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顥 譚慧 趙婷婷
目的:了解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以及調查人口社會學的影響因素,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采用SCL-90心理健康癥狀量表和心理健康綜合測量量表對334名貧困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貧困大學生中心理健康學生為197人,占58.98%。最突出的心理問題是學習焦慮,其次沖動傾向和孤獨傾向。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綜合測評總分的性別差異不大,但是男女生主要心理問題的因子各有不同。農(nóng)村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城鎮(zhèn)學生。結論:了解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人口學影響因素對指導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貧困大學生是一類特殊的人群,由于經(jīng)濟問題使得他們在受教育的途中或多或少遇到一些困難,可能存在一些問題。這一生活在中國高等學府里的特殊群體,一個相對的弱勢群體,則引發(fā)了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個嚴肅話題:如何關心和關愛貧困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尤其是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本研究在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人口學影響因素進行評估的基礎上,對識別的心理問題進行分類探討和指導,從學校和家庭兩個方面進行了探討,為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論依據(jù)。
貧困大學生的精準扶貧工作正是緊扣國家扶貧工作的整體戰(zhàn)略思路,深入落實國家精準扶貧戰(zhàn)略在教育領域的貫徹實施。了解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影響因素,做到有針對性的干預和幫扶,對指導當前精準扶貧、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干預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抽取貧困大學生334名,其中男生167名,占50%;女生167名,占50%。城鎮(zhèn)學生169名,占50.6%;農(nóng)村學生165名,占49.4%。運用SCL-90心理健康癥狀量表和心理健康綜合測量量表對抽樣對象進行調查,數(shù)據(jù)結果采用SPSS20.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總體評估
研究結果顯示334名貧困大學生中心理健康197人,占58.98%;可能存在心理問題學生為93人,占27.85%;存在一定心理問題的學生為44人,占13.17%。同時,結果顯示貧困大學生最突出的心理問題是學習焦慮,報告學習焦慮程度高的學生有89人,占總人數(shù)的26.65%。其次較突出的心理問題是沖動傾向和孤獨傾向,分別為17.07%和15.57%。
2.2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性別差異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綜合測評總分的性別差異不大,但是男女生主要心理問題的因子各有不同。男生可能存在心理問題和存在一定心理問題的比例分別為25.75%和12.57%,而女生可能存在心理問題和存在一定心理問題的比例分別為29.94%和13.77%。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男生最突出的心理問題是學習焦慮(26.35%),其次是沖動傾向(22.15%)和孤獨傾向(14.37%),再次是身體癥狀(8.38%)和過敏傾向(4.79%)。男生最突出的心理問題是學習焦慮(26.35%),其次是沖動傾向(22.15%)和孤獨傾向(14.37%),再次是身體癥狀(8.38%)和過敏傾向(4.79%)。而女生最突出的心理問題是學習焦慮(26.95%),其次是孤獨傾向(16.77%)和沖動傾向(11.98%),再次是身體癥狀(10.18%)和過敏傾向(8.38%)。
2.3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城鄉(xiāng)差異
169名城鎮(zhèn)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樣本數(shù)為97,比例占57.40%,略低于農(nóng)村(60.61%)。城鎮(zhèn)學生在學習焦慮(28.40% VS 24.85%)、孤獨傾向(17.75% VS 13.33%)、身體癥狀(9.47% VS 9.09%)、過敏癥狀(7.10% VS 6.06%)四個方面高于農(nóng)村學生,而農(nóng)村學生沖動傾向高于城鎮(zhèn)學生(18.79% VS 15.38%)。
