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寶蕓 林岳卿 丘開億 鄧建林 黎景波 羅 燕 高振林
廣東省工傷康復醫(yī)院,廣東廣州 510440
《手外傷康復療效評價量表》[1]是一套基于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適合中國國情文化的手功能康復評估及療效評價工具,兼顧了手外傷后客觀的生理功能與主觀的精神心理和社會化等因素,更加符合“生物-醫(yī)學-社會”的新醫(yī)學模式。但該評價量表共有48 個分類項目,評估項目較多是其尚不適推廣使用的關鍵性因素[1]。為發(fā)展更優(yōu)的量表供臨床應用,課題組對該評價表進行了臨床調查研究,同時采用專家咨詢法,分別對評價表中各個條目進行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回歸分析以及重要性評價、建議保留比例評價,綜合各條目的篩選標準,研制形成15 個條目的簡表,并對簡表進行了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內容效度分析、結構效度分析、效標效度分析、有效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 年1 月~2018 年12 月收治且符合標準的手外傷患者357 例,刪除其中住院天數<30d、多次入院、50%以上條目填寫未特指或者不適用的患者共57 例,進入正式分析的為300 例。平均年齡(37.0±10.4)歲,平均住院天數(61.2±28.6)d。(1)納入標準:①符合2006 版《中華醫(y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手外科學分冊》[2]手外傷診斷標準的手損傷、手殘疾、有手功能障礙的患者;②年齡18 歲及以上;③無精神障礙;④無認知障礙;⑤患者對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理解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病情不穩(wěn)定;②伴有除手問題外的其他嚴重疾病,如脊髓損傷、腦卒中、顱腦損傷等;③患者和家屬不配合。
(1)完成《手外傷康復療效評價量表》在本院電子病歷系統(tǒng)上的編排設計,對各科室醫(yī)務人員統(tǒng)一進行量表評定及填寫培訓。(2)由醫(y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作業(yè)治療師、職業(yè)康復治療師、社會康復治療師分工對患者進行評估并完成《手外傷康復療效評價量表》的填寫,每個患者都進行初評和末評。手外傷康復療效評價量表:共有48 個分類項目,每個項目有5 個等級的限定值(0 ~4),0=沒有損傷(0 ~4%),1=輕度損傷(5%~24%),2=中度損傷(25% ~49%),3= 重 度 損 傷(50% ~95%),4= 完全損傷(96%~100%),8=未特指(缺乏足夠信息),9=不適用,如家庭關系不適用沒有家庭的患者,C=合并癥(與手外傷無關的健康狀況)。(3)上肢功能評 定 表(the disabilities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3]作為本研究的效標量表,由作業(yè)治療師指引患者填寫,每個患者都進行初評和末評。(4)研究對象人口學特征指標(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職業(yè)狀況等)、受傷時間、入院時間、住院時間、傷殘級別、工種、受傷原因、診斷、疾病史、合并癥等,由研究人員收集。
應用軟件Epidata3.0 錄入數據,所有數據采用統(tǒng)計分析軟件SPSS19.0 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年齡、重要性評價、各條目評分等定量數據采用均數和標準差進行統(tǒng)計描述,性別、條目保留比例等定性資料采用率進行統(tǒng)計描述。條目與領域總分的相關采用Spearman 相關,評估表總分與DASH 總分間的相關采用Pearson 相關。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結構效度分析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條目對總表的貢獻性分析采用多重線性回歸分析。P <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雙側)。評估表的條目分析采用治療后的數據。
