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霍米·巴巴文化翻譯理論自20世紀90年代引入中國后備受關注,從文化視角上形成獨具特色的翻譯理念。語言反映文化,習語是語言的精髓。本文從霍米·巴巴文化翻譯“第三空間”著手,通過對漢語習語英譯的分析,指出漢語習語英譯的相關策略,從而有效地傳播漢語文化,以實現(xiàn)中西文化對等交流,并為世界語言寶庫做出一份貢獻。
【關鍵詞】霍米·巴巴;文化翻譯;第三空間;漢語習語;英譯
【作者簡介】王璧(1991-),貴州醫(y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基金項目】2018年貴州醫(yī)科大學社科聯(lián)人文社科理論創(chuàng)新課題(XSKLQN-15)。
語言反映文化,文化影響語言。每種語言都是民族文化的產物,代表了不同的文化特征。每個民族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歷史背景和風土民情等都突出地體現(xiàn)在語言上。尤其是習語作為語言的精華,其表達更是把各民族的文化精髓呈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中國歷史悠久,習語表達豐富多彩。通過漢語習語的翻譯,不僅能有效地傳播我們燦爛的文化,還能讓世界更深入地了解我們。然而,漢語習語的表達通常涵蓋了濃郁的民族特色和鮮明的文化內涵,在翻譯這類文化負載詞時,常常會出現(xiàn)譯語中對應的語言符號缺失現(xiàn)象,如文化內涵的不對等、文化意象的不對應等。本文嘗試以霍米·巴巴文化翻譯“第三空間”對漢語習語英譯進行分析,從而展現(xiàn)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方式。
一、霍米·巴巴文化翻譯理論“第三空間”
在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中,長期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是以語言轉述為主的文字翻譯。而當代后殖民理論家霍米·巴巴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文化翻譯理論,從文化視角上消解了傳統(tǒng)的翻譯觀念。其中,他提到文化交流存在一個“第三空間”,雙方如果不在這個“第三空間”進行“談判”的話,是不可能獲得相互理解的,并倡導兩種文化拋開不平等權力地位的影響,就文化間的異質性在平等氛圍里進行對話協(xié)商,進行新的“他者”文化的構建。而將這種“第三空間”的概念引入到翻譯中意義重大。在翻譯活動中,譯者的任務就是把兩種語言文化引入到這個“第三空間”中,讓兩種語言文化在平等的基礎上、和諧的氛圍里對話溝通,為新的意義生成和新的文化構建提供可能。
二、從霍米·巴巴文化翻譯“第三空間”看漢語習語英譯
霍米·巴巴理論自20世紀90年代引入中國后備受關注,在文化視角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翻譯理念。本文通過舉例的方式來分析“第三空間”理論下的漢語習語英譯。
1.“第三空間”的平等構建?;裘住ぐ桶吞岢珒煞N文化拋開不平等權力地位的影響。所以,在構建漢英兩種文化的“第三空間”時,就應該保持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F(xiàn)以如下例句說明。
例1:漢語成語“班門弄釜”誤譯為英語習語“teach fish to swim”。在漢語成語“班門弄釜”中,涵蓋了“魯班”這個人物,他被奉為中國木匠的始祖,善于制作精巧器具,所以在他面前舞弄斧頭,就好比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然而,英語國家大多是海洋文明,孕育出了很多跟“海”或者“魚”相關的習語。比如這句英語習語“teach fish to swim”,盡管其含義接近“班門弄斧”,但在無形中卻以西方的海洋文化覆蓋了漢文化的傳統(tǒng)人物形象和民族特色。從英譯的習語中可以看出,翻譯時已經以英語語言文化為中心,所構建的“第三空間”不平等,導致文化交流受阻。這樣,既不利于宣傳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也不利于目的語讀者理解和接受中國故事。
2.“第三空間”里的和諧對話。 霍米·巴巴主張雙方如果不在一個“第三空間”進行“談判”的話,是不可能獲得相互理解的。所以在翻譯時,兩種語言文化需要在平等的基礎上、和諧的氛圍里協(xié)商對話。以如下例句具體說明。
例2:漢語習語“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誤譯為英語習語“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漢語習語“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意思是三個平庸之人若集思廣益,也能提出比諸葛亮還周全的計策,比喻人多智慧多,和英語習語“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有類似的意思。但漢語習語中出現(xiàn)了一位著名的歷史人物“諸葛亮”,他以超凡的智謀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智者代表,然而英語習語“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無法體現(xiàn)出漢語習語中“諸葛亮”這一歷史人物及隱含的文化信息??梢钥闯鲇⒄Z習語“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只是形式上簡單套譯,缺少了所要傳達的文化要素。這樣的翻譯并非平等的協(xié)商交流,而是以英語習語的結構特點掩蓋漢語暗含的文化內涵。所以,在翻譯“第三空間”中,譯者需統(tǒng)籌兼顧兩種語言文化,在平等的氛圍里溝通對話,既要考慮能夠傳達原文的基本意思,又要考慮兩者文化沒有虧損的和諧交流。這樣的溝通才是有效的溝通,才能讓彼此相互理解。
3.“第三空間”里新文化產生的可能。根據(jù)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譯理論,在“第三空間”里,彼此文化以平等的方式相待,合理的方法處理,文化間的碰撞交融會形成一種和諧統(tǒng)一的新穎文化。現(xiàn)以如下例句說明。
例3:漢語習語“紙老虎”英譯為“paper tiger”。漢語習語“紙老虎”家喻戶曉,比喻外部看似強大,實則內部空虛,出自毛澤東主席的著名論斷“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當時的英文翻譯在翻譯這段話時,找不到對應的英語慣用組合詞,因此準備用英語類似意思的詞“scarecrow”(稻草人)來代替。但毛主席得知后表示“paper tiger”才能確切表達他的意思,所以堅持翻譯為“paper tiger”。就這樣,“paper tiger”這個通過漢譯英方式形成的英語習語因其傳神的比喻也在西方國家被廣泛使用。這句習語的成功翻譯在于在“第三空間”的構建中,既遵循了英語表達的結構形式,又考慮到漢語基本意思的傳達。漢英兩種文化先以一種平等的方式相結合,然后創(chuàng)造出英語文化中沒有的詞匯組合“paper tiger”,既有效地傳播了中華文化,又豐富了世界語言寶庫。
三、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霍米·巴巴文化翻譯理論“第三空間”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來實踐翻譯。在漢譯英,尤其是在文化內涵濃厚的漢語習語英譯中,我們不僅要傳達語言的基本意思,更要傳播五千年文明積淀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豐富的歷史故事,為新的文化建設提供可能。成功的漢語翻譯不僅能有效傳播中華文化,也促進了我們與世界更多的交流溝通,讓文化更加繁榮發(fā)展,更為人類知識寶庫和世界語言寶庫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Bhabha, Homi K.1994. 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倪蓓鋒.論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譯[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8(05):128-132.
[3]王寧.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43-144.
[4]張芳.霍米·巴巴翻譯思想在我國翻譯研究中的體現(xiàn)及產生的意義[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9,38(01):138-142.
[5]張建萍.霍米·巴巴與后殖民翻譯理論[J].長沙大學學報,2007 (04):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