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梨坪舞獅是漢唐西涼舞獅和古代氏羌民族中的原始樂舞“裝老漢”相結合的產物,同時吸收、借鑒了四川舞獅的技法,從而形成了梨坪舞獅獨特的風格。
關鍵詞:梨坪獅舞;四句;藝術特點
中圖分類號:J722. 215;K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15-0137-01
一、四句
“四句”是梨坪舞獅中對“贊彩詞”的稱法,它來源于四川舞獅。贊彩詞是四川、湖廣地區(qū)獅燈中特有的形式,它是在獅子舞表演的過程中所朗誦的“詩詞”。古代叫“祝詞”或“咒詞”,西涼舞獅叫“致辭”。“贊”是一種古文文體,是對人或物的贊美;“彩”就是即興的意思。在梨坪,贊彩詞被稱作“四句”,四川稱作“四言八句”。當然,它不僅僅只有四句或八句,根據具體情況,詩句有長有短。說它是詩詞,實際上有些作品的文學價值也并不高,有些就是一首打油詩或順口溜,但是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非常押韻,韻腳以梨坪方言為主。關于“四句”名稱的來源,我認為:一是因方言諧音得名,二是長詩縮減得名。在四川方言里,詩”讀如“絲”,“詩句”讀如“四句”。前面已經說到,在梨坪,除九原的土著居民之外,很多的居民其先祖都是由四川或湖廣北遷而來。文縣是甘肅最南邊的縣,兩省之間來往頻繁。尤其在明末清初,四川大量人口逃亡到文縣,九原寨的漢族居民和在九原附近的草坪、陰灣坪、舊寨等村,今天尚保留有四川口音,“四句”也許就是“詩句”的諧音?!百澆试~”最長的可達幾百字,在演出的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字數有增有減,但最短也不能少T四句。在四川有些地方,“贊彩詞”常用的就只有四句,“四句”因此得名。
梨坪的“四句”作品和諧押韻,富有節(jié)奏韻律美,有很強的即興性。有的“四句”歌唱家鄉(xiāng),有的贊美致富能手,有的歌頌黨和國家,有的蘊含著教育意義,作品詼諧幽默,篇幅短小,朗朗上口。按照傳統(tǒng)習俗,耍什么“陣勢”就要喊什么“四句”,但現在有些“陣勢”已無人能耍,因此喊“四句”也就沒有更多的講究了。喊時每一句前都要加一個“哎”字并拖長聲音,以引起觀眾的注意,每喊一句,觀眾都要應和一聲“嗷——”。下面是春節(jié)期間李家壩村舞獅時的部分“四句”作品:
逢牛年,慶新春,全村老少鬧花燈。時逢盛世春來早,耍龍舞獅慶太平。
獅子耍的真威風,牛年大吉五谷豐。勤勞致富是正道,富民政策順民心。
獅子耍的圓又圓,共慶元宵過大年。十二月里事事順,國秦民安萬萬年。
梨坪因舞獅而產生了眾多的“四句”創(chuàng)作高手,盡管他們中有的人文化層次并不高,但他們熱愛生活,將來白生活的真實感受融入到了他們的作品里,賦予了舞獅更多的文化和生活氣息,也因為“四句”,梨坪的舞獅有了它獨特的風格。
二、梨坪舞獅的音樂
音樂是舞獅表演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由武場和文場兩部分組成。武場一般由大鼓1面、大鑼l面、小鑼l面(或無)、得鑼l面(或無)、大镲2付(或一付),小镲1付等組成。鑼鼓響起時,鏗鏘有力,震人心魄,它指揮著舞獅的步伐、節(jié)奏。梨坪舞獅音樂最大的特點在于所有的“陣式”都是同一節(jié)奏的音樂伴奏,但是通過音樂的快慢、強弱變化,卻能表現出獅子不同的性格,體現獅子不同的形象。隨著音樂的變化,獅子郎逗引獅子的動作也有所不同。當速度快,力度輕時,獅子似乎是小跑出洞,顯得歡快,頑皮;當力度加強時,又像是狂野而桀驁不馴,野性十足;音樂慢下來是,獅子便是一副服帖和溫順的模樣。舞獅中動作和舞法的變化就是通過鑼鼓速度和力度的不同來體現的,它能把獅子最為細膩的動作、表情惟妙惟肖的刻畫出來。文場樂器不多,由土琵琶1-3把、二胡1-2把、碟子1個組成,主要為竹馬出場伴奏。當文場樂器演奏時,可以適當加入打擊樂,力度極弱,不可突出。竹馬是獅子出場前必演的節(jié)目,為整場舞獅作以鋪墊,也是為舞獅“排場子”,竹馬曲《掛紅燈》歌詞較長,曲調自由,富于變化,可由一人或多人領唱,眾人和之,竹馬跑一圈,停下來唱一段,唱完所有歌詞要唱半個小時左右。
梨坪舞獅有口耳相傳的音樂以及就地取材的樂器和即興性極強的詩句吟誦,這是它最為獨特的地方。也由于此,它才易于傳承并豐富多彩,成為當地老百姓最喜歡的春節(jié)活動之一。
參考文獻:
[1]楊建新.《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之尹偉先著《隋唐五代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高梧,《民間文化研究》之趙長松:《四川獅燈的贊彩與贊彩詞》[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出版社,2006.
[3]金星華.《民族文化理論與實踐》下卷之姚樹貴:《旨從舞龍舞獅看我國民族的文化傳承特色與文化和諧共有》[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4]黃柏元,西涼樂舞[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2.
[5]趙以武,五涼文化[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2.
[6]羅衛(wèi)東,隴南史話[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孫熇(1982-),男,甘肅文縣人,大學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民族民間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