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然
每個孩子都是藝術(shù)家,問題是如何使他們在長大后,仍然還是個藝術(shù)家。
—畢加索
早上起床后,小閨蜜(我女兒)照著鏡子驚叫起來:“媽媽,你看我頭發(fā)翹的!”我說:“好看!這樣不需要花錢燙發(fā)?!毕茨槙r,她又問:“為什么有的人會在鼻子上打高光?”我說:“為了讓鼻子顯得高,顯得挺拔,臉的輪廓更立體。”她說:“要那么高的鼻子干嗎?我鼻子不高,不過我鼻孔很大?!蔽艺f:“好看!這樣呼吸更順暢?!?/p>
但凡小閨蜜對自己的相貌有所不滿,我的回應大多都是“好看”,然后找點優(yōu)勢出來,所以,她有時質(zhì)問我:“媽媽,你什么都說好看,那有沒有你覺得不好看的?”我回答:“當然有啦,我覺得最不好看的,就是一張生氣的臉?!?/p>
咨詢中,我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事人對自己相貌的某一部分特別不滿,以至于有些強迫性地關(guān)注自己認為的缺點。比如有的女孩覺得自己皮膚不好,因此自卑不愿談戀愛,但其實,不過是臉上有兩顆痘;比如有的男生覺得自己個子不高,甚至覺得這是無法改變的生理遺憾。但其實,他身高1.76米,根本就沒有個子矮的問題。
究其原因通常會發(fā)現(xiàn),當事人這些心結(jié)的出現(xiàn)來自父母等重要他人的評價。倘若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不斷對他們說:“你長得很黑”“你腿太粗了”“你手指太短,不能彈鋼琴”……這些評價在父母看來無傷大雅,但會對孩子形成長久的影響。有的人如果成長性不強,可能終其一生都會活在早年父母評價所形成的陰影中。
所以,我常鼓勵來訪者,不要輕易相信自己所抱持的觀念,要追本溯源,看看究竟是誰給自己種下的這粒種子??吹降拇螖?shù)多了,慢慢就能拔除它,消除脆弱、不自信的心態(tài)。對于為人父母者來說,則要注意不要對孩子形成不良強化,那些純粹個人感覺和并不客觀的評價,對孩子的殺傷力往往是極強的。
有個男孩小時候常被外人說“很像個女孩”,但他的父母總是說:“其實,他很man的!”等到孩子上小學時,他的身上已經(jīng)完全看不出女孩化的氣質(zhì),而真正成了一個很man的男孩。這就是非常明智的父母對孩子的培養(yǎng)。相比之下,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成年男性活在被稱作“娘娘腔”的痛苦中,其實就是從小時候父母對他們的第一次指責和挑剔開始的,比如“你怎么扭扭捏捏的,一點兒也不像個男子漢”,他們的苦惱就這樣被滋養(yǎng)著長大,并且自我認知越來越有偏差,直到根深蒂固,最終塑造了他們的人生。
就算孩子真的有某方面的缺陷或弱點,父母都需要有意識地淡化。來自美國的女孩麗茲·維拉斯奎茲(Lizzie Velasquez)被稱為“全世界最丑的女人”,因為她天生“零脂肪”,2歲時只有6.8公斤,相當于5個月大的嬰兒體重;成年后,每天要吃60頓飯,但體重也只有25公斤。麗茲說了一段話非常感人,她說自己是到了幼兒園之后,才發(fā)現(xiàn)別人都把自己當怪物看待,大家都很害怕她的樣子,而此前她并不知道自己和別的小孩不一樣,因為她的父母從來沒有對她流露出任何異樣的感覺。
