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梁漱溟“以道德代宗教”思想內涵及其時代價值

      2020-08-04 08:05:47季良琴
      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20年3期
      關鍵詞:命運共同體宗教道德

      季良琴

      摘 要:“以道德代宗教”是梁漱溟先生在《中國文化要義》一書中提出的觀點,他認為中西文化最初都經歷了宗教與文化相互交織的狀態(tài),但在后來的發(fā)展演繹中,中國形成了以倫理本位為核心的文化信仰,而西方文化則是以宗教信仰為中心。盡管中西文化信仰不同,但在引人“向上遷善”,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作用都是相通的,正因如此,才贏得了人類文明共同進步的美好局面。本文是在準確理解把握“以道德代宗教”思想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中西文化同質化要素和共識基點,從中汲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智慧。

      關鍵詞:道德;宗教;向上遷善;共融互通;命運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B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63(2020)03-00067-06

      習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1]。梁漱溟作為現(xiàn)代儒學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文化思想對理解中西文化關系有著積極而深刻的啟迪意義。梁漱溟認為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具有和西方宗教文化相同的向上遷善、維護社會有序發(fā)展的功能,并由此分析中西文化的相似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以道德代宗教”思想。當下,不妨重新審視梁漱溟“以道德代宗教”思想,分析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宗教文化同質化功能,從中找尋不同文明共融互通、協(xié)同合作的共識基點,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精神支撐。

      一、“以道德代宗教”思想的提出

      (一)文化之初需要宗教

      梁漱溟通過對比中西文化的異同,來分析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本質,在這個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人類文化都是以宗教開端,且每依宗教為中心”[2],中西文化在本源上具有相似性。文化是對生存、生活狀態(tài)的反映,馬克思說“最初的宗教表現(xiàn)是反映自然過程、季節(jié)更替等等的慶?;顒?,一個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自然條件和自然產物,都轉變?yōu)樗淖诮獭盵3],因此,文化的產生和宗教的產生都與人類最初的生活狀態(tài)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并且二者是息息相關的。因為,早期人類的生存和認知能力十分有限,個體生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外界環(huán)境,這種依賴,既表現(xiàn)為對生存條件的被動接受,又表現(xiàn)為心靈皈依的向外訴求?!耙蚰菚r人類對于自然環(huán)境,一切不明白;由于不明白,亦就不能控制;……而情志逐日在惶怖不安之中。同時,其只能有極幼稚之迷信,極低等之宗教,亦是當然的”[4]??梢?,早期文化反映了人類艱辛蒙昧的生存狀態(tài),而宗教則是對這種狀態(tài)下的生存需求和未知恐懼的回應,所以說,人類早期復雜艱辛的生存環(huán)境既孕育了文化,也萌發(fā)了宗教,文化和宗教相互交織。正因如此,梁漱溟提出中西文明幾乎都經歷了“文化初期之需要宗教”的歷程。這是“以道德代宗教”思想提出的現(xiàn)實依據(jù)。

      (二)中西文化的分殊

      “文化初期之需要宗教”是中西文化的共同特點,也是人類維持生存的共同選擇。隨著人類生存能力和認知水平的提升,文化與宗教的關系發(fā)生了微妙變化。在中國,自周孔以來倡導“敬鬼神而遠之”,宗教與文化逐漸分道揚鑣;在西方,宗教與文化依然相依相伴、相互交織,宗教成為文化的主導。如前所述,宗教是對生存之需和未知恐懼的回應,那么在中國,與宗教分離后的文化又是何以為繼呢?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所在,以家庭倫理關系為紐帶構建起一套良性運行的秩序規(guī)范,以保證人類生存、生活的正常進行;以血緣親情為依托,形成對家庭或家族的情感依戀和個體擔當進取意識。由血緣親情推演開來,以有序的社會組織形式,保障人類生存需求供給,以血脈親情安撫恐懼的心靈,文化信仰由此形成。相比之下,西方宗教文化信仰是各種原始神秘的神祗,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信仰的基礎則是人與生俱來的家庭倫理關系。

