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正
同一件事實被不同的記者報道,文字或圖像的表述不完全相同,是由于我們的記者把某些因素加工到了新聞中,這種普遍特征被稱作新聞涵化,包括技術涵化、專業(yè)手段涵化、語言涵化和框架涵化。新聞涵化是記者的報道意圖或痕跡暗藏于新聞中的一種現象。有時,新聞涵化實際是媒體在新聞中有意滲透一定的思想,用以引導受眾的觀念,但又不直接地說出來。西方傳播學將此稱為涵化理論,有的又稱之為教養(yǎng)理論或培養(yǎng)理論。
新聞信息都是被記者加工過的事實,其表現形式不再是毫無雕琢的生活原型,把關人把某些因素加工到新聞報道中,使新聞涵化了。必須承認,世界上存在著未經報道的新聞,但卻不存在不做加工的新聞。對于受眾而言,他們接受的新聞都是被涵化過的制成品,這是所有新聞的特征。
一、新聞的技術涵化
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加工事實,賦予新聞某種思想意蘊,稱作新聞的技術涵化。技術涵化表現為報道手段對陳述事實的作用,是技術表現力的有機部分。
技術對事實的加工不是改變事實,而是機械工具再現新聞事實,使其具有某種意念,把記者的思想巧妙地加到新聞中去,但客觀報道的風貌仍然保留著。技術涵化的痕跡在新聞中經常顯露出來,比如攝像機的角度、彩色和非彩色印刷文字、圖像與圖片的光線和錄制印象的差別等等,都蘊含著記者的不同思想傾向,產生不同的傳播效果。
電視新聞的涵化,更多地表現為鏡頭的距離和圖像的選擇,如特寫還是大景以及其他攝像的技術手段。當記者想突出特定的事物或人物時,要用特寫鏡頭或停留的時間長一些;如果想貶低一個人物或事物,盡量推遠鏡頭的距離,用大景或少給鏡頭。 若非給鏡頭不可,也可給特寫鏡頭。在同期聲畫面的處理上,讓哪個人物向觀眾講話或使他沉默,都表明新聞人物被涵化了。很多受眾不會注意這類技術手段突出的細節(jié),但卻不知不覺地接受了記者強化的事件。在同樣的兩條電視新聞中,不同電視臺的記者把攝像機較多地對準哪個人物,報道的內容可能有完全相反的意味。
新聞涵化有時并不是記者有意安排,而是傳播技術把新聞容置于傳播者的倉促控制下,往往使涵化產生盲目性。先進的傳播技術設備及其技術手段提高了新聞媒介的運作速度,時效性極強的現場直播,使導播在瞬間做出鏡頭切換,導播者的思索、選擇極為迅速,瞬間的理解決定了新聞的傾向。觀眾將看到什么,在幾秒鐘內由導播作出決定,許多錯誤往往在這種情況下發(fā)生。所以,技術手段的涵化有時是記者難以駕馭的,甚至出于記者意料之外。
二、新聞的專業(yè)手段涵化
在處理新聞稿件時,用特有的非語言符號表達對事實的評價,這被成為新聞的專業(yè)手段涵化。新聞專業(yè)手段又簡稱新聞手段。版面安排、報道體裁、內容的詳略、廣播和電視新聞的排列順序,以及是否報道提要等,都屬于新聞的專業(yè)手段涵化。對一條新聞透露的思想是否正確、是否重要、是否有意義,通過以上專業(yè)要素表現出來,隱蔽地表達記者的態(tài)度。越是重要的新聞,越具有專業(yè)手段涵化的痕跡。
編排手段構成報紙版面布局和新聞節(jié)目的要素之一,包括順序、空間、符號、線條、色彩等。不同的順序、版面位置、線條、色彩可以作為一個專業(yè)技術手法,具有不同的傾向,對讀者產生不同的心理影響。充分認識編排手法的特點,恰當地加以運用,是紙媒體專業(yè)手段涵化的主要方式。報刊的版面符號有兩類,一是字號、線條、插圖、色彩;二是版面空間,包括欄、區(qū)、版、空白等,形成特定的版面結構,表現出編輯對新聞內容的評價。
廣播電視新聞不像報紙以版面空間的變化體現媒介意圖,而是以排列順序、內容提要、向公眾提示某個新聞的意義及重要程度來涵化。廣播電視新聞從后期制作到播出之前,把若干條新聞按照一定主題組成有機的次序或撰寫評論,讓整個節(jié)目達到最佳的聽覺或視覺效果。內容提要使重要的新聞突顯出來,從而引起觀眾注意,如果對某條新聞產生興趣,受眾可以接下去視聽詳細內容。新聞把關人確定的廣播電視的“頭條”新聞,正如報紙一版的頭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編輯人的思想傾向。
專業(yè)手段涵化在廣播新聞中還表現為播音的形式。播音的各種方式透漏出編輯的不同旨意,表現出對新聞的媒體評價。一定的思想感情成為播音的支配主線,用不同音調、不同播音方式(直播、插播、對話、錄音報道、現場報道)能表達記者的不同態(tài)度。由于各種語境表現不同內容,以及重點語句的獨有分量,主持人會通過一定的氣流、腔調表達與語言內容相應的思想。以此來影響聽眾對報道內容的理解。
三、新聞的話語與語體涵化
用什么語言、運用哪些概念和詞匯表達記者對事實的立場,是涵化新聞的重要手段,稱作新聞的話語和語體涵化。
在不同國家、不同制度下。記者對同一事物特別是政治性事件,往往以不同詞語給事實打上意識形態(tài)烙印,公開表達媒體的立場,叫話語涵化。記者陳述時間使用的異化性詞語,公開或暗示自己對新聞事實的主張,叫作新聞話語,包括態(tài)度話語。符號話語和高頻話語。新聞話語不是“說話、演講和論述”,而是附加演說者的意圖,“不是在說事,而是說記者對事實的看法”。比如“他笑了”和“他詭秘地笑了”或“他和藹地笑了”,前者是語言,后者是話語。
新聞的態(tài)度話語對事物作出褒貶,引導人們的認識,而一般的新聞語言(非話語)知識指稱事物,沒有褒貶或愛憎的判斷?!懊赖邸笔菓B(tài)度話語,“美國”是語言。符號話語是對事物或人物的明喻、隱喻,象征某種特殊意義。比如花木蘭象征巾幗英雄,大慶精神比喻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敬業(yè)品格。高頻話語是指在一個新聞中多次進行重復的詞匯,用以表達自己某種設計意圖,讓受眾記住并形成一種穩(wěn)固的觀念。
話語在本質上并不客觀,記者的運思在投諸重大事件時,都盡力在話語中附加意義。它是記者的理性、文字修養(yǎng)、主觀態(tài)度、親身體驗,以至社會觀念的產物,通過記者的靈氣和職業(yè)技能涵化新聞。新聞還借助語體的選擇與轉換,表達記者的意圖,使受眾收受新聞時對事實有異樣的感受。記者選擇特殊意味的語言描述新聞事實或巧妙地解讀新聞事實,讓受眾不知不覺地接受記者的思想,這叫做語體涵化,記者的態(tài)度往往隱蔽在語體里。語體涵化決不直白地說明事實是什么或怎么樣,而是用傾向性的語句陳述事實的狀態(tài),把事實的性質告訴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