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玉玲
(北京市新村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中醫(yī)科,北京 100070)
慢性萎縮性胃炎具有病情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等特點,易進展至癌性病變[1]。本研究用摩羅丹聯(lián)合耳穴壓豆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67例,均為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診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3例及觀察組34例。對照組男17例,女16例;年齡23~65歲,平均(38.33±5.11)歲;病程10個月~12年,平均(6.04±1.25)年;重度2例,中度22例,輕度9例。觀察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24~66歲,平均(39.26±5.80)歲;病程1~12年,平均(6.42±1.37)年;重度3例,中度23例,輕度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經(jīng)胃鏡檢查證實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符合《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中胃鏡診斷標準。內(nèi)鏡下可見黏膜呈現(xiàn)以白為主,紅白相間,黏膜血管顯露,黏膜皺襞變平甚至消失,黏膜呈結節(jié)樣或顆粒狀等表現(xiàn)。胃黏膜組織活檢顯示固有腺體萎縮。病情嚴重程度參考《慢性胃炎的萎縮診斷標準和分期分級》[3]。符合《慢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1年天津)》中慢性萎縮性胃炎西醫(yī)診斷標準[4],符合《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中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辨證診斷標準[5]。主癥為胃脘疼痛、胃脘脹滿,次癥為納差、口干口苦、嘈雜、噯氣泛酸,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具備1項主癥或2項次癥便可確診。
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Hp陰性,簽訂知情承諾書。
排除標準:病理組織學檢查顯示重度異型增生,既往接受胃部手術,伴有胃部或其他系統(tǒng)惡性腫瘤疾病,對所用藥物禁忌或過敏,辨證不屬于肝胃不和證,妊娠期、哺乳期,伴有嚴重消化道疾病,凝血功能障礙,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功能異常。
兩組均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嚴禁吸煙、飲酒等。給予摩羅丹(邯鄲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3021325,九節(jié)菖蒲、蒲黃、百合、地榆、茯苓、雞內(nèi)金、玄參、烏藥、三七、澤瀉、延胡索、麥冬、茵陳、當歸、川芎、白術、石斛、白芍)8丸,1日3次,口服,治療3個月。
觀察組加用耳穴壓豆。雙側神門、交感、胃、脾、肝、內(nèi)分泌、三焦,消毒,用王不留行粘貼于各個穴位,于耳廓正、背面對相應耳穴進行垂直按壓,以耳部感受到酸、麻、脹、發(fā)熱為度,交替按壓兩耳,1次30s,按壓3min。再取中脘、兩側足三里、氣海、天樞,用揉法、指按法進行按揉,每穴2 min,1日2次。每治療2天間隔1天后繼續(xù)治療,共治療3個月。
中醫(yī)證候積分,包括惡心嘔吐、胃脘隱痛、納呆少食、食后脘悶、反酸燒心,惡心嘔吐無癥狀0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胃脘隱痛、納呆少食、食后脘悶、反酸燒心無癥狀0分、輕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分值越高提示癥狀越嚴重。
胃鏡檢測指標,胃鏡病變征象、胃黏膜病理評分,其中胃鏡病變征象參考《慢性胃炎的內(nèi)鏡分型分級標準及治療的試行意見》[6],正常為0分,Ⅰ級為1分,Ⅱ級為2分,Ⅲ級為3分。胃黏膜病理評分參考《慢性胃炎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7],包括萎縮、腸化、異型增生3項,正常為0分,輕度為1分,中度為2分,重度為3分,共0~9分,分值越高提示病變越嚴重。
用SPSS22.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中醫(yī)療效標準:參考《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診療共識意見》。惡心嘔吐,胃脘隱痛、納呆少食、食后脘悶、反酸燒心等臨床證候、體征改善大于等于95%為治愈。臨床證候、體征改善70%~94%為顯效。臨床證候、體征改善幅度30%~69%為有效。臨床證候、體征無改善,或加重為無效。
西醫(yī)療效標準:參考《慢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1年天津)》。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精神、食欲正常,胃鏡檢查顯示胃黏膜表面炎癥消失,基本復常為治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患者自覺癥狀顯著減輕,病理檢查顯示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或腸上皮化生改善2/3以上,腺體萎縮程度顯著減輕,胃鏡檢查顯示胃黏膜炎癥基本消失為顯效。癥狀有所減輕,病理檢查顯示腺體萎縮程度或腸上皮化生降低1個級別,胃鏡檢查顯示胃黏膜炎癥有所改善為有效。臨床癥狀、體征、胃鏡檢查、病理檢查均無改善或加重為無效。
兩組中醫(yī)療效見表1。
兩組西醫(yī)療效見表2。
表2 兩組西醫(yī)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時間 組別 例 惡心嘔吐 胃脘隱痛 納呆少食 食后脘悶 反酸燒心治療前觀察組 34 2.03±0.41 4.23±0.65 4.19±0.67 3.72±0.55 3.51±0.59對照組 33 2.01±0.38 4.18±0.62 4.15±0.64 3.67±0.61 3.46±0.60 t 0.207 0.322 0.250 0.353 0.344 P 0.837 0.749 0.804 0.726 0.732觀察組 34 0.75±0.20 1.37±0.41 0.76±0.31 1.27±0.27 1.24±0.36對照組 33 1.16±0.35 1.92±0.35 1.32±0.28 1.60±0.25 1.76±0.29 t 5.909 5.898 7.752 5.187 6.499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治療3個月后
兩組治療前后胃鏡檢測指標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胃鏡檢測指標比較 (分,±s)
組別 例 胃鏡病變征象評分 胃黏膜病理評分治療前 治療3個月后 治療前 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 34 2.17±0.36 0.92±0.24 5.12±0.53 2.39±0.31對照組 33 2.09±0.41 1.37±0.26 4.98±0.48 3.20±0.34 t 0.849 7.365 1.132 10.196 P 0.399 <0.001 0.262 <0.001
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癌前病變,據(jù)統(tǒng)計顯示,其癌變率為2.55%~7.46%,故應控制病情進展,降低癌變風險[8]。
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中醫(yī)“胃痞”“胃痛”“納呆”范疇。病因情志失調(diào),飲食不節(jié),稟賦不足,勞欲過度,外感寒邪。治當以健脾益氣,通絡定痛,清胃熱,祛濕毒為原則。摩羅丹具有健脾消脹、和胃降逆、通絡定痛之效。耳穴壓豆通過按壓神門、交感、胃、脾、肝、內(nèi)分泌等穴位可達到調(diào)節(jié)脾胃、肝臟的目的[9]。同時,按揉氣海穴、中脘穴可健脾和胃、補氣益元、溫中化濕,具有消除胃痙攣,加快胃腸蠕動作用;按揉足三里、天樞穴可調(diào)和氣血、扶正培元、疏通經(jīng)脈,具有增強免疫力、減輕胃腸脹痛作用[10]。摩羅丹中延胡索、三七、川芎具有減輕胃黏膜炎癥反應,改善胃黏膜血供作用。烏藥具有雙向調(diào)節(jié)胃腸道平滑肌作用。白芍、蒲黃、茵陳具有抑制幽門螺桿菌,改善胃內(nèi)環(huán)境作用。雞內(nèi)金具有提高消化能力,調(diào)節(jié)胃腸道動力作用[11]。全方有健脾消脹、和胃降逆、通絡定痛之效。耳穴壓豆通過按揉位于耳部的相關胃腸穴位,達到健脾消脹、和胃降逆之效。
摩羅丹內(nèi)服聯(lián)合耳穴壓豆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