      在梁漱溟看來,造成中西文化分殊的原因在于對待宗教的不同態(tài)度?!白诮虇栴}實為中西文化的分水嶺。中國古代社會與希臘羅馬古代社會,彼此原都不相遠的。但西洋繼此而有之文化發(fā)展,則以宗教若基教者作中心;中國卻以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作中心。后此兩方社會構造演化不同,悉決于此”[5]。誠然,在中國,自周孔以來注重禮俗教化,倡導“敬鬼神而遠之”,宗教逐漸從人們的生活中抽離出去,以倫理本位為核心的禮俗教化,日益成為主導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且影響至今。在西方,自古希臘古羅馬開始,宗教一直都與人們的生活相伴相生,不管是最初的“有多少城邦就有多少信奉的神”的多神宗教時代,還是后來單一信奉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一神宗教的時期,宗教對文化的影響絲毫不曾減弱。盡管中西文化對待宗教的態(tài)度出現(xiàn)了分歧,但二者在維護社會組織秩序運行,推動人類社會共同進步方面,發(fā)揮著相似的作用,關于這一點,從當今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和現(xiàn)存狀態(tài)便可以得到驗證。這是“以道德代宗教”思想提出的歷史基礎。

      (三)“以道德代宗教”的提出

      “文化之本義,應在經濟、政治,乃至一切無所不包”[6]。文化的影響涉及方方面面,但最終都要體現(xiàn)在構建社會組織秩序、推動社會發(fā)展上。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自周孔以來“古宗教之蛻化為禮樂,古宗法之蛻化為倫理”[7],“即此禮俗,便是后二千年中國文化的骨干,它規(guī)定了中國社會的組織結構,大體上一直沒有變”[8],最終成為構建社會秩序規(guī)范的主要依據(jù)和主流價值觀。而在西方,“雖然集團生活在西方鞏固還需要其他一些條件……但主要還是依賴教會的作用”[9],社會秩序的形成主要依賴宗教。

      中西文化,一個靠“禮俗教化”“倫理本位”,一個依賴神祗教義、訓誡規(guī)約,二者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引領人類“向上遷善”,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值得注意的是,宗教勖勉情志、解釋未知,成為西方人內心篤定的信條;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倡導“反求諸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齊治平”,其核心價值理念自成一體,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百分之九十以上,怕都不在宗教組織”的“中國人的神情,總是從容不迫的”[10],而這種內心篤定、行為有序是源自儒家道德文化影響下的行為自覺,由此梁漱溟提出了“以道德代宗教”的思想。這是“以道德代宗教”思想的理論基礎。

      二、“以道德代宗教”的思想內涵

      宗教為何能夠長期存在?正如馬克思所說:“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制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11]。馬克思指出了宗教能夠長期存在的原因,這里所講的“人民的鴉片”,不是毒品,而是藥品,是具有“麻醉、安慰和鎮(zhèn)痛的功效”[12]的藥品,是能夠在無情的世界里給人帶來精神慰藉和溫暖的藥品。這就是宗教能夠長期存在并且得以延續(xù)的根本原因。關于宗教存在的理由,梁漱溟給出了如下分析:“(一)宗教必須以對于人的情志方面之安慰勖勉為其事務;(二)宗教必須以對于人的知識方面之超外背反立其根據(jù)”[13]。梁漱溟認為提供情感上的安慰勖勉和認知上的超驗解釋,是宗教能夠存在的根本理由,這也是宗教的社會性本質。在梁漱溟看來宗教的上述社會之用,在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那里都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得以實現(xiàn),由此他提出了“以道德代宗教”。

