行清潔,原件局部情況為(圖8~13):
(1)浮塵的清潔:清掃文物表面,同時用吸塵器吸附其灰塵。
(2)頑固塵污的清潔:盆景內(nèi)寶石材質(zhì)的嵌件用潮濕棉簽和海綿進行清潔;主體部分為木胎嵌百寶結(jié)構(gòu),采用文物清潔布進行清理。
(3)金銀鏨刻配件的清潔:金屬配件用文物除塵布進行擦拭除去表面銹跡。
花葉的修復是圍繞工藝展開的,根據(jù)工藝的類別和技法進行分類與排列,包括斷裂花葉粘接、金屬絲重穿、包附絲線的染色和纏繞,具體情況為(圖14~19):
首先采用環(huán)氧類膠粘劑對部分斷裂嵌件進行粘接,加固干燥后,用棉簽和酒精除去表面殘留余膠。
其次采用包芯線銅絲,對每一片花瓣及葉子按照原位置逐一進行編穿固定。樹枝部分用原文物的鐵絲進行組合,重新加固。
圖15 花朵用銅絲加固
最后用替換的新絲線和布條進行染色處理,效果盡量與原文物顏色接近,之后采用有機染料做舊。從而為加固好的花葉和樹枝進行纏繞,按照原件文物的照片,對整體散落的樹干進行統(tǒng)一固定。
骨質(zhì)和木質(zhì)嵌件除塵后按照原脫落位置,用粘蠟進行回粘。
用新染色后的棉線,進行中國結(jié)編制(圖20~22)。
該件宮燈的修復是在除塵保養(yǎng)基礎(chǔ)上的深入修復。在嚴重塵土掩蓋下,該件宮燈損傷情況比預計的要嚴重很多。歷時7個月,共修復傷況215處,由于很多枝葉使用真絲絲線纏繞而成,在枝葉回位這一問題上出現(xiàn)較大難題,在修復時先充分研究了原花枝的纏繞制作方法,在此基礎(chǔ)上拆解、并按原樣進行制作,完全不破壞原件的基本造型,又實現(xiàn)了脫落枝葉的加固回位工作。同時,清潔工作也做得較為認真,該件宮燈的修復符合修復方案擬定的要求,技術(shù)操作也較為合適。修復完成后對原有宮燈繩進行了復制,即重新染色后編制穗子——16股中國結(jié),從而很好的取代了舊有老化的繩子,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
圖17 花銅絲加固情況
傳統(tǒng)照明由火、松脂火把到油燈、蠟燭,最后演變成近代的電燈具經(jīng)過了漫長的歷史過程。期間各個時期的燈具在材質(zhì)、造型、功能和裝飾性上都有自己的鮮明特點,從功效上可以簡要分為生活實用照明燈具和節(jié)日裝飾性燈具兩大類。唐宋時期陶瓷材質(zhì)為主的實用型燈具,大多在照明功能的基礎(chǔ)上適當兼顧其裝飾性。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對燈具裝飾效果的要求更加突出。根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載:“寧王宮中,每夜于帳前羅木雕矮婢,飾以彩繪,各執(zhí)華燈,自昏達旦,故日之為燈婢?!庇涊d了當時制作燈的材料和復雜工藝。唐代的燈具不僅種類繁多,且制作繁復精良,華美異常,按照徐堅撰《初學記》記載唐代的燈具有“豹髓、龍膏駝頭、鳳腦;芳芭、蘭膏;銅倚、玉枝;葛籠、荷蓋:百枝、九光;蜿脂、鳳膏;恒滿、常生”“銅倚、玉枝;葛籠、荷蓋;百枝、九光”等名目,“豹髓、龍膏駝頭、鳳腦;芳芭、蘭膏”等是燃料,根據(jù)漢代郭憲撰《漢武洞冥記》:“帝既耽于靈怪,嘗得丹豹之髓,白風之膏,磨青錫為屑,以淳蘇油和之,照于神壇,夜暴雨,火光不滅?!笨芍氨?、鳳腦”等均是以特殊材料制成的高級燃料;“銅倚、玉枝”等所指是燈具的具體形狀。比如“玉枝”,其形狀類似于玉蘭花枝。另外燈籠的制作始于南朝,《宋書武帝紀》“頭有土鄣,壁上掛葛燈籠,麻繩拂?!痹谠O(shè)計燈籠時考慮到其功能,在結(jié)構(gòu)上將橢圓形籠的上下各留一口,空氣能夠?qū)α?。熱空氣不斷從上口流出,新鮮的冷空氣不斷從下面補充進來。