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紫鈺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藏的1992 年在鞏義市食品廠1 號唐墓出土的三彩雙龍尊,盤口,卷沿,細長束頸,廣圓豐肩,深鼓腹下漸收,餅狀足。 口與肩部有對稱的兩個龍形柄,腹部以上施褐、黃、白、淡綠釉,釉色自然流暢、色彩斑斕。 通高41 厘米。 (圖1)整體造型端莊大氣、尊貴典雅、生動傳神、曲線優(yōu)美。
三彩雙龍尊的特別之處在于: 尊的口沿與肩部附有兩個對稱的龍形耳, 突出龍首造型,龍頭部圓而豐滿,雙目圓睜以觀六路,雙耳豎立以聽八方,雙角自然卷曲,背鰭形狀如火焰,腹背各飾三個乳釘,上唇前伸,口大張向尊口內(nèi)作飲水狀。
唐代工匠巧妙地在尊的口肩部裝飾美觀吉祥的龍,設計出三彩雙龍尊的造型,這不僅是一種賞心悅目的裝飾品,而且更是寄托了大唐盛世人們祈盼永世安寧、幸福的美好愿望。
龍最初是作為圖騰被中國先民們所虔誠信仰的, 其形象吸收了眾多動物形象中最為神奇的部分而形成,宋朝《爾雅翼》記載龍之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龍的形象集合了眾多美好的寓意,象征著威武、勇猛和武力,不可侵犯,具有非凡的神力。
至漢代,由于龍集多種獸類威武于一身,龍的形象在古人對自然界觀察的基礎上被動物化后, 進而被人格化為實體, 一躍具有云神、 水神等的神話意象, 神格力量越來越寬泛。 因其在古人眼里,能避火災、調(diào)風雨,象征消災滅禍與逢兇化吉,故在民間備受推崇,成為人們生前死后的保護神。 在漢魏時期墓葬中出現(xiàn)的龍的形象被解讀為有引導墓主靈魂升天、驅(qū)鬼辟邪、 鎮(zhèn)墓安魂、保佑平安等作用。
圖1 三彩雙龍尊
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龍的形象自然也被披上了佛教色彩,其造型受佛教“火聚生頂” 類藝術裝飾的影響,在龍的頸與背上出現(xiàn)了“焰環(huán)”。 到唐代,這種影響更加明顯,龍頭部造型進而吸收獅子的形象,鼻子近似獅鼻, 此時龍的形象除去前期人們所賦予的神化意象之外,更具宗教觀念。
《說文·酋部》:“尊,酒器也。 從酋,升以奉之。 《周禮》六尊——牲尊、象尊、著尊、壺尊、大尊、山尊,以待祭司賓客之禮?!笨芍馂楣攀⒕破鳌?從傳世作品來看,尊是一種大口、貯酒的禮器,多為方形或圓形,上常飾有動物形象,其不僅在祭祀時會使用,在宴享時也常常使用。
孔子曾說過:“器以禮”。 尊既為盛酒的禮器,則是在隆重莊嚴的氛圍里使用,配套有嚴格的儀式規(guī)范,承載當時的社會文化價值。 因此, 尊的本義應含有尊貴之義, 因尊形體高大,為大型貯酒器,故引申出“高、大”之義,由此又引申出“輩分、地位高或年長”的意思,而在家族中,輩分、地位高的人是受人尊敬的,所以“尊”又引申出了“受尊敬的人”的意思,如“令尊”中的尊。
三彩雙龍尊出土于鞏義市食品廠1 號唐墓,該墓雖經(jīng)盜擾,但仍出土有99 件精美器物,據(jù)發(fā)掘者推斷該墓時代介于咸亨三年(公元672 年)至神龍二年(公元706 年)。 而這一時期, 大部分處于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總攬朝政時期, 該時期上承 “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內(nèi)政安定,經(jīng)濟繁榮,文化發(fā)展,國力強盛,佛教盛行;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期, 奢侈浮華的生活風尚和厚葬習俗日益盛行,帶來了文化藝術的繁榮,是一個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的繁榮時代。
三彩雙龍尊具有鮮明的時代風貌和獨特的藝術造型。 既有大唐威嚴禮儀的體現(xiàn)(尊),又有物質(zhì)文明創(chuàng)新的展現(xiàn)(唐三彩),更有宗教普世的滲透(龍的造型)。 從這件作品上,我們依稀可見盛唐時期人們勤奮開拓的創(chuàng)新精神、活潑生動的生活場面,甚而了解到當時的道德風尚和文化心理。
三彩雙龍尊的出現(xiàn), 是一種文化積淀和中華民族的象征符號, 體現(xiàn)出歷史積聚的文化意蘊, 演繹了意氣風發(fā)的時代精神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