1.4.1 基本資料統(tǒng)計 經統(tǒng)計,S120,S410,S710,S720,B415 的數據94%以上為0,說明手外傷患者基本不出現脊髓及相關結構、心血管系統(tǒng)結構、頭頸部結構、肩部結構等的損傷;D840 填寫均為“不適用”,說明患者住院期間較少參加工作和就業(yè)。以上6 個條目刪除,不再納入后續(xù)數據分析,納入數據分析的共42 個條目。
1.4.2 信效度分析 (1)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反映問卷中條目之間的相關程度。通常用克朗巴赫α 系數(Chronbach’s α coefficient)反映量表的內部信度,一般認為,α >0.8 為極好,0.6 ≤α ≤0.8為較好,α <0.6 為較差[4]。經分析,評估表的總信度系數為0.92,說明該表信度極好。選擇克朗巴赫系數大于領域信度系數的條目,若條目較多,則將系數從小到大排序,選擇系數較小的條目。(2)內容效度分析:是指從內容上看問卷的條目能否反映研究目的,或問卷是否包括足夠的條目來反映所研究特征。采用Spearman 相關分析,計算每個條目得分與其所屬領域得分的相關性,相關系數大,說明條目的內容效度好。經分析,58.33%的條目相關系數高于0.5。本研究選擇相關系數≥0.5 的條目。(3)結構效度分析:是指問卷的條目設置是否符合設計時的理論構想。常用的評價方法為因子分析,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評估公因子的數目、累積貢獻率、每個條目的因子載荷等指標,根據因子載荷的大小來挑選指標,選擇各因子內負荷較大者作為入選條目,多數采用因子載荷系數≥0.4 作為入選標準。經分析,條目因子累計貢獻率為50.4%。本研究按預定框架,條目提取4 個因子,負荷在多個因子中的數值都低于0.4 的條目,予以刪除。若同一領域因子負荷大于0.4 的條目較多,則根據比例選擇條目。(4)效標效度分析:分析《手外傷康復療效評價量表》與上肢功能評定表(DASH)的相關性,相關系數大,說明效標效度好。一般以0.4 ~0.8之間比較理想[5]。手損傷結局評估總表與DASH 總分的相關系數為0.659,說明效標效度好。
1.4.3 有效性分析 采用配對t 檢驗比較治療前后《手外傷康復療效評價量表》各領域評分的變化情況、DASH 評定量表評分的變化情況,分析《手外傷康復療效評價量表》在康復治療療效評估中的有效性。本研究中DASH 評定量表、《手外傷康復療效評價量表》總分及各領域評分治療前后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01,且治療后評分均低于治療前評分。見表1。
1.4.4 回歸分析 采用逐步回歸法,在考慮對回歸平方的貢獻大小的基礎上逐個選入與剔除自變量,在回歸方程中只包含因變量作用顯著的自變量,可對回歸方程中系數的絕對值大小進行排序,挑選系數較大的因子作為評價因子。本研究選擇回歸系數>1 的條目。
在形成《手外傷康復療效評價量表》后,進一步函詢專家,對48 個條目的重要性及條目保留建議分別進行評價。其中重要性評價中1 表示不重要,5 表示非常重要。建議保留比例取值為0 ~100%。課題組共發(fā)出專家咨詢表22 份,回收22 份,回收率為100%,且均為有效咨詢表,專家積極系數為100%。
分析專家對評估表各條目的重要性評價均數及建議保留比例[6-7]。專家調查法中條目保留標準:(1)重要性均值>4;(2)建議保留比例大于70%。
根據臨床調查和專家咨詢分析結果,對《手外傷康復療效評價量表》各條目從重要性評價、專業(yè)建議保留的比例、信度分析、效度分析、條目對總分的貢獻(回歸分析)等方面進行綜合篩選。最后根據被保留次數選擇保留的條目,即:身體結構領域、身體功能領域活動和參與領域、環(huán)境領域均選擇被保留次數≥5 的條目。見表2。
根據各指標篩選標準,精簡條目,形成簡化版《手外傷康復療效評價量表》(《簡表》)。見表3。
