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張云章是繼陸元輔之后,借助文壇領(lǐng)袖之力,宣揚嘉定古學傳統(tǒng)的關(guān)鍵人物。他雖三十年未遇,但因游學京師和受邀在各地達宦處??薄⒕庉嫿?jīng)史著作,結(jié)交了諸多文界、學界精英,得到徐乾學、王士禛、朱彝尊、汪琬、宋犖、曹寅、陳鵬年、陸隴其等大僚和名士的推崇和幫助。在與文壇領(lǐng)袖們的互動過程中,他通過求序、進獻地方文獻、主動宣傳等多種方式反復(fù)言說嘉定文派的特色,加強師友對嘉定派的印象,使他們在潛移默化的熟悉過程中認定了嘉定派的價值。他亦以飽蘸情感之筆為嘉定的宿德醇儒、特異文士撰寫墓志銘、傳記、序言等,詳細記述他們的道德品性和學術(shù)成就,梳理他們在嘉定文脈中的地位和價值。他是自覺建構(gòu)嘉定文派生衍流變脈絡(luò)的嘉定文學史家,他的書寫為明清文學史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和地域文學交互影響的線索。
關(guān)鍵詞:張云章;王士禛;朱彝尊;交游;嘉定古學
中圖分類號:I20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0751(2020)06-0154-06
地域文化之于人生觀念與境界的塑造作用巨大,王鳴盛和錢大昕之所以成為乾嘉樸學的代表人物,正是源于嘉定古學傳統(tǒng)(樸學、實學)遞相紹述的滋養(yǎng)。王鳴盛《樸村集書后》云:“自明嘉隆間以及本朝,天下文章在嘉定”①,可見他認為明清嘉定學脈貫通一體,從無間斷。他表彰的清代嘉定“文章”,除了張云章和自己,還包括陸元輔。陸元輔是王鳴盛祖父王焜的老師,王鳴盛少時受學于祖父,錢大昕比他小六歲,入贅王家,受他教導(dǎo)和磨礪;陸元輔是黃淳耀弟子,黃淳耀詩文多受婁堅指導(dǎo),而婁堅未成年就“獲侍宗伯”徐學謨,徐學謨之師友是歸有光,歸有光是明代嘉定實學的開創(chuàng)者。井然有序的師承體系表明,王鳴盛和錢大昕的學術(shù)文章取源乃在家學和地域之學,即歸有光(明中期)→徐學謨(明中期)→婁堅(明晚期)→黃淳耀(明末)→陸元輔(明末清初)→王焜、張云章(清初至中期)→王鳴盛、錢大昕(清中期)。
陸元輔是生前知名、死后寂寞的清初“真儒”。清初之嘉定學人,就影響力而言,最能以學術(shù)文章表現(xiàn)于時、四方名士皆樂與之交者,非陸元輔莫屬。他在京師的二十年,是嘉定學術(shù)持續(xù)擴大影響的二十年。張云章曾受教于陸元輔,王鳴盛的母親乃張云章從妹,王鳴盛是張云章的從甥,且從小受學于祖父,言他私淑陸元輔并非不妥。王輔銘輯《國朝練音集》,小傳中說陸氏在嘉定的門下士多達百余人。
陸元輔之后,貫通清初至中期嘉定學派大動脈之“交通樞紐”的關(guān)鍵人物是張云章。冥冥之中的衣缽之傳,發(fā)生在陸元輔即將南下歸鄉(xiāng)、張云章北上游學之時。二人相逢于京師,陸元輔將張云章推介給徐乾學,完成了嘉定學術(shù)薪火的交接儀式。張云章明白自己所肩負的學術(shù)責任,他在《菊隱陸先生墓志銘》中疏通嘉定學脈的流變,突出陸元輔的地位,為地域文學史做了一次小小的總結(jié)。接下來,著述者自然就成了郵傳者、自覺的承前啟后之人。如果沒有這樣的學術(shù)自覺,張云章也不需要以三千字的長文來紀念一位以著述為職志的老布衣了。
一、張云章其人與師承淵源
