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
億年沉浮
在20多億年前地球生命剛剛形成時,古泰山就已經存在。5億年前,華北地區(qū)大幅下沉,古泰山沉入海底。
在海底沉睡了近4億年之后,泰山迎來新的“生機”。距今約1億年前,太平洋板塊與亞歐大陸板塊進行了一次影響巨大的“親密接觸”,造就了中國地質學史上著名的“燕山運動”,現代意義上的泰山雛形誕生,與其同時代形成的,還有太行山脈、橫斷山脈、唐古拉山、賀蘭山……
不過,從雛形誕生到今天泰山及其引領的泰沂山脈最終確定,又經歷了近7000萬年的演化。海拔超過1500米的泰山主峰,在平均海拔只有50米的華北平原上,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她的存在,也打破了華北平原單調的地理格局。
雖然其高度不足以阻擋來自太平洋的季風,但夏季豐沛的降水,還是讓這座高山主導了整個山東半島的生態(tài)布局,齊魯人文歷史的書寫正式開始。
山水孕育
溫帶季風氣候帶來的夏日豐沛降水,使泰山的森林覆蓋率超過90%,在人類文明誕生之前,大蜻蜓、大馬陸、亞利桑那龍都曾是泰山的主人。直到今天,泰山仍有32種山東特有植物, 約占山東特有植物總數的40%, 其中有28 種特產于泰山,還有泰山赤鱗魚為特有的動物物種。
以泰山為引領,泰沂山脈如一個倒三角斜插入華北平原。其東北、西南均為廣袤的平原地帶。夏日雨水沿山勢流淌,于山下聚集成河,自泰沂山脈中部汩汩而出,四條改變山東半島的河流就此形成。
汶水、泗水向西南流淌,滋潤了魯西南大地。淄水、濰水則自山陰而出,向北流淌。在億萬年的流淌中,比沖積平原更適合植物生長的山麓平原,在魯西南和魯北地區(qū)誕生。
山區(qū)豐厚的植被為人類提供了采摘和狩獵資源,所以四五十萬年前,當北京猿人在周口店一代點燃文明之火時,沂源猿人也已經在泰沂山脈中穿行。當狩獵與采集逐漸被更高效的種植取代,我們的先祖開始走出深山,沿河而下,逐水而居。
后世的事情我們已經熟悉。在汶泗流域,誕生了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儒家文化;而淄水與濰水之畔、渤海之濱,百家爭鳴的齊文化大放異彩。齊、魯兩大文化體系孕育而生。
登之小天下
今天,仍有學者認為《山海經》中所指“古昆侖”,即是今天的泰山。
古人對泰山高度的認知,大抵來源于直觀的視覺感受。華北平原與泰山的相對高度差超過1000米,從遼闊平緩的平原地帶遠眺泰山,在景觀形象上形成一種凌空而起的視覺沖擊,這種聳立于野、直插云霄的浩然氣勢,為世人對泰山后世的定位奠定了基調。
在秦統(tǒng)一六國之前,泰山在齊魯大地宛如一道天然屏障,橫亙于齊魯大地之上,使齊與魯兩大文化體系獨立發(fā)展。齊國于泰沂山脈修筑的長城,綿延百里。秦統(tǒng)一六國,齊長城失去其戰(zhàn)略意義,齊魯文化的大融合時代開啟。
而泰山地位的真正提升,始自古代帝王對她的重視。在東周之前,泰山崇拜依然只是齊魯大地的一種區(qū)域性信仰?!赌印穼τ谥芪渫跫漓胩┥降挠涊d,使泰山在中國王朝更迭中扮演的角色開始提升。
這種對泰山的祭祀活動,在齊對山東的統(tǒng)治時期被高度推崇,齊國凡興師路過泰山一定會祭祀一番,且祭祀儀式十分隆重?!叭孪担呷战?,三日宿”,是說三個月前要準備好祭祀品,七日前準備齋戒,三日前開始齋戒。
到秦漢時期,封禪祀典的理論與實踐體系最終完成,封禪成為最隆重的國家祭祀活動,也成為帝王安定天下、宣揚功德的重要活動。泰山在整個封建統(tǒng)治體系中的象征性地位已經不可撼動。
秦漢時期,“五岳”這一概念正式定型。但是自先秦至兩漢,“五岳”的指代并不相同,“五岳之名,隨世而變”。不過在不同的“五岳”體系中,泰山的地位始終沒有變化。到兩漢時期,泰山國運之山的地位已經被奠定,成為登之而“小天下”的千年歷史文化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