2.2.1 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簡表總信度克朗巴赫系數為 0.875,在條目數減少會減低信度系數的客觀條件下,簡表總信度系數下降較小。而且簡表各領域系數均優(yōu)于總表信度系數,說明該簡表內部一致性信度較好。見表4。
2.2.2 內容效度分析 簡表各條目與領域總分的相關系數都大于0.6,說明簡表的內容效度較好。見表5。
2.2.3 結構效度分析 提取4 個因子,累計貢獻率為71.4%。各條目在各自領域上的因子負荷都比較高,結構明顯優(yōu)于總表。見表5。
2.2.4 效標效度分析 簡表總分與DASH 上肢功能評估問卷總分相關系數為0.687,比總表總分與DASH 上肢功能評估問卷總分相關系數(0.659)高,說明該簡表效標效度較好。
2.2.5 有效性分析 DASH 評定量表、簡表總分及各領域評分治療前后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治療后評分均低于治療前評分,說明治療有效,也說明手損傷結局評估簡表評估康復治療療效的有效性。見表6。
《手外傷康復療效評價量表》是運用專家咨詢法(Delphi 法)對手部疾病ICF 核心組合123 個條目進行甄選形成的。本研究是對第一版量表的進一步研究,重點對量表開展臨床實驗,通過對臨床實驗數據的多維度統(tǒng)計學分析,進一步篩選條目,優(yōu)化量表。經過臨床實驗數據的統(tǒng)計分析,部分條目的存在會影響評估表的信效度,予以刪除。另外,第一版評價量表中有5 個條目因實驗數據為0 被刪除,相應條目分別提示手外傷患者基本不出現脊髓及相關結構、心血管系統(tǒng)結構、頭頸部結構、肩部結構等的損傷,符合手外傷患者臨床特點;1個條目實驗數據均為“不適用”,提示患者住院治療期間極少參加工作和就業(yè)方面的活動,這一現狀更符合中國當前國情和文化,條目刪除。同時,本次研究繼續(xù)采用專家咨詢法評測條目重要性和保留比例,專家積極性與回復率極高,均為100%,方法有效。本研究同時采用兩種理論方法進行研究分析,充分利用兩者的優(yōu)點,可以避免因方法選擇造成的條目選擇偏性,使保留的條目適用性更好。
表4 簡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表6 DASH評定量表、簡表總分及各領域評分治療前后比較
本研究綜合臨床實驗與專家咨詢法,形成各條目篩選標準,根據條目被保留次數,精簡形成4 個領域15 個條目的簡表,考核結果顯示簡表信效度良好,其中: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為0.875,內容效度系數在0.608 ~0.988 之間,提取因子累計貢獻率為71.4%,效標效度0.687,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01)。簡表在內部一致性信度、結構效度、效標效度方面均優(yōu)于第一版評價量表。研究證實簡表對手外傷患者的生理結構、功能活動、精神心理和社會參與等綜合功能的評定有效可靠。簡表條目數量精簡,更易操作,值得臨床推廣。
手外傷是常見創(chuàng)傷,據國外文獻報道,在急診創(chuàng)傷病例中,手外傷所占比例為15%~28.6%[8-10],我國是制造業(yè)大國,相比國外,手外傷發(fā)生率在手工業(yè)發(fā)達地區(qū)高達53.7%[11-12]。且手外傷的對象大多為勞動者,手外傷造成的身心不可逆損傷、直接與間接社會經濟損失均十分巨大[13-15]。隨著社會醫(yī)學模式的轉變,手外傷后的功能評估需求不再局限于生理結構和功能,患者的精神心理、社會融入等主觀感受類功能障礙已被空前重視,課題組研究建立的該《手外傷康復療效評價簡表》基于ICF 理論框架和評價內容[16],評價指標覆蓋4 個領域,共15 個評價項目,其中,身體結構領域項目2 個,身體功能領域項目5 個,活動/參與領域項目6 個,環(huán)境因素領域項目2 個,經過臨床實驗驗證可靠有效。相比傳統(tǒng)的手損傷評估工具,該評價簡表有望更綜合地評定患者功能問題,更準確地反饋康復療效,促進康復目標與治療方案更合理制定,改善健康結局。簡表充分綜合了中國文化、保險政策、健康意識及康復理念,更適合中國國情與文化。其所使用的ICF 統(tǒng)一、標準的語言所搭建起的溝通平臺,使國內手外傷康復與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