張云章(1648—1726),字漢瞻,一字倬庵,號樸村, 學者稱為“端文先生”, 著有《樸村文集》二十三卷,《樸村詩集》十三卷,另有詩集《冷吟集》單行。他曾師事陸隴其,精性命之學;協(xié)助徐乾學校讎《十三經(jīng)注疏》宋元以下群儒經(jīng)解,“諸公貴人考訂文史,必以相屬”②(《張樸村墓志銘》)。他為總憲李枏之父李清編輯校勘厘正《南北史增注》,歷時七年??滴跷迨辏?713年),公卿薦舉其至京師,參?!渡袝?。
二十四歲之前,張云章受學主要來自其父張履素與其師朱瀚。家學對張云章的影響當屬本源性影響,其曾祖張烱與程嘉燧為莫逆之交,延嚴衍館于家,是張云章伯祖和祖父之師。張云章弱冠前受父教,其父“平生好讀太史公書及唐宋大家文,每舉以訓(xùn)云章”③。張履素與朱瀚均出自南翔朱魯玉之門,朱魯玉與張鴻磐乃南翔的“學者大師”,朱魯玉是李流芳的外甥,其學術(shù)傳承的線索是非常明晰的:張云章受學于父親張履素與朱瀚,張履素與朱瀚受學于朱魯玉,朱魯玉受學于“嘉定四先生”唐時升、婁堅、李流芳、程嘉燧,四先生受學于徐學謨、張茂仁、丘集等人,徐、張、丘等受學于歸有光。依此可知,張云章于歸有光是潛在的師生關(guān)系,如其所言“心所瓣香而奉者,震川一人而已”(《上督學田公書》)。
《樸村詩集》有篇手寫的“序”,寫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細讀內(nèi)容,是為《樸村文集》而作,交代了張氏從學、治學之經(jīng)歷、經(jīng)驗和源流。從序文內(nèi)容可知,張父深受嘉定學術(shù)傳統(tǒng)影響,喜好司馬遷及韓柳歐蘇諸公之文,影響至張云章,日誦一篇,“久之而漸,深洽于吾心”,“淪于肌髓”,發(fā)為古文,“自洋洋灑灑不能已”,似乎已臻唐宋大家之境,這是他為學的第一階段。張父將其文攜至朱瀚處,被告知“必登作者之堂”,因拜朱瀚為師,此為第二階段。然其“專意舉子業(yè),又負笈無多月,未暇及詩古文詞”,之后九年遍歷喪父、喪祖父母之哀酷,又歷幾近失明之苦,學業(yè)中斷,恢復(fù)之后,搜覽百家,而后“頗沉浸于陽明子之書”。拜陸隴其為師,是張氏求學的第三階段。陸隴其認為張云章“文足以達矣”,然“陽明非正學”,告誡他“取朱子之書讀之,當自見及,不待嘵嘵”。張云章“因購其大全集及語類諸書讀之,又上遡濂洛閩中,得聞其微言大義,然后知文之與道非有二也”。這一階段,他長進頗大,知文與道是合一的,而非二端。第四階段,屬治學階段。張云章進入京師后,協(xié)助徐乾學校讎“十三經(jīng)”,勘定李清的《南北史增注》,“復(fù)為添注者三之一”,“多以考亭折衷之,然后又知天下之道一也”。他認為“文者,不得已而有言,合乎道者,發(fā)明之,雖多而不厭也;不合乎道,辨析而去之,剪除盡力,猶懼其為我害也”。此時的張云章已是完全站在理學家的立場上為文了。這篇序文可謂張云章對自己一生從學問道的次第總結(jié)。
張云章從學的老師,還有汪琬?!都澜幮掴g翁文》中記載,康熙二十年(1681年)張云章“手文一編”拜見汪琬。汪琬略為講藝,有意收張為徒,張時方奔走,未廁門墻,五年后再見,便常聚談文藝了。張秉持“文以明道”的觀念,以為“詞章非文”,卻始終能就正于汪琬,蓋以為汪文“規(guī)模八家,接武兩川”,綿延了道文合一之學。
