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芝 蓋顏欣 丁貴江
摘要 為探討播期和種植密度對糜黍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以隆化縣中關鎮(zhèn)農家種白黍子為試驗材料,采用裂區(qū)試驗設計,設置5個播期和5個密度水平。結果表明,隨著播期的推遲和密度的增大,白黍子的生育期逐漸縮短,株高、主莖節(jié)數、主莖粗、主穗長、單穗粒重、千粒重、出谷率等性狀呈不同程度下降趨勢,密度因素較播期影響更加明顯。白黍子在播期為5月23日、密度為60萬株/hm2時,產量水平最高,為2 883.5 kg/hm2。綜合農藝性狀及產量表現得出,承德中北部種植白黍子時建議在5月中旬開始至5月底前完成播種,密度以60萬株/hm2為宜。
關鍵詞 糜黍;播期;種植密度;產量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sowing date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the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of white millet in Zhongguan Town, Longhua County, a farmers species of white millet was used as the test material, and a split plot experiment design was used. A total of 5 sowing dates were designed with 5 density leve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delay of the sowing date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density, the growth period of the white millet gradually reduced, as well as the plant height, main stem section number, the thickness of the main stem, the length of the main panicle, grain weight per spike, thousand kernel weight and the percentage of grain weight per spike, which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to varying degrees, and the density factor was more obvious than the sowing date factor. When the sowing date of May 23 and the density was 600 000 plants/hm2, the yield level was the highest at 2 883.5 kg/hm2. Comprehensive agr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performance, the middle and northern Chengde was planted with millet, and it is recommended that planting should be completed from midMay to the end of May, with a density of 600 000 plants /hm2.
Key words Millet;Sowing date;Planting density;Yield
黍子(Panicum miliaceum L.)屬禾本科黍屬(Panicum miliaceum)的一個栽培種,是第二大禾谷類作物。黍子雖屬小宗作物,但在我國分布十分廣泛,常年種植面積100萬~120萬hm2,主要集中在黑龍江、吉林、河北、內蒙古、山西、陜西、寧夏等?。▍^(qū))。黍子具有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耐鹽堿性強、適應范圍廣、成熟早等特點,常作為開荒、改造鹽堿地和沙漠的主要先鋒作物,在發(fā)展旱作農業(yè)中具有積極的重要意義。黍子的耕作管理比較粗放,直接影響其產量水平。適宜的播期、合理的種植密度是構成作物產量的重要因素,研究人員對黍子的播期進行研究,確定了當地最適播期。鑒于此,筆者以農家種白黍子為試驗品種,對播期和密度展開了研究,確定承德白黍子的適宜播期和種植密度,從而提高白黍子單產水平,為農業(yè)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17年在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中關鎮(zhèn)大鋪村(117°45′9″E,41°33″54′N)進行。該地海拔510 m,年降雨量505.4 mm左右,年平均氣溫7.6 ℃,年日照時數2 665.4 h,≥10 ℃有效積溫3 200 ℃,生育期年平均130 d,無霜期145 d。試驗地地勢平坦,土壤條件一致,前茬作物為玉米。土壤類型為砂壤土,有機質含量27.96 g/kg,堿解N 0.9 g/kg,有效P 9.71 g/kg,速效K 198 mg/kg。
