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和
我的家鄉(xiāng)在湖南雙峰荷葉鎮(zhèn),那里也是曾國藩故鄉(xiāng)。遠方游客或許聽說過曾府九處十堂的莊嚴華麗,卻未必知道荷葉骨子深處的美麗,恰恰在于尋常民居的質樸自然。
在我童年時代,老百姓無論如何窮困,也要在自家門前搭建寬闊的風雨長廊。各家的門前階基被辟成馬路寬的過道,前面砌著石磡,石磡邊豎起一根根廊柱,廊柱頂上以木架連接房屋外墻,搭起一道高高的廊亭。廊柱與廊柱之間用寬厚的長木板連接做成板凳,上面放著茶甌,廊柱上掛著勺子,供來往路人避風躲雨,歇腳喝茶。我的一項日常工作,就是為茶甌添水,以及補充金銀花之類的草藥。
那時沒通公路,往來的鄉(xiāng)民運糧擔柴,都靠肩挑手提,有這樣一個歇腳的地方,便能消去一些疲累。有幾次,因為又累又餓,甚至還有人暈倒在我家門前的長廊上,是母親將自己的保命飯讓給他們吃,才將他們救活過來。
當時去縣城永豐的官道基本是青石板路,官道連接的每個屋場,前面大多建有這樣的廊亭。有的村與村之間相隔甚遠,大伙就一齊捐錢出力,在道路一側修建一個長亭,供路人歇腳休息。我在縣城永豐讀書時,官道另一頭的湄水城郊就立著一座長亭,在碧草青青的原野中,像大地上的一道門,氣度豁達,古意盎然。
那時我們住的地方相對平曠,被稱作“壟中”,而遠處高山上的村子則稱為“脊上”。記得小時候,一位遠在雙江脊上的阿姨,背著摔斷手臂的兒子步行幾十里來荷葉治療,半夜敲開我家大門,又饑又累。母親做飯調羹,鋪床換被殷勤接待。以后每次治療,他們都在此歇腳打尖,走著走著便成了親戚,以后還親親熱熱往來了好多年。記得那個小孩與我年紀相仿,跟我講了許多大山里打獵,挖冬筍、捕鳥等許多趣事,如今已數(shù)十年不見,依然難忘。
舊時荷葉鄉(xiāng)間大多聚族而居,形成小村落,以姓氏作屋場名。屋場一般在大堂中間建有寬敞的公屋,作為祭祀、乘涼、辦喜事和接待客人的地方,中間有一方天井。對小孩而言,這真是一個玩樂游戲、聽大人們說白話的好去處。
分田包干以后,老家的人們開始分散建房,獨門小宅,依山而筑,錯落有致。我家茅屋在上世紀70年代改成了青瓦房,依然保留了門前的廊道。但到了90年代,老家開始興起建造樓房,我家老宅也改建成三層磚樓,也是在這個時期,各家各戶門前的廊道消失在歷史的風雨中。
近年來,荷葉鎮(zhèn)因曾國藩故里而聲名鵲起。為了打造晚清建筑風貌的整體氛圍,政府鼓勵當?shù)厝私y(tǒng)一建成灰墻黛瓦、朱紅門窗的19世紀民居模樣。好看是好看,但總覺得少了點什么,沒有靈魂。所幸,建筑的改變,并未讓荷葉人失去勤勞、淳樸、好客、仁義、互助的傳統(tǒng)。荷葉人走到哪里都是為人敬重的,甚至還有很多朋友找我?guī)兔榻B賢惠的荷葉媳婦。
如今的我常常沒來由地思念起故園那古道長亭相接,芳草碧連天的時光。今年,我便特意和在老家的滿兄聯(lián)系,在新樓的門前,還是要設計一個遮風擋雨的廊亭,以傳續(xù)千年古樸之風,讓這條舊時古道邊上的新民居,成為一道最美麗的鄉(xiāng)村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