3.1 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整體性提高方案。
貧困大學生可能存在心理問題和存在一定心理問題的比例占總人數(shù)的41.02%,其中將近四分之一的學生報告了較高水平的學習焦慮狀態(tài),是目前最突出的心理問題。學校定期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敘事心理療法等形式的心理咨詢,可以有效解決學生需求多、學校咨詢?nèi)藛T少的矛盾。
3.2貧困大學生中男性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女性。
貧困大學生中男性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女性。除了學習焦慮,男性最突出的心理問題是沖動傾向,而女性在沖動傾向方面明顯低于男性。這類學生需要接受定制和有針對性的指導計劃。這和男生青春期身體和心理的急劇變化密切相關,攻擊性行為是青春期男子體內(nèi)能量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因此,為這種內(nèi)在的能量尋找一個不危害社會和個人的健康釋放渠道是十分必要的。學校應該加強青春期宣傳教育,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開展體育運動和音樂治療等有效手段。
除了學習焦慮女性最突出的心理問題是孤獨傾向。女孩進入青春期以后,強烈的成人感和獨立意識成為她們重要的心理傾向。她們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樣受到尊重,渴望獨立,對家長和老師的教育容易產(chǎn)生逆反心理。解決這一矛盾需要家長和學校的多方配合,更多地理解學生,并幫助她們排憂解難,從苦悶與孤獨中解脫出來。
3.3農(nóng)村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城鎮(zhèn)學生。
城鎮(zhèn)學生在學習焦慮、孤獨傾向、身體癥狀和過敏癥狀四個方面高于農(nóng)村學生,這提示著我們要更多地關注城鎮(zhèn)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城鎮(zhèn)的孩子大部分居住在單元樓中,鄰里之間很少溝通,節(jié)假日還要參加各種補習班。城市環(huán)境雖好,文化娛樂場所多于農(nóng)村,但可供學生活動的場所卻很少。農(nóng)村的居住環(huán)境更有利于與小伙伴們的交往,因此他們的孤獨感低于城鎮(zhèn)的學生。
綜上所述,我們還可以從學校和家庭兩個方面來加強高校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從學校層面來說,建立機制幫助貧困大學生做好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提高做好就業(yè)問題的準備工作;可以通過宣講會等的課余形式宣傳正確健康的知識;在大學里設立一個類似心理咨詢處專門針對貧困大學生的下屬機構,讓大學生在這方面遇到問題時可以尋求到更專業(yè)的人來解疑和提供幫助;可以結合當下熱門社交網(wǎng)絡工具,鼓勵社會上發(fā)布、宣傳以更有趣的方式進行這方面教育的圖片、視頻等。有效處理貧困大學生心理問題,高校既要給予恰如其分的補助,還應致力于塑造良好的校園風氣,通過正確的教育方式來幫助貧困大學生調整心理。
從家庭層面來說,家庭應該給予貧困大學生更多的關懷,而不僅限于物質上的供給。雖然絕大部分大學生都在校居住,遠離家庭,但是這不能成為逃避對孩子順利社會化承擔責任的藉口。首先父母可以時常在電子通訊儀器上和孩子交流其學習活動的情況,鼓勵他們多參與活動充實自己。其次,父母需要把握好對孩子經(jīng)濟情況問詢的分寸。一方面,家庭和孩子一起討論經(jīng)濟情況的問題時,應耐心傾聽他們的煩惱和問題,給予適當?shù)墓膭詈桶参?,要在尊重孩子就業(yè)意愿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意見。雖然這些建議和意見未必有用,但是能形成一個和諧互動的氛圍,讓孩子打開心扉談論經(jīng)濟相關問題。當然,如果孩子在交談過程中出現(xiàn)就業(yè)價值偏差,家庭就要及時溝通,這也有利于大學生更好的融入社會。另一方面,家庭需要注意自身表達學業(yè)期望的方式。因為一定的壓力有利于引發(fā)人的危機感,從而不斷向前發(fā)展,但是過度的壓力就會使人喘不過氣,進而產(chǎn)生嚴重的焦慮,影響就業(yè)。同時,家庭向孩子表露其期望時,也要注意性別的差異,對男孩子可以適當增加其期望使其增加動力,而對待女生則應該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勵。
通訊作者:譚慧
(作者單位:1廣州醫(yī)科大學衛(wèi)生管理學院;2中共清遠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