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镕
【摘? ?要】? 現代教育注重生本理念,在幼兒園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特點來設計課程,注重幼兒個體的發(fā)展,助力幼兒健康成長。本文就“生本教育”理念下談談幼兒園田園課程。
【關鍵詞】? 生本理念;幼兒園;田園課程;探索
生本教育是注重幼兒個體的發(fā)展,尊重自然的教學理念,也是很多幼兒園在教學中不斷追求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引導幼兒自主學習,不再是一味地講授課程,要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讓幼兒能夠主動學習,健康成長,培養(yǎng)幼兒健康的人格。
一、田園課程的內涵
田園課程是指把大自然作為教學資源,讓幼兒與大自然充分地接觸,解放天性,在與大自然的接觸中學習知識,突破傳統(tǒng)的在教室講學的方式,增加幼兒的實際體驗感。
二、田園課程的實施效果
1.觀察力會提高
在進行田園課程時,幼兒要對大自然進行觀察,比如在春天的時候,教師會組織幼兒播種植物的種子,并引導幼兒“說”植物生長的觀察日記,多次開展田園課程可以讓幼兒的觀察力得到提高,也提高了幼兒對于大自然的認識。
2.想象力得到培養(yǎng)
開展田園課程,幼兒的想象力得到培養(yǎng)。教師可以利用大自然的一些落葉、石頭等讓幼兒進行創(chuàng)作。比如石頭,有的幼兒會將石頭想象成一只小羊,有的幼兒會將石頭想象成一個雞蛋并融入畫中等等,讓幼兒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利用自然材料創(chuàng)造出很多美好的作品,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3.社會性得到培養(yǎng)
開展田園課程,幼兒的社會性得到培養(yǎng)。在田園課程中,幼兒都是集體活動,他們的個性也會得到發(fā)展,在集體活動中,幼兒注重團隊的配合,幼兒能夠主動關心他人,關愛集體,關注大自然,也能提高幼兒對大自然的認識,人際交往也會得到進一步提升。通過開展田園活動,幼兒面對不同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得到提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他們的環(huán)保意識。
4.操作力得到培養(yǎng)
在進行田園課程時,幼兒有很多實踐的機會,與大自然有很多的接觸。在這些實踐的課程中,教師會組織幼兒進行多種活動,比如在春天,萬物復蘇,可以帶領幼兒去種植花叢樹木,讓每一位幼兒準備一個小花盆,教師準備好植物的種子,讓幼兒挑選好種子,在小花盆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教師帶領幼兒在學校的小花園收集泥土,將種子種在小花盆中,口述觀察日記?,F在的小孩都比較焦躁,缺乏耐心,很難安靜下來,通過口述觀察日記,幼兒的持久力也會得到提高。在很多傳統(tǒng)節(jié)日,教師會組織幼兒進行有紀念意義的活動,比如包粽子、包餃子等。幼兒參與到活動中去,操作力得到培養(yǎng)。
5.體能體質得到鍛煉
田園課程有很多需要戶外實踐的活動,比如在春天幼兒園組織春游,讓幼兒進行爬山、在草地上玩游戲、觀察自然等,通過這些戶外的活動,幼兒能夠體驗到季節(jié)的變化,自然的美好,體能也得到了鍛煉,體質得到了增強。
三、田園課程的探索
1.確定課程的探索目標,構建教學的框架
很多教師對田園課程的教學模式理解不夠,缺乏實踐經驗,因此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比如難以確定教學目標,難以構建教學框架等。教師要想很好地開展田園課程,首先要對其有所理解,不能固步自封,要勇于探索,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要充分了解幼兒的特點,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在進行教學時,要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教師要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明確教學目標、構建教學框架。在進行田園課程的教學之前,教師要對即將開展的實踐活動進行試驗,看是否合適幼兒;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幼兒,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讓幼兒能夠充分地參與課堂;在教學結束之后,教師要及時地總結,找出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不斷地改進,以便下一次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
教師在設計田園課程的目標時,要注重幼兒個性、人格的培養(yǎng)。比如引導幼兒認識田園中的動植物,提升他們對于田園課程的興趣,從而讓他們認識到保護自然的重要性;通過對田園農作物的采摘,認識到大自然的美好。通過田園課程提高的創(chuàng)造力和動手能力。
教師在進行田園課程的教學中,要充分激發(fā)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讓他們能夠親近自然。比如在教師可以帶領幼兒開展田間作物體驗活動,首先帶領幼兒參觀農作物的生產過程,介紹農作物的種類、特征等,讓幼兒對農作物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其次是讓幼兒自己體驗種植農作物、收獲農作物,讓幼兒能夠體驗到農作物栽種的樂趣,感受田間勞作的辛苦,從而提高幼兒對于自然的認識,能夠更加親近自然。
2.創(chuàng)新教學的形式,激發(fā)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好奇心比較重,對于比較有趣的活動興趣會比較大。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幼兒的性格特點,設計合適課程活動。在進行課程活動的過程中,要激發(fā)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幼兒的特長。教師要積極引導,給予幼兒充分的肯定,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從而讓他們更好地參與到課程活動中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讓一些年齡較大的幼兒帶領著年齡較小的幼兒進行玩耍。年齡較大的幼兒懂得更多,可以帶領年齡較小的幼兒,告訴他們一些自然的知識,幼兒之間年齡差距不大,更有共同話題,還能進行優(yōu)勢互補,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比如在進行庭院活動時,小班的幼兒由于體力的局限,很多游戲是不能參與的,但是對于大班的幼兒來說是綽綽有余的,這時候大班的幼兒可以帶領小班的同學玩耍,小班的同學也能從大班的同學那里學習到一些游戲經驗,提高自己的運動能力,激發(fā)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本文就“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幼兒園田園課程進行了探析。生本理念與現在推崇的素質教育是一致的,素質教育不僅要提高幼兒的學習成績,還要注重幼兒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發(fā)展,讓幼兒養(yǎng)成健全的人格,在教學中要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讓幼兒德智體美勞都能夠健康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郭頤.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幼兒園田園課程的探索[J].好家長,2018.
[2]潘金芳,蘇菁.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幼兒園田園課程的探索[J].科普童話:新課堂.
[3]王麗霞.“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幼兒園田園課程的探索[J].情感讀本,2019(8):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