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婷
(重慶嘉佑兒科門診部,重慶 400039)
性早熟為兒童發(fā)育異常的一種疾病,特別是女童,在8歲左右身體就出現(xiàn)顯著的第二特征,按照病理種類,性早熟涉及特發(fā)性中樞早熟以及外周性早熟兩種情況,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可能和內分泌以及基因的組成相關。對此種疾病的診斷,現(xiàn)階段在醫(yī)學領域內選擇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進行檢驗,然而檢驗的費用比較昂貴,要經過多次的抽血與化驗[1],會引起兒童的畏懼情緒。而女童性早熟自身的骨齡指數和性激素的釋放會存在關聯(lián),所以可以將其視作診斷女童性早熟的方式,所以選取從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確診的的90例性早熟女童作為研究對象,開展相關臨床研究,現(xiàn)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從2018年3月~2019年3月確診的90例性早熟女童作為研究對象,根據病理特征分成特發(fā)性種樹性早熟女童的M組與外周性性早熟女童N組,每組45例。其中M組女童4~10歲,平均(5.7±2.1)歲。N組女童年齡5~11歲,平均(6.5±3.2)歲。兩組患者一般治療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可比較(P>0.05),并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問診統(tǒng)計
咨詢女童患者年齡、身高與月經初潮的出現(xiàn)、服用激素類藥物以及有無既往病史的情況,初步分析與統(tǒng)計。檢查女童身體,了解女童身高、腋毛、體質量和乳房發(fā)育現(xiàn)象,細致的診斷。
1.2.2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試驗
針對所有女童患者加以試驗,在上午的八點到九點之間,將醋酸曲普瑞林靜脈注射給患者,試劑來源于長春金賽藥業(yè)公司,規(guī)格是2.5 μg·kg-1,在注射之前與注射之后半個小時抽取患者靜脈血2 mL,引進化學發(fā)光免疫法測定患兒促黃體生成素與卵泡雌激素數值[2]。
1.2.3 骨齡指數計算
通過DR攝片機檢查左手腕影像,按照中國人手腕骨骨齡標準計劃測量女童的骨齡指數。(骨齡指數等于檢測骨齡與患者真實年齡的比值)。
觀察兩組女童骨齡指數以促黃體生成素以及卵泡雌激素的變化情況,對比兩組兒童骨齡指數與真實年齡的關系。
采用SPSS 20.0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則用(%)表示,采用x2值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N組女童體內促黃體生成素與卵泡雌激素的比值以及骨齡指數都小于M組女童,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如表1。
表1 兩組女童患者促黃體生成素以及卵泡雌激素變化對比
表1 兩組女童患者促黃體生成素以及卵泡雌激素變化對比
組別 促黃體生成素與卵泡雌激素的比值 骨齡指數M組 1.48±0.74 1.22±0.14 N組 0.52±0.18 1.05±0.39 P值 P<0.05 P<0.05
M組女童檢測骨齡為(9.45±1.55)歲,大于真實年齡(7.66±1.28)歲,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N組女童檢測骨齡為(7.44±1.30)歲,真實年齡(7.49±1.40)歲,P>0.05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中,N組女童體內促黃體生成素與卵泡雌激素的比值以及骨齡指數都小于M組女童,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組女童檢測骨齡為(9.45±1.55)歲,大于真實年齡(7.66±1.28)歲,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N組女童檢測骨齡為(7.44±1.30)歲,真實年齡(7.49±1.40)歲,P>0.05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女童性早熟采用骨齡指數診斷的臨床價值比較高,特別是特發(fā)性中樞性女童,準確性較大,骨齡指數和中樞性早熟存在一定關聯(lián)??傊槍ε榉康奶崆鞍l(fā)育,患者陰毛以及腋毛提早生長的患者,應該及時接受醫(yī)學的檢查與治療,更好的成長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