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金
【摘 要】“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陶行知教育思想體現出來的偉大的師愛,對今天的教育現實有著強烈的針對性,正因為如此,為人師者,要關愛每一名學生,用真情、真心、真誠教育和影響學生,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關鍵詞】真情教育;愛心;真誠;耐心;不教而教
在三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的磨礪中,在碰碰撞撞的摸索教育的旅程中,驀然回首,發(fā)覺有效的教育管理應該是一種智慧的、真情的教育?!扒Ы倘f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道出了教育的真諦,用自己的真心、真情,用自己的智慧去打動學生,達到了不教而教的境界,這才是真正的成功的教育。
一、捧著一顆愛心,走進學生的心
陶行知先生說過:“老師與老師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真正的精神上的溝通才是真正的教育,是一種人格精神的培養(yǎng)。老師要做有心人,要和學生交朋友,能夠了解學生的內心,把學生的心理揣摩透;要把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切美好的東西“傳染”給學生;要用生活化、情感化、交流化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頑強的意志。
當了多年的班主任,如果說哪一點最令我感到欣慰,那就是我一直與我的學生們在用心靈交流著。因為,心靈的對話是人世間最動人、最溫暖的贊歌。我們可以感受得到:許多孩子們強烈地需要老師與同學的愛,渴望深受老師的疼愛,并在班級中與同學們之間存有親密無間的關系。我們應該理解并滿足這一類學生對愛的需求,給予他們真誠的愛。其實學生的要求也不高,有時是一個鼓勵的眼神,有時是一個贊賞的點頭;有時是一句平常的問候;有時一句不經意的表揚,都能打動他們的心。
例如,我班有一個全校有名的搗蛋大王江同學。在班級里,經??梢钥吹竭@樣的鏡頭——江同學拿著米尺追打同學;他心情不好時,會推到班里的桌椅;他隨便拿起別人的書、作業(yè)本撕爛;上課時,隨便過位置;誰惹怒了他,就拼命地追打……這樣的例子真數不勝數,他的任性次數多、時間長、破壞性強。面對這些,我唯有一次次地耐心教育。但是無論怎樣與他交談,他都沉默是金,把心中的大門緊鎖。但是不服輸的我還是靜下心來細心觀察江同學的表現,我發(fā)現,他每次發(fā)脾氣都是故意的,他習慣了把家里的任性和唯我獨尊帶到學校。例如“因為在家里沒有人煮早餐給他吃”在他的潛意識中就覺得沒有人疼他、關注他,于是就在學校撒野,以引起別人的注意。基于這一重要的發(fā)現,我找到了教育的突破口——用愛心滋潤學生的心田。以后,我每天早上看到江同學,我都會主動地關心他:“你今天吃了早餐嗎?”、“你今天有什么不開心的事,愿意跟老師說嗎?”、“你今天又什么要老師幫忙的嗎?”等等,雖然是這么平常的問候,卻暖入人心,漸漸地,江同學體會到老師這樣特別關愛自己,慢慢地敞開心扉與老師交流了,而我也會適時地引導他走向陽光之道,消除他心中的陰影。在愛心的教育下,這朵遲開的花朵同樣鮮艷奪目,芬芳宜人。
二、懷著真誠之心,感化學生
真誠,班主任工作藝術的根本,即在心中存放真誠,用一顆真誠的心關愛每一位同學。班主任的工作是煩瑣的,許多的事又似乎微不足道,可就是這些小事極有可能成為學生的十字路口:處理得好,讓他心服口服,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處理不好,一件小事可能會使他從此陷入青春的沼澤。
(一)因材施教
教育學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我在平時的工作中都會細心觀察,發(fā)現了學生的錯誤,就坦誠地和他交流,學生是能夠接受的。在教育的過程中,因為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和心理特征,所以每接到一個班的學生,我都會通過各種渠道充分的了解了這些因素,才能因材施教。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就能達到最終的效果。
(二)尊重學生
“只有用愛才能交換愛,只有用信任交換信任?!币粋€人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得尊重別人,這是每個人都明白的道理。教師要想得到學生的尊重、支持,就得以一種誠心誠意的態(tài)度主動地去尊重所有學生。指出學生的過錯必須注意場合和方式,否則很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造成雙方的對立,不利于對學生的教育。
