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予菲
上海博物館藏仇英《倪瓚像》,倪瓚坐在榻上,身旁兩個童子,一人提著水壺,一人手持掃帚。
在中國藝術(shù)史上,畫得好的藝術(shù)家不在少數(shù),但作品與癖好都能讓人眼前一亮、嘖嘖稱奇的為數(shù)不多,倪瓚便是其中一個。
藝術(shù)上,倪瓚是“元四家”之一,重筆墨意趣,畫風(fēng)凄清冷寂、蕭條淡泊;交友上,他清高孤傲,標(biāo)準苛刻;生活上,他還有重度潔癖——關(guān)于倪瓚的所有史料,都無一例外提到了這一點。
近日,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展覽,展出了倪瓚作品及文徵明、沈周、王鑒等仿倪瓚風(fēng)格繪畫七件。初夏時節(jié),看一場潔癖患者的極簡風(fēng)展覽,神游在倪瓚構(gòu)造的近于空靈的世界中,再適合不過了。
《秋林野興圖》,倪瓚現(xiàn)存最早畫作,畫風(fēng)清新寧靜、自然恬適,題字規(guī)矩謹慎、秀麗整飭。
縱觀整個元代,備受冷落的科舉制度斷了不少文人的入仕之路,那個時期的文人畫普遍表現(xiàn)出或靜穆凄寥或出世超逸的風(fēng)格。元初,趙孟頫畫中的馬兒不是被人牽著,就是被韁繩困在馬廄旁,表達了被束縛的壓抑心境;在趙孟頫的弟子黃公望的筆下,則是山水層層疊疊,筆法蒼渾,以景寓情,平淡天真;到了元末倪瓚,畫中的人沒了,馬沒了,連盎然綠意都鮮有,唯見荒寒空寂、淡遠蒼茫。
簡約疏淡的畫風(fēng)源于“學(xué)古”。倪瓚出生時,倪家已是當(dāng)?shù)赜忻母粦?,家中書樓“清閟(音同閉)閣”就有三層,藏經(jīng)、史、子、集、佛經(jīng)、道籍千余卷,還藏有董源《瀟湘圖》、李成《茂林遠岫圖》、荊浩《秋山圖》、米芾《海岳庵圖》等歷朝名家真跡。倪瓚從小泡在書樓,潛心臨摹,受五代繪畫大師董源影響最大,學(xué)他的青綠設(shè)色、古樸典雅。
正因如此,倪瓚早期的畫呈現(xiàn)出清新寧靜、自然恬適的精神風(fēng)貌?!肚锪忠芭d圖》(1339年)是倪瓚現(xiàn)存最早的畫作。他用董源的樹石技法,勾勒茅草亭一間,亭內(nèi)一人面向河流,一旁侍立一童子,河對岸繪有淡墨山坡,與近處沉墨陡壁相呼應(yīng)。這是倪瓚存世作品中唯一的“人物畫”。這一時期的另一幅作品《水竹居圖》(1343年)設(shè)淺青綠,峰巒下樹木蔥郁,茅草屋后竹林搖曳,這樣的閑適生活大概就是他當(dāng)時的真實寫照。
真正開創(chuàng)獨立畫風(fēng),是在倪瓚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第二階段,也就是他44歲到67歲之間。其時正值元末戰(zhàn)亂,倪瓚賣了田宅,攜眷浪跡于太湖一帶,每日看著清遠景色,心中無限哀愁,落于筆下,便是蕭索寂寥的荒山瘦水。
現(xiàn)在看來,倪瓚這一時期的畫作開始呈現(xiàn)出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畫中只有空蕩蕩的孤亭與枯木,無一人身影。二是開始采用“一河兩岸三段式布局”,在本就荒蕪的景色中,以留白方式“畫”湖水,令人一眼望去更孤涼幽怨。倪瓚以極冷心態(tài)觀照現(xiàn)實,描繪出一個個“水不流花不開”的寂寥世界。為了讓畫面干凈,他甚至不在畫中蓋章?,F(xiàn)存倪瓚作品中的紅印,大多是乾隆皇帝戳下的。