因其可以防風滅燈,故又叫“風燈”,可用于夜間行路照明。如杜甫有詩:“江月去人只數(shù)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裝飾性燈具則是隨著民間元宵節(jié)放燈習俗的流傳而發(fā)展繁盛的。史書記載南朝梁武帝時制作的藕絲燈,采用華麗的上錦,上繪佛教故事、天人神鬼、龍象宮殿等圖案。同時期還出現(xiàn)了走馬燈,利用輪軸轉(zhuǎn)動原理,使畫在燈上的馬宛如在不停地奔馳。唐馮贄《云仙雜記》卷四:“洛陽人家,上元以影燈多者為上,其相勝之辭曰‘千影萬影’?!彼畏冻纱蟆秴强ぶ尽わL俗》:“上元影燈巧麗,他郡莫及,有‘萬眼羅’及‘琉璃毬’者,尤妙天下?!蹦纤巍ぶ苊堋段淞峙f事·卷二·燈品》:“若沙戲影燈,馬騎人物,旋轉(zhuǎn)如飛。”
宮燈⑦的種類很多,多為六面或八面,即八角或六角形的燈,每面糊絹或鑲玻璃,并每面畫有彩色圖畫,下面用流蘇裝飾。原為宮廷使用,因此得名。在隋唐時期,彩燈的制作與應用已經(jīng)蔚為大觀,根據(jù)《隋書》記載:“充街塞陌聚戲朋游鴟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善面,男為女服,倡優(yōu)雜技,詭狀異形?!薄顿Y治通鑒》記載隋煬帝時期:“戲場周圍五千步,執(zhí)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shù)十里,自昏至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巨萬。”
唐代元宵節(jié)期間,取消夜禁三天(十四、十五、十六)。金吾開禁,上至皇帝后妃,下至平民百姓皆可上街觀燈,可謂是一項全民性活動。彩燈也是花樣繁多、制作豪華精致,有如燈輪、燈樹、燈樓、走馬燈等多種樣式。開元年間,元宵放燈發(fā)展成了盛況空前的燈市。在京城搭起一座高150丈,闊有30間的大燈樓,安設(shè)宮燈數(shù)以萬計。楊貴妃的二姐韓國夫人家里制成高80尺的百枝燈樹,豎之高山,百里皆見,火樹銀花,光明奪目?!堕_元天寶遺事》記載:“韓國夫人置百枚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之光明量奪月色也?!薄短鞂氝z事》中也載:韓國夫人“立百枝燈樹,百里皆見光明而奪月色”。唐代不僅皇家喜好以彩燈烘托節(jié)日氣氛,民間對此也熱情很高。如唐代佚名《正月十五夜》诪序中說:“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火之會,金吾馳禁;貴戚及下里工賈,無不夜游車馬駢闐,人不得顧,王主之家,馬上作樂,以相夸競,文人皆賦詩以紀其事?!比绱藷狒[的節(jié)日氣氛,怎能不為唐詩增添絢爛的色彩?這正如崔液《元宵》詩曰:“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元宵佳節(jié),徹夜燈火通明,在這歡樂的時刻,誰能在家閑坐呢?盧照鄰《十五夜觀燈》:“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崩钌屉[《觀燈樂行》:“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惫憽渡显吩姡骸熬拍斑B燈影,千門度月華。傾城出寶騎,匝路轉(zhuǎn)香車?!表n仲宣《上元夜效小庾體》:“他鄉(xiāng)月夜人,相伴看燈輪。光隨九華出,影共百枝新。歌鐘盛北里,車馬沸南鄰。今宵何處好,惟有洛城春。”類似這樣描寫元宵節(jié)觀燈的唐詩舉不勝舉,說明了當時的節(jié)日盛況。另據(jù)日本僧人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記載其在揚州觀燈樹的情況:描目中“無量義寺設(shè)匙燈、竹燈,計此千燈。其匙竹之燈樹,構(gòu)作之貌如塔也結(jié)絡(luò)之樣板是精妙,其高七八尺許。并從此夜至十七日夜,三夜為期?!币部煽匆姵司┏侵猓渌貐^(qū)的元宵觀燈也同樣有一番熱鬧場面。
