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揚
如果,在面對暴雨洪水的時候,我們生活的城市像一塊巨大的海綿,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湖北武漢,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襲剛剛得到緩解,汛期暴雨又如期而至,多場強降雨都堪稱歷史級別。與4年前不同的是,部分路面積水曾經需要花24小時才消退絕大部分,今年在6小時內幾乎全部消退。許多武漢市民感慨:親身經歷,“看海”的局面大有改觀!
說起這些變化,要得益于武漢在2015年起步的海綿城市建設。顧名思義,“海綿城市”就是讓城市像海綿一樣,會“呼吸”,有“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從2015年第一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公布至今,國內試點城市建設已近5年時間。除武漢外,廣西南寧、江西萍鄉(xiāng)、河北遷安等多個試點城市都因地制宜摸索出了一套有效治澇的模式。在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減災能力的同時,也增強了區(qū)域自然生態(tài)調節(jié)能力,改善了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
從表面上看,海綿城市建設直接緩解了“城市看?!钡木骄?,是在為城市的“面子”添磚加瓦,但仔細分析后,不難發(fā)現,入汛以來,從南到北多個城市發(fā)生內澇,其實與城市破舊不堪的地下管網系統、道路地面硬化率高等城市的“里子”密切相關。此外,過去幾十年城市建設狂飆突進,大量湖泊被填埋,河道改為馬路,更加重了城市排水系統的負擔。一旦遭遇持續(xù)強降雨,雨水難以滲入地下,又無處可排,“年年看?!币簿统闪瞬豢杀苊獾默F實。
海綿城市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面子工程”,它如同一片冰山群,看得見的透水磚、生態(tài)綠植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系統的建設都隱匿在地下。倘若埋在地下的排水管網、泵站、調蓄池等多重體系建設草草應付,依舊“重地上、輕地下”“只管建、不管修”,那么,一場大雨沖刷掉的就不僅僅是城市目之所及的“面子”,而是決定城市是否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里子”。
城市猶如一個巨大的生命體,有其完整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我們生活于此,首先要尊重這個生命體上的每一環(huán),讓城市根脈回歸自然的本來面貌。建設“海綿城市”,讓城市“上下并重”“內外兼修”,是我們在新時代與水和諧相處的良機,也是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滿足民生的迫切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