倪瓚晚年時,明朝初建,他依然過著風(fēng)雨飄搖、居無定所的生活,但隨年月增長,對世事的看法曠達起來,心境由悲涼轉(zhuǎn)向淡然。創(chuàng)作進入第三階段,畫風(fēng)返璞歸真,變得愈發(fā)樸素天真。1371年,倪瓚70歲時創(chuàng)作《虞山林壑圖》,他在水中添了一組雜樹,遠處山峰也比以前繁密茂盛,整個畫面多了雄勁之感。此次臺北故宮展出的《容膝齋圖》也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倪瓚用寥寥數(shù)筆畫江南春景,將淡遠蒼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3個時期的倪瓚各有特點,但對后世影響最大的,還是他中后期的山水畫。如今的藝術(shù)史學(xué)家們總結(jié):元代時文人畫得到空前發(fā)展,將其推向巔峰的,正是倪瓚。
從唐至宋,中國山水畫大體是勾勒填色,偏重平面化,尤其北宋時期畫工瑣細。從元初開始,情況發(fā)生了變化,不求形似的筆意充滿文人氣韻。而到了倪瓚,構(gòu)圖更簡約,意境更清冷?!捌椭^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痹谀攮懣磥?,畫畫并不為了描摹刻繪、還原景物,而是用來直抒胸臆、自娛自樂的愛好與消遣。
倪瓚晚年作品《容膝齋圖》,枯樹、孤山、空亭透出一股淡遠蒼茫,畫中題字自然揮灑。
倪瓚之后,疏淡畫風(fēng)成為明清大師追逐的對象。董其昌、石濤的畫作,從精神到體式皆以倪瓚為法。八大山人筆簡意賅、構(gòu)圖空闊,畫中也不難發(fā)現(xiàn)與倪瓚如出一轍的孤傲落寞。
倪瓚愛在畫中題字,他的一部分書法作品是隨畫一同流傳下來的。在那幅古意尚存的《秋林野興圖》中,38歲的倪瓚在畫面左上方題款,字寫得規(guī)矩謹慎、秀麗整飭,有唐小楷風(fēng)貌??梢娔攮憣懽峙c作畫一樣,也是從仿古人學(xué)起的。
到了中年,倪瓚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第二個時期,他的書風(fēng)隨畫風(fēng)一同向成熟過渡,更加隨心所欲?!断綀D》(1364年)、《楓落吳江圖》(1366年)中的題跋開始參以行書,筆墨間多了不屈與倔強。晚年的倪瓚用筆更率意簡逸,徹底生出了自己獨樹一幟的風(fēng)格。他73歲那年作《修竹圖軸》,題跋中不少字筆畫減省,字形則大小隨意,自然揮灑成行,“不失晉人矩,有林下風(fēng)”。
倪瓚的傳世書作不少,《三印帖》《月初發(fā)舟帖》《客居詩帖》《寄陳惟寅詩卷》《與率度札》《與良常詩翰》《與慎獨二簡》《雜詩帖》都是代表。董其昌推崇倪瓚的書法,“米癡(米芾)后一人而已”。董其昌本人“外秀內(nèi)鋒”的字體中就有倪瓚的影子。
自古以來,藝術(shù)家們吟詩交友,倪瓚也愛好寫詩填詞,他的存世作品,除了書畫,還有119首詩詞。
其中不乏頗具閑情逸致的小品?!罢睬锷邢瘺觯砗熚⒙秲粢律眩朱槎磻舭l(fā)新興,翠雨黃云籠遠床……”
戰(zhàn)亂中家道中落,經(jīng)濟日漸窘迫,他懷著憂傷的情緒,自作《述懷》:“白眼視俗物,清言屈時英。富貴烏足道,所思垂今名?!?/p>
元朝覆滅,國破家亡,他感慨物是人非:“傷心莫問前朝事,重上越王臺。鷓鴣啼處,東風(fēng)草綠,殘照花開。悵然孤嘯,青山故國,喬木蒼苔。當(dāng)時明月,依依素影,何處飛來?”
漂泊半生,行至荒村,滿目蕭條,他寫道:“踽踽荒村客,悠悠遠道情。竹梧秋雨碧,荷芰晚波明。穴鼠能人拱,池鵝類鶴鳴。蕭條阮遙集,幾屐了余生?”
