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冰
我們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如果希望別人間接了解某件物品有多長或多大,我們常常借助自己的手掌或拳頭比對著說明,讓別人立刻大致判斷出這件物品的長度或體積。這時,我們的手掌或拳頭就成了參照物。老子說:“長短相形,高下相傾。”很多事物就在這種相互比較中彰顯了特點。
這種比較的手法在寫作中常常用到,被稱為襯托。襯托的手法不是現(xiàn)在才發(fā)明的,古人早已運用,尤其在古詩詞中很常見。比如我們常說的“以聲襯靜”“以動襯靜”等,都是常見的襯托手法的運用。
但這次我們不講這些常見的襯托手法,遴選一個有點兒難度的,即古詩詞中如何運用襯托手法塑造人物。
為什么說有點兒難度呢?因為古詩詞大多篇幅短小,偏于寫景抒情,用來刻畫人物的不多,而應(yīng)用襯托手法刻畫人物的詩句更少。不過,其中有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詩詞恰恰就是寫人的,又恰好采用了襯托的寫作手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們不妨慢慢品讀這首詞,在品讀中學習襯托的寫作手法。
詞的上闋極力渲染元宵夜的盛況。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句說的不是春風中樹木開花,星星被風吹落,而是在描摹“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盛況。那一簇簇煙花仿佛東風吹開了千樹萬樹的花朵,煙花紛紛,又像星星,如雨般墜落。
有這樣的美景,自然少不了欣賞美景的人們?!皩汃R雕車香滿路”,是說那些達官貴人攜帶家眷游玩觀燈。
所觀之燈是什么樣的呢?“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痹诟鞣N樂器的伴奏下,各式各樣的燈籠,有魚形的,有龍形的,都舞動起來了。這一切籠罩在月華之下,沉浸在節(jié)日氣氛中的人們通宵達旦載歌載舞。
如果說這首詞的上闋偏重寫場景,那下闋則偏重寫人。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边@句總寫觀燈的眾女子?!岸陜骸薄把┝薄包S金縷”,皆是節(jié)日期間古代婦女在頭上佩戴的裝飾品。詞中羅列的這些,當然是描述她們盛裝出行的樣子?!坝奔刃稳荨靶φZ”之輕盈悅耳,也形容女子體態(tài)之曼妙?!鞍迪恪?,不是說花香,而是說女子身上散發(fā)的香氣。上闋渲染元宵燈會的盛況后,出現(xiàn)這樣一群美麗的女子是自然不過的情形,甚至可以說二者珠聯(lián)璧合。
可作者語氣一轉(zhuǎn),“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遍又一遍在這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從眾多女子身邊走過,他在尋找一個人———一位意中人,可終無所得?!膀嚾换厥住遍g,發(fā)現(xiàn)那位意中人原來不在這熱鬧的人群中,而是站在燈火將盡的幽暗之處。
這“燈火闌珊處”,雖然昏暗,卻讓人感覺所有的“光”都聚集在這里,雖然沒有描寫“那人”的樣貌和衣著打扮,但是“那人”的形象一下子鮮明起來。這種鮮明的感覺正是前面渲染眾人,并用眾人襯托的結(jié)果。
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一首《夜歸鹿門山歌》與上文類似,當然,《夜歸鹿門山歌》算是珠玉前置。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當“山寺鐘鳴晝已昏”,人們在漁梁洲的渡口爭渡喧鬧,隨著“沙岸向江村”時,作者的行動方向卻是相反的,是要“乘舟歸鹿門”。鹿門是龐公曾經(jīng)棲隱的地方,在這“月照開煙樹”的夜晚,在這“巖扉松徑長寂寥”的環(huán)境中,“惟有幽人自來去”。這“幽人”的特點在前面“爭渡喧”之人的襯托下,一下子顯出高光來了。這高光不是爭名奪利獲得的高光,而是脫盡塵世煙火的隱逸之趣。
我們經(jīng)常說要“與眾不同”,怎么在寫作中突出人物的“與眾不同”呢?當然要先寫“眾”,然后才能在“眾”的襯托與對比中突出人物的特點。《青玉案·元夕》和《夜歸鹿門山歌》在用襯托的手法塑造人物方面給予我們很多啟發(fā),我們不妨好好琢磨一下這種手法的精妙之處,并將其運用到我們的作文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