陳鵬年《樸村文集序》和方苞《張樸村墓志銘》描述了張云章“斂然靜默”“體恭而氣和”及失意窮居的狀態(tài),可略窺他的“名義自砥”和“窮而后工”。張“名久噪?yún)侵小?,但一生窮困顛沛,歷盡苦辛;他志在文以載道、文道合一,然不遇于時,困辱于事,一介布衣清貧自守,郁郁而終。讀其史、閱其文,觀其奔走風塵的一生,可知張云章有聞道躬行、續(xù)文脈慧命的赤子之心。陳鵬年分析張文“窮而后工”時,認為歸有光與汪琬之文能成一家言,在于二人“屏居絕跡,淹綜百代”,即失意加學力,成就了他們文雄吳中的輝煌。張屬于歸、汪之流,久困公車,“不甘與萬物遷化”,“沈浸醲郁,發(fā)為文章乃卓然成家,而不囿于流俗”。面對贊譽,張云章借中丞張伯行之口解釋道“有志于斯文”,受教于陸隴其,能“不悖于道”,愿“竭畢生之力,于道有所見,于世有所系”,故而能“純正”(張集前識語)。
陸隴其是理學大家,張既受業(yè)于他,必強調(diào)學有根本、行有敬慎。張的侄子慎方在《樸村文集》的識語中提到張“尤以行為本”,“至性過人,讀書窮理數(shù)十年,事必循禮義而行,踐履皆從孝弟始”。可知張的古文能立于清初諸大家中,因以道為依歸,發(fā)之于文,根深樸茂,故而能枝條舒暢,純正清香。關(guān)于他是如何在“所處窮僻”地深居養(yǎng)氣的,《卅勤堂銘》頗能描繪出場景。此文仿《項脊軒志》,是他致敬歸有光的明證。于道、文、行、倫理之情、“事關(guān)天屬”方面,他敬奉歸有光為圭臬。
“卅勤堂”的取名,顯現(xiàn)出張云章私淑歸有光的痕跡。歸有光曾為里人沈大中寫過《卅有堂記》,以韓愈之語表彰沈大中之辛勤。《卅勤堂銘》也是“堂記”,但張為自己的書齋作記,其中飽含的情感自然更為真摯,更能打動人心。張云章蝸居靜寄,開卷欣然,撫心泰然,與《項脊軒志》情同,然張飽享大家庭融然怡然的天倫之樂,而歸卻囿于母不待養(yǎng)的至痛中,比起歸喪母喪妻之痛,張何其幸也!他雖不如歸氏終得折桂,但母登八十,諸弟漸次成家,親情之愛濃郁宜人,因此,張文少了歸文的沉郁頓挫,而多了一份淡然恬適。《卅勤堂銘》與《項脊軒志》均能體現(xiàn)出張、歸二人一生的志向與形跡,然一平和,一傷郁,面目有別,這既與兩人母親的景況不同有關(guān),也源于“師徒”二人學習《史記》筆力的功夫有別。歸得司馬遷筆力之簡潔傳神,文氣之沉郁內(nèi)潛;張敘事則行云流暢,情綰筆端,然回甘之味終遜歸氏一籌。
在清初嘉定文脈傳遞生衍的過程中,張云章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一環(huán)。他上承陸元輔,下與趙俞、孫致彌、侯開國、張大受、張鵬翀、王畮、張錫爵等人一同開啟王鳴盛、錢大昕、曹仁虎等清中期樸學大家崛起的序幕。又因他常年在京師及吳中徐乾學、李枏等達宦人家坐館,往來于學界、文界執(zhí)文柄者如王士禛、朱彝尊、汪琬、宋犖、姜辰英、趙執(zhí)信等人之間,與經(jīng)學家惠周惕等人為好友,與官員徐元文、徐秉義、曹寅、席虞衡等人交情深厚,傳播嘉定實學緒論的條件較之他人更為便利,他亦樂意充當郵傳橋梁,自覺肩負光耀地域文化的使命,終其一生,廣泛傳播歸有光、程嘉燧、侯峒曾、黃淳耀等人構(gòu)建的嘉定古文傳統(tǒng)和實學思想。
二、張云章京吳交游和王士禛、朱彝尊的延譽
張云章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游學京師,為太學生,拜時任國子監(jiān)祭酒王士禛為師。王獎其文詞曰:“今之志乎古者,莫如此生,奈何其屈抑而莫知”,待其“國士,屢諄諄而提撕”。張“顛蹶尤甚”,王不以為厭,始終獎掖惦念,“盛稱其所守,而勉諸君子”④。張云章得王士禛青睞,緣于其文“志乎古”而“學不干祿”。此后二十年,張雖成了“白發(fā)門生”,未能以舉業(yè)聲名撼世,卻也因校勘、編纂經(jīng)史之作,于當時、后世都留下了實學的業(yè)績,庶不負愧王士禛的古學期望。