看到這里,有人也許會有疑問:如果孩子一直活在父母有意對自己缺陷或弱點的弱化或回避中,以后面對真相時是否會比較難應對呢?這種疑問和我在女兒小時候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定的相似。那時候,女兒1歲多,我?guī)еヒ娨粋€朋友。我對朋友說,由于母親在小時候總說我長得丑,給我造成了很大影響,以至于成年后很多年我都覺得自己長得太丑,對相貌沒有信心,所以在外在形象的追求上做了太多沒必要的努力。因此,我對女兒的態(tài)度是:真心欣賞,猛夸好看。這個朋友認為不應該這么做,而是要告訴她客觀的事實,免得她對自己有過高的認知和評價,以后遇到外來的打擊會承受不了。
這個朋友比我大10歲左右,對許多事都很有見解,常常給我很多好的建議和指導,不過在這件事上,我并沒有聽他的。這不僅是因為他丁克,沒有養(yǎng)育孩子的經(jīng)驗,更重要的是,我認為自己的做法是綜合了心理學、教育學與個人體驗的結(jié)果。
一方面,一個人越是在生命早期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鼓勵、贊美和支持,就越容易形成健康、自信的心理結(jié)構(gòu),所以,心理學上非常重視7歲之前尤其是0~3歲的成長經(jīng)歷。因為這個時期,父母對于孩子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力,類似于無所不能的角色,所以,此時父母給孩子植入負面的自我認識和評價,就如同咒語一般,深入到孩子的潛意識。通常一個人長大以后,別人即便多次強調(diào)他并沒有他自己想象的那么差,他也明白的確如此,但依然會無意識地相信早年父母給予的負面評價,并為此而感到痛苦。你再對那個苦惱的女孩說:“你的皮膚真的沒有你想象的那么糟,不過只有兩個痘痘,決不影響觀瞻?!钡@不會減弱她的煩惱,因為她從小就被父母評價為“皮膚不好,影響上臺表演的效果”。即便她的父母現(xiàn)在改變說法,也已經(jīng)沒有效果,必須要通過一定的方法重塑她的認知,才能破解她的心結(jié)。
另一方面,對外表的看法與其他不同,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判定這是好看,這是不好看,屬于非常主觀的評價。所以,很難說什么是“客觀的事實”,否則,就不會有“情人眼里出西施”這句俗語了。通常在父母認為孩子某方面有缺陷、不好看的時候,言辭中已經(jīng)潛藏著挑剔、不滿意和不欣賞。一個不被欣賞和接納的孩子,自然就能感受到這種壓力,所以會成為切膚之痛。
另外,心理學上針對自殺做出的調(diào)查認為,最容易產(chǎn)生自殺行為的,是當事人對生命失去信心、認為自己對他人毫無價值,會成為別人的拖累。因此,哪怕一個人遭到巨大的打擊或不幸,如果他從父母那里能夠感受到接納及自己的重要性,就更容易度過危機,勇敢面對。
在欣賞和贊美中長大的孩子,最重要的是獲得了對生命的積極意識和自信的心理結(jié)構(gòu)。有了這些,他們不會對人生失去希望,也會隨著成長而不斷調(diào)整自我認知和評價。當然,父母也需要在孩子遇到外界挫折和不良評價而產(chǎn)生自我懷疑時,用正確的價值觀來引導孩子,告訴他們每個人的外表都不是完美的,外界的評價標準也是不同的,同時做出評價的個人動機也是千差萬別的。
上文故事中的麗茲,父母的愛和支持成為她勇敢活下去的信心,她微笑著走向積極的人生。面對大街上異樣的眼神,她有勇氣走到對方面前,向?qū)Ψ劫浰兔蛘泻簦骸班?,我是麗茲,請你不要再盯著我看了。”她以自己的罕見?jīng)歷著書,在TED上發(fā)表演講《一顆勇敢的心:麗茲·維拉斯奎茲的故事》,現(xiàn)在她的故事已在全世界成為勵志典范。這顆勇敢的心,最初的支撐和動力就是來自父母的完全接納。試想如果她的父母不斷指責、挑剔、打擊她,結(jié)果會怎樣呢?
父母是孩子的魔法師,請用你的欣賞和贊美來點化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