      梁漱溟指出:“宗教之出現(xiàn),即是為了人類情志不安而來”[14],宗教存在是因為它能夠安慰人類不安的情志,這也是宗教得以長期存續(xù)的一個重要原因。事實上,造成人類情志不安的主要原因集中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無限膨脹的求之不得,一個是對未知世界的恐慌。誠如馬克思所說,宗教是無情世界的感情,它以一種超自然的方式慰藉欲求、解釋未知,這就是人類對宗教產生依賴和信仰的原因所在。而“近三千年而言”“中國文化內缺乏宗教”[15],人們的情感欲求和對未知世界的恐慌如何得以勖勉?對此,梁漱溟給出了他的見解: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所提倡的道德“有宗教之用,無宗教之弊?!?/p>

      (一)道德有宗教之用

      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注重情感,強調倫理秩序,以情感人、由倫而理,由此推演開來,以“推己及人”的體驗方式慰藉情感,以“反求諸己”的內省方法探究未知,藉以內安于心,外立于行。

      一是以“相與之情”勖勉情志。如梁漱溟先生所言中國人是最重情感的,“中國書所講總偏乎人世間許多情理,如父慈、子孝、知恥、愛人、公平、信實之類”[16]。因為重視情感,所以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維系和交往關系,這就是沒有宗教慰藉的中國人能夠得到情志勖勉的原因。馬克思說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作為社會關系之人,一生下來便建立了他的第一社會關系,即與哺養(yǎng)人之間的喂養(yǎng)關系,與此同時他對哺養(yǎng)他的人也產生了最初的依賴感。隨著個體慢慢長大,他的交往關系不斷擴展,情感也越來越豐富,而這一切都是從家庭開始。家庭是個人情感的基點,居于個人交往關系的中心,一切以家庭倫理為本位,這正是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思想的立論基礎,所有的情感鋪展都圍繞“什么是人”和“怎樣成人”來展開。

      什么是人?《中庸》有云:“仁者人也”。何謂仁者?孔子說“仁者愛人”,仁者就是能夠心里裝著他人、關愛他人的人。怎么愛人呢?“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論語·學而》),孝敬父母是仁的根本。孟子也講“親親,仁也”(《孟子·告子下》),“仁之實,事親是也”(《孟子·離婁上》)?!靶薄ⅰ坝H親”、“事親”都是愛人的表現(xiàn),是對“仁”的注解,而不管是如何注解,都離不開家庭、離不開血緣親情,因此在儒家文化中如果離開了情感,再談“什么是人”是沒有意義的。儒家文化以家庭親緣關系為核心,但又不限于血緣親情?!暗茏尤雱t孝,出則第,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由家庭的親緣關系推己及人擴展開來,由此構建起一套運行有序的社會組織規(guī)范,這就是儒家文化所蘊含的主流價值觀。所以梁漱溟說“是關系,皆是倫理;倫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發(fā)乎天倫骨肉,以至于一切相與之人”[17]。儒家文化重視情感,注重在交往過程中維系情感,因為要維系情感,便有了由情而發(fā)的倫理規(guī)范、道德秩序,又因為嚴格遵守維系情感的規(guī)范秩序,加深了相互之間的情感。“君臣有義、師徒有情、朋友有信、東伙相誠、鄰里相親,”[18]“整個社會各種關系而一概家庭化之,務使其情益親,其義益重”[19],人的情感在相互交往和維系中得到慰藉和升華。由此情循此理,因此理厚此情,情理相通,人方可為人。在闡釋“什么是人”、“怎樣成人”的邏輯里,人的情感勖勉不是向外尋求,而是在相互交往中自然而然地生成。

      這就是中西文化的重要區(qū)別所在。西方宗教文化主要依托所信奉的神靈來消除不安,慰藉內心,情感勖勉向外求得。在中國儒家文化里,情志勖勉則是通過自然而然的情感自覺來實現(xiàn)的。比如父慈子孝,父母養(yǎng)育子女享受天倫之樂,子女接受父母撫育的同時享受父慈母愛,這種遵循倫理的過程,也是滿足情感、安慰情志的過程。并且這種情義自覺不是外力使然,而是個體的主觀內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由情及理,于己是自省,于人是為善,由此構建起組織規(guī)范和道德秩序。不管是自覺自律還是恪守訓誡,“宗教和道德二者,對于個人,都是要人向上遷善”,在勸人向善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此梁漱溟提出儒家文化所倡導的道德“有宗教之用”。