有人問他:為何畫中無一人,他答曰:“侯門深何須刺謁,白云自可怡悅。到如今世事難說,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杰。”
倪瓚的才情還不止于此。據(jù)考證,蘇州四大園林之一的獅子林也是在他的“參與”下修繕完成的。
傅抱石于1943年作《洗桐圖》。畫中倪瓚一襲白衣,正監(jiān)督仆人一遍遍清洗屋前的梧桐樹。
去世前一年,倪瓚繪《獅子林圖》,畫中有峰、有池、有竹、有松,還原了一座蘇州園林的別致風(fēng)景。400多年后,乾隆偶得這幅《獅子林圖》,藏于內(nèi)府,視作珍寶。1757年,對“獅子林”心心念念的乾隆親自來到江南,按照圖中布局與詩文題寫四處尋訪,找到了倪瓚畫中的園林,一時感慨無限。此后,乾隆命人照倪瓚的“圖紙”進行修繕。再下江南,每到蘇州,他都一定會來到獅子林游覽休憩,祭奠這位“園林繪圖師”。
無論畫、書、詩,倪瓚的藝術(shù)成就與戰(zhàn)亂動蕩的時代不無關(guān)系。不得不說,藝術(shù)家個人身世的不幸,很多時候反而會成就藝術(shù)史上的大幸。
而倪瓚的孤傲,在他自小清高的品性中便已初見端倪。倪瓚從小自稱“懶瓚”,亦號“倪迂”,他不問政治,不打理家事,是個浸淫在書畫里的一等“富貴閑人”。
生活中,他留下了眾多潔癖趣聞。史料記載,倪瓚“盥濯不離手”,不管去哪兒,都需要一個仆人端著裝有水的洗手盤,整天跟在自己身后。倪瓚愛飲茶,仆人打回來的水,他只喝前桶,因為后桶水恐怕已經(jīng)被仆人放的屁污染了。他家的“香廁”仿佛空中樓閣,用香木搭好,下面填土,中層鋪鵝毛,“凡便下,則鵝毛起覆之,不聞有穢氣也”。門口的梧桐樹倪瓚也嫌臟,他一得空就搬把椅子端坐樹前,監(jiān)督仆人一遍遍清洗。結(jié)果梧桐樹死了好幾棵,但倪瓚樂此不疲,還專門寫了一首《洗桐詩》。
關(guān)于倪瓚的重度潔癖,上海博物館藏有一幅仇英畫的《倪瓚像》。倪瓚坐在榻上,身旁兩童子,一個提著水壺,一個手持掃帚——在主人監(jiān)督下,正忙著大掃除。
與人交往中,倪瓚的潔癖與清高更是無人能及。倪瓚曾與詩人楊維楨交往很深。兩人一同喝酒,楊維楨一時興起,用歌姬的鞋斟酒,素有潔癖的倪瓚“深惡之”,因此與之絕交。另有一次,宋皇室后裔趙行恕前來做客,倪瓚取出珍藏的白石茶,卻得到了他的“差評”。倪瓚不忍自己的茶受辱,懟了回去:“吾以子為王孫,故出此品,乃略不知風(fēng)味,真俗物也?!备鋸埖氖?,倪瓚還有間名為“雪盧”的會客室,屋外的磚瓦墻垣、屋里的地板家具都是白色的,有客人到來,需換上全新的白衣白鞋才能入內(nèi)。
真正與倪瓚志趣相投的好友也不乏其人,比他大32歲的黃公望便是其一。倪瓚在《六君子圖》中題語:“大癡老師見之必大笑也”,黃公望繪《江山勝覽圖》長卷,題“惟云林(倪瓚別號)能賞其處為知已”,可見兩人情交至深?!霸募摇敝械牧硪蝗送趺?,和倪瓚差不多大。兩人各自的畫作上,時有對方的題辭,有的甚至一跋再跋。比如王蒙題《云林春霽圖》,“仆別云林已及二年”——兩年未見,不勝悵惘?。?/p>
這樣品性的倪瓚,自然一生淡泊。元末起兵義軍領(lǐng)袖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曾派人送上金幣請倪瓚作畫,他當(dāng)場撕了絹紙。朱元璋建立明朝時,鑒于倪瓚的聲望,招他進京入職,倪瓚堅決不赴,回了一句:只傍清水不染塵。摯友王蒙出仕為官,倪瓚還勸他歸隱, 安貧樂道?!耙帮堲~羹何處無,不將身作系官奴?!必M能狗茍蠅營,向權(quán)勢低頭?
一生追求“一塵不染”的倪瓚,下筆純粹干凈,流露出不食人間煙火的孤傲。明代時,江南人以“有無倪瓚收藏”來分雅俗。到了近代,傅抱石在1943年創(chuàng)作《洗桐圖》,以倪瓚孤傲清高的性格來表達自己拒與日寇同流合污的民族氣節(jié)??梢姡瑪?shù)百年后,人們依然熱愛倪瓚字畫的極簡風(fēng)格,更推崇他筆墨之間的文人風(fēng)骨。家、詩人,與黃公望、王蒙、吳鎮(zhèn)并稱“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漁莊秋霽圖》《六君子圖》《容膝齋圖》等。近日,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展覽,展出了倪瓚作品及文徵明、沈周、王鑒等仿倪瓚風(fēng)格繪畫七件。
倪瓚(1301年-1374年)江蘇無錫人,元末明初畫家、詩人,與黃公望、王蒙、吳鎮(zhèn)并稱“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漁莊秋霽圖》《六君子圖》《容膝齋圖》等。近日,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展覽,展出了倪瓚作品及文徵明、沈周、王鑒等仿倪瓚風(fēng)格繪畫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