1.2 試驗材料 白黍子為多年篩選推廣應用的農家種,試驗地選穗留種。
1.3 試驗方法
1.3.1 試驗設計。試驗為播期、密度二因素裂區(qū)設計。播期為主區(qū),設5個水平:A1(5月16日)、A2(5月23日)、A3(5月30日)、A4(6月6日)、A5(6月13日);密度為副區(qū)、設5個水平:B1(45萬/hm2)、B2(60萬株/hm2)、B3(75萬株/hm2)、B4(90萬株/hm2)、B5(105萬株/hm2), 共25個處理,3次重復,行長5 m,6行區(qū),小區(qū)面積12 m2。
1.3.2 播種方式。計算各密度下每行株數,采用數粒儀按所需株數的1.5倍數出每行的播種粒數,用谷子小區(qū)播種機進行精量均勻播種,施75 kg/hm2二銨作基肥,3~4葉期進行定苗。
1.3.3 測定項目。調查白黍子生育期。成熟后隨機取10株進行室內考種,參照《黍稷種質資源描述規(guī)范和數據標準》進行,對株高、主莖節(jié)數、主莖粗、主穗長、單穗粒重、千粒重、出谷率等農藝性狀進行記載;各處理整小區(qū)收獲、脫粒、記產。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處理對白黍子生育時期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該白黍子品種的生育期為93~111 d,隨著播期的推遲,5個不同密度處理白黍子的生育期均逐漸縮短。不同播期條件下,各處理出苗至拔節(jié)期所需天數排序為A1(33 d)>A2(29 d)>A3(25 d)>A4(25 d)>A5(24 d),其他各時期間隔天數變化不大。同一播期不同密度對白黍子生育時期沒有影響。
2.2 不同處理對白黍子農藝性狀的影響
2.2.1 株高。從圖1可以看出,不同播期處理間株高變幅較大,A1處理的株高最高,為153.7 cm,A5處理的株高最低,為132.1 cm;而不同密度間株高變幅相對較小,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大,株高逐漸降低,其中處理B5株高最低,平均為140.2 cm,處理B4次之,平均為143.8 cm。
2.2.2 主莖節(jié)數。從圖2可以看出,隨著播期的推遲、密度的增加,主莖節(jié)數不斷減少。播期處理較密度處理間差異顯著,A1處理主莖節(jié)數最大,平均值為11.0節(jié),A4處理主莖節(jié)數最小,平均值為7.5節(jié)。
2.2.3 主莖粗。從圖3可以看出,隨著密度的增加,主莖粗隨之變小,B2處理水平下主莖粗數值最大,平均值為0.73 cm;B5處理水平下主莖粗數值最小,平均值為0.57 cm。不同播期間主莖粗沒有明顯的規(guī)律性變化。
2.2.4 主穗長。從圖4可以看出,不同播期間主穗長變化較大,主穗長平均值為30.7 cm,A2處理主穗長度達最大,平均為34.0 cm,A4處理的主穗長最小,平均值為27.9 cm;不同密度處理間沒有明顯規(guī)律性變化。
2.2.5 單穗粒重。從圖5可以看出,不同密度間單穗粒重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變化趨勢,B2處理單穗粒重達9.60 g,居第1位;B5處理單穗粒重最低,為6.20 g。不同播期間單穗粒重變幅較小,平均值為7.85 g。
2.2.6 千粒重。從圖6可以看出,不同播期處理千粒重變幅較大, A3處理千粒重最重,為5.20 g,其他處理依次為A2處理>A1處理>A5處理>A4處理,千粒重分別為5.07、4.96、4.76、4.74 g;隨著密度的增加,千粒重呈下降趨勢,B2處理最重,千粒重為5.10 g;B5處理千粒重最輕,為4.81 g。
2.2.7 出谷率。從圖7可以看出,不同播期條件下,出谷率變幅較小,平均出谷率為78%;隨著密度的增加,出谷率呈降低趨勢,其中B1處理的出谷率最高,平均為80%。
2.3 不同處理對白黍子產量的影響
2.3.1 不同播期處理對產量的影響。從表2可以看出,A2處理產量表現最好,為2 676.8 kg/hm2,與A5處理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與A4處理差異達顯著水平,而A1、A2和A3處理間差異不明顯;A1與A4處理間差異達顯著水平;A5處理產量最低,僅為2 190.9 kg/hm2。
2.3.2 不同密度處理對產量影響。從表3可以看出,不同密度間產量差異顯著。B2處理產量最高,為2 694.0 kg/hm2,與B1、B4和B5處理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與B3處理差異達顯著水平;B1與B3處理間差異不顯著;B5處理產量最低,為2 244.8 kg/hm2,說明密度過大或過小都不利于產量的提高。