      二是以“向上之心”探求未知。儒家文化主張通過自省慎思來實現(xiàn)至善至美,如“吾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等等,這些都傳遞出“向上遷善”的價值理念。自省是分析總結過往,慎思是科學預判未來,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xiàn)知榮辱、明是非、悟方法。可以說,儒家文化不僅在思想層面上為我們提供了以血緣親情為核心的信仰價值體系,而且在實踐層面上為我們提供了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方法指導,賦予我們向上探求未知的信心和能力。

      (二)道德無宗教之弊

      梁漱溟先生認為,中國傳統(tǒng)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不僅“有宗教之用”,還有“無宗教之弊”的利好,在他看來,道德與宗教之間有兩個最主要的區(qū)別。一是引人向善的依賴路徑不同?!暗赖聻槔硇灾?,存于個人之自覺自律。宗教為信仰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誡”[20]。道德是靠個體的自覺自律來完成,而宗教則要通過教規(guī)教義的訓誡規(guī)約來實現(xiàn)。也就是說道德是行為主體憑借自力的自覺行動,而宗教雖然并未徹底放棄自力,但自力是通過他力(譬如宗教的教規(guī)教義)對個體產生影響發(fā)揮效用,雖然最終還是依靠人自身發(fā)揮作用,但在發(fā)揮作用的過程中宗教“比道德多一個彎”。二是引人向善的融合廣度不同。儒家文化提倡的道德之善,源于親情始于家庭,只要有家庭關系存在,道德便有了適用的對象和范圍,從這一層面說,道德之善適用于一切家庭。而西方宗教文化所倡導的宗教之善,“其范圍超于家族,亦不依家族為其組織之出發(fā)點”[21]。表面上看“超出于家族”的宗教之善適用范圍更廣,事實上,由于不同宗教派系所信奉的神祇教義戒律不同,相互排斥甚至相互沖突屢見不鮮,而不同宗教之間的排斥沖突模糊了生命本初的聯(lián)系,進而在信仰層面摧毀了生命聯(lián)系的共識基點,因而不同宗教信仰之間達成共識的難度增大。相比之下,儒家文化所倡導的以家庭倫理本位為核心的價值理念,以客觀存在的血緣、親緣關系為基點,更容易得到認可與接受。由此,梁漱溟提出了道德“有宗教之用,無宗教之弊”。

      三、“以道德代宗教”思想的啟示

      中西文化,一個恪守家庭倫理,一個信奉宗教戒律,共同構成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當今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之間的交流合作更加頻繁,交流合作的前提是打破隔膜,達成共識;與此同時,擺在人類面前的不確定性因素日益增多,全球性問題和風險將進一步加劇。經驗告訴我們,化解此類風險挑戰(zhàn)的最佳選擇是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齊心協(xié)力共同應對。準確認識、理解“以道德代宗教”思想內涵,有助于我們從中找尋達成人類相融共識的基點,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精神智慧。

      (一)“以道德代宗教”蘊含了凝聚共識的智慧

      一是蘊含目標追求共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提是凝聚理念共識,如果缺乏認識上的共識,任何形式的交流交往協(xié)同合作都將失去支撐、難以為繼。自古以來,向善向上、安定和諧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共識?!耙缘赖麓诮獭彼枷雽嶋H上強調了,中國儒家文化具有西方宗教文化同樣的遷善向上、維護社會秩序的功效。可見,中西文化在價值目標追求上是相同的,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不管國別、種族、制度,在追求善意、積極向上方面具有一致性,這種一致性推動了人類社會共同向前發(fā)展。所以說,“以道德代宗教”思想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在目標追求層面的共識。

