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生
邏輯和事實之間是存在偏差的,所以不要把邏輯和事實混為一談。
管理是科學(xué)和藝術(shù)的結(jié)合,很多時候即使你用非常理性的邏輯做出的決策,也可能是最差的選擇。管理不能違背常識,更不能用邏輯來代替事實、高于事實。事實中有邏輯,但邏輯中不一定會有事實。因為很多時候人們可以輕易用邏輯來否認事實。
比如古希臘時期著名哲學(xué)家芝諾曾提出過一個“阿基里斯追不上烏龜”的詭辯。眾所周知,烏龜?shù)男袆邮窍喈?dāng)遲緩的,而阿基里斯是古希臘傳說中的一位善跑的半神英雄,而芝諾斷言:如果阿基里斯在龜?shù)暮竺?,將永遠追不上烏龜!這當(dāng)然是個謬論,我們都知道事實上追上烏龜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都不是難事兒。
他的邏輯是這樣的:首先烏龜在阿基里斯前面,烏龜在A處,阿基里斯在B處,當(dāng)阿基里斯開始追趕烏龜時,需要先跑到烏龜?shù)某霭l(fā)點A處,那么阿基里斯從B跑到A就需要一些時間,這個時間再短,也夠烏龜進行運動,那么當(dāng)阿基里斯到達A處的時候,烏龜已經(jīng)到達了A1處,那么他就需要從A處跑到A1處,這段時間烏龜已經(jīng)從A1處爬到A2處,以此類推,當(dāng)阿基里斯到達烏龜前次到達過的地方,烏龜已又向前爬動了一段距離。由此,芝諾斷言,阿基里斯永遠追不上烏龜!
你看,邏輯是嚴(yán)謹(jǐn)?shù)模遣环鲜聦?。相信科學(xué)的人一般都會相信邏輯,思維理性的人更加相信邏輯。但是邏輯和事實之間是存在偏差的,所以不要把邏輯和事實混為一談,事實在邏輯面前顯得矛盾,邏輯在事實面前顯得無理取鬧。
邏輯和事實的差別是相當(dāng)明顯的,邏輯像科學(xué)一樣,是沒有國界的,放之四海皆準(zhǔn),不能被局限在某一個區(qū)域。但事實就會受到地域因素的影響,比如中國人講究禮儀,美國人強調(diào)自由;中國人認為白色不吉利,美國人認為白色代表純潔;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吃了么,美國人見面喜歡說天氣,這就是典型的事實和邏輯的差別。
事實更有具體性,邏輯更有普遍性,而科學(xué)更有普遍性,缺乏具體性。
所以在面對一個符合事實而又從邏輯上不能通順的問題的時候,就需要具體事件具體分析了。比如,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的邏輯通么?當(dāng)然是通的,治理國家像是烹飪小菜一樣,要按部就班,舉重若輕,但是反過來“烹小鮮如治大國”,邏輯還通么?廚子都會治國?不會烹小鮮的廚子不是好政治家?這是相聲段子,不是邏輯。
這種邏輯關(guān)系就好像是告訴你a=b,卻b≠a,但這是事實。而邏輯的證明最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簡而言之,就是用你的邏輯來找到你邏輯里的問題,最典型的就是莊子與惠子“濠梁之辯”的典故。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樂也?!被葑釉唬骸白臃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鼻f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秋水》)
莊子與惠子輪番從對方的邏輯上找漏洞,用對方的邏輯反駁對方,正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所以在閱讀的時候,文中的一些內(nèi)容你可能會覺得不符合邏輯——一些人經(jīng)歷過大起大落之后從此性情大變,但你不是他,你如何能夠知道他的本質(zhì)變了呢?此時,你需要清楚不是所有的事實都能夠通過邏輯來證明,但我可以通過邏輯分析來證明這些人沒變的事實。
每個人都是一座島,都是孤立而獨一無二的,你永遠不知道影響他的因素是什么。所以,在企業(yè)經(jīng)營中,讓管理尊重事實,讓邏輯成為分析結(jié)果的標(biāo)尺,而不是標(biāo)準(zhǔn)。因為講邏輯在現(xiàn)實中不容易獲得認同和尊重。不要把主觀和客觀、事實和邏輯分開分析,實際上兩者是一體的,事實中有邏輯,邏輯中有事實;事實不等于邏輯,邏輯也不等于事實。想要真正認清世界,必須處理好邏輯與事實的關(guān)系。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