圖16 枝干表面腐朽
宋代宮燈也有新的發(fā)展,宮廷每年燈節(jié)扎作燈山,不僅品種繁多,而且造型變化萬千,并且元宵佳節(jié)也像唐代一樣熱鬧。根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開封)宮廷扎做燈山,有普賢、文殊佛騎獅子、白象等燈。宋代元宵節(jié)觀燈風俗也是非常壯觀,根據(jù)《武林舊事》記載,宋代元宵節(jié)從正月十五開始,到十七結(jié)束,是一場全民的歡樂節(jié)日。從宋詞中也可看到這些熱鬧場面。歐陽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碧K軾《蝶戀花·密州上元》:“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苯纭耳p鴣天·元夕有所夢》:“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敝馨顝督庹Z花·上元》:“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钡鹊?,也像唐詩一樣,舉不勝舉。
圖18 結(jié)構(gòu)松散
到明清時期,花燈活動尤為盛行,樣式變化萬千,種類逐步增多,規(guī)模也有所發(fā)展。在故宮收藏的燭臺中,材質(zhì)上除了之前的金屬質(zhì)、陶瓷質(zhì)、玉石質(zhì)以外,還有玻璃和琺瑯質(zhì);宮燈中也使用了紗絹、琉璃、白玉、羅紙、王色蠟、羊皮、料絲等各種質(zhì)料。清代檀萃所著《滇海虞衡志》里有“料絲燈”(即玻璃燈)的記載,“料絲燈出永昌,言取藥料煎熬,抽絲織之為燈,故曰料絲。其藥料則紫石英、鈍磁、赭石之屬,不一類也。始出于錢能,以此進上,不使外人燒造。能去,始習為之;顧更精,長大幾二三倍,價甚昂,燒造者死,其子傳其法,人競燒之,價益賤,為之者遂不能精矣。宦游者罔不取之。”對其制作、傳承以及在民間的興衰,進行詳細記載。
明清的宮燈制作更是不讓前朝,明代還在皇城東安門外開辟專區(qū)懸燈,稱街道為燈市。燈節(jié)期間,各宮宮眷還要穿上繪有宮燈圖案的宮裝。在紫禁城午門前及宮殿丹陛上都設(shè)鰲山燈,其燈座至今猶在。永樂七年元宵節(jié),宮廷舉辦了第一次“鰲山”燈會,地點就在金陵皇宮的午門前,官府制造出巨大的花燈,在午門前千百盞地堆疊起來,最多能到十三層,蔚為壯觀,疊在一起跟老鰲的形狀差不多,“鰲山”之名由此得來,后來也特指宮中的燈火。后來朝廷遷都北京,“鰲山燈”的官方習俗也被保留下來。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記載:“前明燈市在東華門王府街東,崇文街西,亙二里許,南北兩廛,即今之燈市口也?!薄督鹌棵贰防镆苍鑼戇^元宵時熱鬧的“鰲山景”,西門慶一家老小就曾在一年的正月十六去街市上看花燈,吳月娘、潘金蓮、李瓶兒等人還特意穿上“錦繡衣裳,白綾襖兒,藍裙子”,出門則見“燈市中人煙湊集,十分熱鬧。當街搭數(shù)十座燈架,四下圍列諸般買賣,玩燈男女,花紅柳綠,車馬轟雷,鰲山聳漢?!泵鞔x肇淛《五雜組》也記載:“東華門外,迤邐極東陳設(shè)十余里,謂之燈市。天下瑰奇巨麗之觀,畢集于是?!碑敃r京城觀燈繁華熱鬧,可見一斑。