2.3.3 不同播期和密度組合對產量的影響。從表4可以看出,白黍子不同播期不同密度條件下產量差異顯著。在相同播期A1處理條件下,B2處理產量最高,為2 832.1 kg/hm2,與B1、B5處理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與B4處理差異達顯著水平,與B3處理差異不顯著;在相同播期A2處理條件下,產量表現依次為B2處理>B3處理>B1處理>B4處理>B5處理,其中B2處理產量為2 883.5 kg/hm2,居第1位,與B5處理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與B4處理差異達顯著水平,與B1、B3處理沒有明顯差異;在播期A3處理條件下,僅B2與B5處理差異達顯著水平,其他各處理間沒有明顯差異,B2密度處理的產量為2 718.2 kg/hm2,B5密度處理產量為2 354.3 kg/hm2;在播期A4處理下,B2、B3處理間沒有差異,而與B5處理差異達極顯著水平,B2處理產量最高,為2 536.2 kg/hm2,B3處理次之,產量為2 455.7 kg/hm2;在播期A5處理下,B2密度處理產量為2 500.1 kg/hm2,與B5處理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與B3和B4處理間差異達顯著水平,而與B1處理間差異不顯著。
3 結論與討論
白黍子生長發(fā)育過程中除受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外,播期和種植密度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隨著播期的推遲,白黍子的生育期不斷縮短,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農藝性狀中株高、主莖節(jié)數、主穗長受播期因素影響比較大,而主莖粗、單穗粒重、千粒重和出谷率則受密度因素影響更多。
該試驗結果表明,①不同播期條件下,白黍子從出苗至抽穗所需的時間不同,播種越早則營養(yǎng)生長時間越長,隨著播期的推遲,其營養(yǎng)生長逐漸縮短,而生殖生長階段則沒有大的差異。②不同播期不同密度下,農藝性狀表現不同。在同一播期內,株高、主莖節(jié)數在密度B1、B2處理水平時均值高于其他3個處理;主莖粗則表現為B1處理>B5處理>B3處理>B2處理>B4處理;主穗長、單穗粒重、千粒重和出谷率在B2、B3密度處理水平表現最好;在同一密度條件下,除主穗長在各播期處理間沒有明顯規(guī)律性變化外,其他各農藝性狀均隨著播期的推遲呈不同程度降低。③從不同播期不同密度的產量表現來看,播期A2處理在B2密度水平下產量最高,為2 883.5 kg/hm2,其次是播期A1處理的B2密度水平,產量為2 832.1 kg/hm2。
綜合農家種白黍子在不同播期、不同種植密度條件下農藝性狀及產量表現,得出在承德中北部種植白黍子時,建議在5月中旬開始至5月底前完成播種,密度以60萬株/hm2為宜。
參考文獻
[1] 王星玉,王綸,崔彩霞,等.黍稷種質資源描述規(guī)范和數據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6:38-39.
[2] 趙敏,王顯瑞,趙禹凱,等.播期對黍子產量、生育時期及農藝性狀的影響[J].江蘇農業(yè)科學,2012,40(9):74-76.
[3] 王宇先,李清泉,劉玉濤,等.不同播期對糜子生長發(fā)育及產量的影響[J].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13(9):22-24.
[4] 劉天鵬,董孔軍,何繼紅,等.不同生育階段灌水處理對糜子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14,32(2):213-216,238.
[5] 曹曉寧,王君杰,王海崗,等.糜子栽培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5,43(31):79-81,84.
[6] 賀曉,梁雞保,高小麗.不同播期密度對神木縣糜子產量的影響[J].陜西農業(yè)科學,2016,62(4):12-14.
[7] 楊如達,李海,林鳳仙,等.糜子性狀與產量的灰色關聯度分析及品種選育側重性狀探討[J].作物雜志,2017(4):50-57.
[8] 張東旗,高小麗,趙濤,等.不同播期糜子抽穗后干物質積累及轉運特性[J].西北農業(yè)學報,2016,25(6):849-856.
[9] 景小蘭,李志華,董旭.不同播期對糜子不同品種生長發(fā)育及產量的影響[J].作物雜志,2019(1):146-151.
[10] 任瑞玉,何繼紅,董孔軍,等.四個糜子主栽品種在甘肅會寧的適宜播期分析[J].作物雜志,2019(1):15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