(三)誠心立威信
無論學生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都要給予發(fā)自內心的稱贊。為什么有的教師能夠“一呼百應”,是因為他有威信。同樣一項任務,威信高的人安排,工作推進得可能就快,反之可能就慢。但威信不是短時間內能樹立起來的,怎樣樹立威信?就要靠誠心。誠心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學生才能認可你;誠心和學生相處,學生才能信服你。正是基于這種認識,在平時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把自己置身于學生當中,與學生一起參加活動,課余時間經常找學生談心,征求他們對班級和班主任工作看法,以誠心換得他們的信任和支持。
三、憑著耐心,將教育進行到底
教育學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學生會不斷地犯錯誤、不斷地考驗班主任的真心程度以及耐性。這就需要足夠的耐心,在平時的工作中細心觀察,發(fā)現了學生的錯誤,坦誠地和他交流,學生是能夠接受的。
在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我碰到過的智殘的孩子,也碰到過不知1+1=?的傻孩子,碰到過三天兩頭逃學的學生,碰到過愛打架好罵人的頑劣生,但我始終保持一種心態(tài)——耐心,用耐心去感化這些孩子。我班上有名叫顏榮的男孩,調皮、搗蛋、惹事、闖禍,我一次次地教育,他一次次誓言旦旦地向我保證不再犯同樣地錯誤,但是卻又一次次地重犯。在他成長的歷程中,早已練就了一身不怕家長棍棒的本領,他父母說他有副硬骨頭,再打也從不掉淚。有一天他偷了家中的錢到游戲廳玩,被父親抓回來,我發(fā)現他沒有上學趕緊到他家里去找,只見他跪在地上,他父親正準備打他,我趕緊上前制止,并把他帶回學校。我感到是自己工作的失職,非常痛心,我多次利用休息時間找他談心,家訪,談打游戲機對身體和心理的危害,談學習的重要性,談如何與學生友好相處,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老師的關懷和耐心,深深觸動了這位學生的心靈,他終于如夢方醒,在我的正確引導下,他現在是一名電腦愛好者,利用休息時間學習電腦。目前,每分鐘能打70多個字,學習成績比過去大有進步,后來他主動競爭班干部,成為了一名勞動委員。
教育不是簡單的事,更不是容易成功的事。所以,對犯錯的學生要有充分的耐心,只要是真心實意為學生好,學生最后還是會理解,會感激,會聽從教誨的。
四、堅持一種信仰:教是為了不教
“真正的教育”是促使靈魂的轉向,并用力將靈魂往上拉,引導達到高處的真實境界。這種心靈的提升,實際上就是人生態(tài)度的轉變,人生境界的升華。而成功的班級文化建設好比一艘船,載著我們的學生乘風破浪、悠然自得地到達幸福的彼岸。
構建個性化的班級文化,營造一個適合孩子健康成長的學習環(huán)境,讓集體的能量溫馨地輻射每一個個體,最終走上“教是為了不教”的良性循環(huán)。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特別注重班級文化的布置,讓學生在耳聞目染中、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例如我堅持用名言警句教育學生,猶如春雨對學生有“潤物細無聲”之妙。把名言警句制成條幅掛在教室左面墻壁,同時還在黑板一角開辟“每周名言園地”,由學生負責定期摘抄一條名言警句。學習一則警句,一句名言,對學生的思想變化或許不能立即奏效,但是每天堅持不懈,必然會對學生思想的變化,世界觀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又如:我會充分利用我們班的宣傳欄、墻壁等的資源開辟教育學生的主題,然后再有針對性地布置學生負責不同的項目:常違反紀律的孩子負責“我們的約定”、對學習缺乏興趣的孩子負責“學習園地”等等??傊诎嗉壩幕牟贾弥校總€孩子都有一塊責任田。走進教室,就想打開一部立體、多彩、會說話的教科書,每一面墻壁都再說話,每一個角落都有啟迪,每一個細節(jié)都散發(fā)思想,充盈著意蘊和靈動。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動心的深處。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的荒漠,教育業(yè)就只是一中敷衍和應付。為人師者,要關愛每一名學生,用真情、真心、真誠教育和影響學生,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參考文獻:
[1]方明編.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