      二是蘊含責任意識共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的是世界各國同心協(xié)力,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縱觀當下,全球化發(fā)展不斷深化,一方面,世界各國聯(lián)系和交往更加密切,相互之間休戚與共,彼此相依;另一方面,人類面臨的風險挑戰(zhàn)不斷增多,各種風險帶來的“蝴蝶效應”更加明顯,人類從未像今天這樣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耙缘赖麓诮獭彼枷胨珜У摹坝墒悄耸咕哟松鐣姓撸恳粋€人對于其四面八方的倫理關系,各負有相當義務;同時,其四面八方與他有倫理關系之人,亦對他負有義務。全社會之人,不期而輾轉互相連鎖起來”[22],以親緣關系和倫理秩序為紐帶把“全社會之人,不期而輾轉互相連鎖起來”,每個個體都是情(相與之情)理(倫理義務)與共的結合體,整個社會則是情理與共結合體的集合。不論種族信仰、國別制度,都有維護家庭關系、親子傳承的義務,這種相與之情也是一種倫理義務和責任擔當。由“家人父子兄弟之情,推廣發(fā)揮,以倫理組織社會,舉社會各種關系而悉倫理化之,亦即家庭化之”[23],其責任意識也由家庭推及整個社會,這里我們看到了“以道德代宗教”所蘊含的安危與共、守望相助的責任擔當。

      三是蘊含理念善意共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是彰顯普惠善意。人類因命運共同而成為一體,在命運面前,人類無需分出伯仲,也不必在意輸贏,這就要求世界各國秉持普惠的正義和善意。“以道德代宗教”的思想基礎是中國儒家文化倡導的“仁愛”理念,這種“反求諸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國一體”、“天下大同”的仁愛觀念,主張通過個體反思內省、推己及人實現(xiàn)社會的正義和至善。這種反思自省、推己及人的移情體驗不是某些個體和群體的專屬,而是所有獨立個體都能夠作出的反應,一切都在個體的體驗和感悟之中,也是真情實感的流露。所謂“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保耙缘赖麓诮獭彼枷雮鬟_了中西價值理念的普惠善意。

      (二)“以道德代宗教”彰顯出開放包容的格局

      一是彰顯親誠互融的氣度。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發(fā)展延續(xù),都離不開特定文化和文明,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相互區(qū)別、各具特色,共同構成了人類文明多樣性。不能否認,當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間存在著隔膜甚至是對抗沖突,比如“宗教紛爭、族群對立、文化沖突”等,這些隔膜沖突人為地造成了世界格局的分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命運共同體”的新視角,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追求,因而包容互鑒、消除隔閡、化解沖突是構建“命運共同體”的必要前提?!耙缘赖麓诮獭币庠趶娬{中國儒家文化與西方宗教文化具有相同的社會之用,“以道德代宗教”不是唯我獨尊的以一種文化取代另一種文化,而是以親誠互融的心態(tài)看待中西文化的相似性。這種以親誠互融的心態(tài)對待不同文化的氣度,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思路借鑒。

      二是彰顯求同存異的智慧。人類社會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已經成為共識,世界各國緊密相連交織成網,任何一個點出現(xiàn)問題,都可能造成全網盡毀。2020年發(fā)生的新冠病毒疫情再次表明,在人類災難面前,任何國家、民族都不能獨善其身,袖手旁觀、隔岸觀火最后只能是引火燒身,擱置爭議、摒棄對抗、攜手共同應對才是明智之舉。“人是文明交流互鑒最好的載體。深化人文交流互鑒是消除隔閡和誤解、促進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徑”[24]?!耙缘赖麓诮獭彼枷氩]有忽略中西文化的區(qū)別與差異,“道德為理性之事,存于個人之自覺自律。宗教為信仰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誡”,但是道德之所以能夠代宗教是因為擱置了兩種文化的差異,突出了兩種文化的相似性,其實質是肯定了中西文明能夠通過各自獨特的方式達成共同的目的。而這正是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榮損與共、同舟共濟,求同存異應對人類共同風險挑戰(zhàn)應有的姿態(tài)。