另外猜燈謎在明清時期也非常盛行,人們將謎語粘貼在燈上,清代顧祿的《清嘉錄》中記載:“好事者巧作隱語,粘諸燈,燈一面復壁,三百貼題任人商揣,謂之打燈謎”,猜中者可獲得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等獎品。明清時期的詩詞作品也記載元宵節(jié)觀燈盛況,如明代才子唐寅《元宵》詩:“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清董舜民《元夜踏燈》:“百枝火樹千金屧,寶馬香塵不絕。飛瓊結(jié)伴試燈來,忍把檀郎輕別。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石橋路滑緗釣躡,向阿母低低說。妲娥此夜悔還無?怕入廣寒宮闕。不如歸去,難疇疇昔,總是團圓月。詠元宵節(jié)”。清姚元之詩:“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钡鹊?。另外在清代,宮燈由于珍貴也成為皇帝獎賞王公大臣的賜物。《清朝野史大觀》有載:“定制歲暮時,諸王公大臣,皆有賜予。御前大臣皆賜歲歲平安荷包一、燈盞數(shù)對?!?/p>
圖19 新銅絲和絲線替換
這些歷史文化及風俗習慣的演變,對燈具形式的多樣化發(fā)展起到重要影響;對于彩燈、宮燈的寓意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宮燈在康熙、雍正、乾隆三個時期,得到較大發(fā)展,清代的工藝美術(shù)⑧繪畫式的裝飾占主導地位,其中工藝門類包括染色、陶瓷、鑄造、錘鍛、五金、珠玉等,多種工藝裝飾如鑲嵌、琺瑯、雕漆、絲繡、玉石等,清代料器即玻璃器,含鉛量較高,熔點低,適于制作各種器物,康熙時期,在造辦處設(shè)立玻璃廠,進行料器生產(chǎn)。從原料到成品精工細作,獨具藝術(shù)特色。裝飾類宮燈是一種以欣賞為主的燈具,它的主要功能集觀賞性、藝術(shù)性、時代性為特色,寓意吉祥,賞心悅目。往往和實用型燈具在工藝上有較大的區(qū)別,獨特精美的造型,主要分為植物主題、動物主題等,靈活多變,每一件都很精美,獨具特色,代表了各個工藝在清代的發(fā)展水平,以及綜合門類的成果。
清代裝飾類⑨宮燈,集盆景裝飾性和燈具照明作用于一體,獨具匠心,作用與功能完美的結(jié)合,體現(xiàn)出人們對審美標準的提高以及創(chuàng)造性在技藝中的靈活運用。各類型主題的應用,表達美好祝愿、長壽、健康、幸福、多子多孫、江上萬代等,是當時人們至高的追求與目標,寄托了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與敬仰。
圖20 替換前情況
圖21 替換后情況
圖22 染色及編制新中國結(jié)
注釋:
① 李紹斌《雍正燈彩照古今》,《東方收藏》,2011年。
② 冬萌《我國最早的盆栽》,《中國花卉盆景》,1985年第8期。
③ 王世襄編著《中國古代漆器》,文物出版社,1987年。
④ 程麗君、趙天英《西夏金銀器研究》,《西夏研究》,2016年第4期。
⑤ 王全營《中國民間吉祥文化雜談》,《決策探索(上)》,2019年第11期。
⑥ 孫云嵩《植物染色技術(shù)》,《絲綢》,2000年。
⑦ 單士元《宮燈》,《文物》,1959年第2期。
⑧ 陳楊《清代宮燈配飾的保護修復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19年第7期。
⑨ 李紹斌《雍正燈彩照古今》,《東方收藏》,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