      (三)“以道德代宗教”表明了中國文化立場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超越種族、文化、國家和意識形態(tài)的界線,共同思考人類美好未來發(fā)展方案。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應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秩序和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關切之舉,體現(xiàn)出一個大國的擔當意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文明交流互鑒不應該以獨尊某一種文明或者貶斥某一種文明為前提”,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絕非主導或主宰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自古以來中國文化所秉持的立場。儒家文化崇尚“諄諄于孝弟,敦篤家人父子間的恩情,并由近及遠,善推其所為,俾社會關系建筑于情誼之上”[25],家人父子相親以情,推己及人感同身受,再比照處理其他社會關系,便可以實現(xiàn)“天下大同”。這種基于個體情感體驗推演比照處理社會關系的處事邏輯,不僅使個體情感得以安慰勖勉,還是整個社會秩序得以正常運行的重要支撐。而情感與每一個生命個體是相隨相伴的,因而它是平等的存在,即個體獲得情志慰藉具有與生俱來的平等性。有了這情志慰藉的平等性,“而此則把家庭父子兄弟的感情關系推到大社會上去,可說由內而外,就使得大社會亦從而富于平等氣息和親切意味”[26]。這里可以感受到整個社會,平等氣息充裕,沒有高低貴賤,不分宗族信仰,睦鄰友好的相處之道即刻呈現(xiàn)。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價值觀處理交往關系的智慧體現(xiàn),也是當代中國所秉持的根本文化立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諦,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tài)度”[27]?!耙缘赖麓诮獭背鲇诟行杂植皇Ю硇?,道德可以替代宗教 “引人向善”,推動人類社會前進,這種替代是平等友善的互助,不是頤指氣使的逼迫。一切因平等而可用,又因平等而適用,道德與宗教可以并行不悖,平和相處,這正是當代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秉持的立場。因此,深入了解“以道德代宗教”豐富內涵,感悟其“引人向善”慰藉情志的價值真諦,領悟其獨立平等的情感體驗和價值立場,對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講話[EB/OL] . (2014-02-05). 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1402/

      25/t20140225_2371661.shtml.

      [2][4][5][6][7][8][10][13][14][15][16][17][18][19][20][21][22][23][25][26]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113,115,61,9,135,139-140,104,115,115,120,149,95,

      95,126,83,95,223,138,139.

      [3][1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2.

      [9] 楊澤波.道德代宗教:一個有意義話題的重提[J].河北學刊,2003,(3):57.

      [12] 李玲娟.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及當代價值[J].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7,(04):17.

      [27] 習近平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EB/OL].(2019-04-30). http://news.cyol.com/xwzt/2019-04/30/

      content_18005876.htm.

      責任編輯:宋好

      猜你喜歡
      命運共同體宗教道德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十幾歲(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淺談羌族舞蹈“莎朗”的風格特征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8:35:47
      人間佛教的社會功能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6:26:20
      大國文明新氣象: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民論壇(2016年16期)2016-07-15 10:27:39
      澳媒:中國用“命運共同體”拉近鄰國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釋放“宗教”力量,美國將遭報復
      新野县| 禹州市| 阜城县| 黔西| 济阳县| 双柏县| 长岛县| 木里| 大关县| 榆中县| 宝山区| 阿拉善盟| 梅河口市| 日土县| 资兴市| 孝昌县| 桐柏县| 交口县| 平原县| 浮梁县| 平谷区| 广宗县| 张家口市| 喀喇| 青阳县| 手游| 翁牛特旗| 定西市| 西昌市| 丰镇市| 申扎县| 西丰县| 东港市| 上林县| 乌拉特中旗| 津南区| 陈巴尔虎旗| 安远县| 渑池县| 太白县| 祁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