張云章游學京師時,結(jié)交了一批“當世賢杰”??滴醵哪辏?685年)秋,在京師張氏園中,同學十六人酒酣賦詩,慷慨激昂。十六人中,有姜宸英、惠周惕、查慎行、湯右曾、楊端木、顧維揚、王丹林、宮鴻歷、錢亮工、孫致彌、魏禹平等。他們聚處或抗談經(jīng)義,或尚論傳記百家,或考析詩文之源流正變,爭雄論長,學識共進。這期間,張云章在經(jīng)學、史學、理學、詩學、古文諸方面,均遇到了影響一生、切磋一生的良師益友。同時,通過與各方面專家的切磋,張云章一方面吸納外界學術(shù)精華,另一方面也為嘉定學派做了大量宣傳,他是陸元輔二十年京師生涯后,在京師扛起嘉定文派大旗、傳古學文脈的接班人。
張云章經(jīng)學方面的好友是惠周惕,史學方面與萬斯同為好友,《上安溪李相公書》曾提到他由萬斯同引薦,得見李光地。他與萬斯同、姜宸英等人還曾相約一起拜訪陸隴其,探討陽明學與孔孟學的異同之處,對陸隴其“歙仰之至”(《與陸稼書先生》)。詩學方面,除了請益王士禛外,張云章亦與趙執(zhí)信探討吟詠之事。他熟知趙氏性格“抗直,不能容物,往往面斥人過,其于詩文尤抉擿聲病,斤斤不稍貸,以故人多怨之者”⑤。趙執(zhí)信偏激,王士禛平和,處世態(tài)度迥然相異的舅甥二人都請張云章為自己的詩集作了序,足以說明無論在京師還是吳地,張云章的學術(shù)文章功底與詩學品鑒能力都是屈指一流的,獲得了官宦和學者的一致認可。朱彝尊也曾請張為其子朱昆田的《笛漁小草》作序。張云章能為名流的詩集作序,一方面是因他以門生身份從游于王士禛、朱彝尊之間,聞其謦欬,了解他們的詩文主張,而老師欲抬其地位,便以邀其作序的方式為其延譽;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與諸友人在京師時詩酒慷慨,彼此熟知,友誼甚深,張的遇或不遇,并沒有妨礙他們對其詩文學術(shù)造詣的認定。
張云章因其師王士禛為之延譽,結(jié)識了文壇另一執(zhí)牛耳者——宋犖,且被待以“殊禮”。他歷經(jīng)“六七科”,依然是一老諸生,雖與世俗榮耀背道而馳,但王士禛獨“以為可以語古”,“每出一篇,咨嗟獎賞”(《題所書送新城王先生序后》),使張或出或處,皆能于失意中保持自信,并借夢中所得“平分半袖香”之句,表達愿承衣缽之傳。即便困辱于艱難謀生中,但在老師面前,張云章始終強調(diào)自己的志向未變,雖不能“用則施諸人”,然“舍則傳諸徒”,愿與“一二后生相與探索群經(jīng),誦法古圣賢純懿之行,樂此以忘吾老也”。無論處境如何,他力爭不辱師望,如不能于廟堂爭得榮光,便要以著作留名后世。
王士禛之所以如此看重這位落魄沉淪的老門生,緣于朱彝尊的推介。王士禛初見張云章時便說:“子之文章,朱檢討之所亟稱也?!保ā杜c朱檢討竹垞》)張云章何以能受朱彝尊之青睞呢?這緣于“鴻詞之選”時朱看到了張的文章。由《祭朱檢討竹垞先生文》可知,張之盛名廣播于京師,得益于朱的“遍告”之力,朱可謂張平生的第一知己。筆者曾在論述黃淳耀學術(shù)思想的文章中提及⑥,朱彝尊少年求學時,受到嘉定派的影響,其學術(shù)淵源中有嘉定學派這一“近親”。這種文化因子,或曰學術(shù)近親關(guān)系,張應(yīng)當是知曉的,至少是敏感的,他在總結(jié)朱的成就時,歸納出其“博綜”經(jīng)史之底蘊與文章“神脈”鐘情“韓歐曾蘇班固馬遷”的核心特質(zhì),恰符契嘉定古學傳統(tǒng)的特征??梢?,朱對張的相惜相助,實乃因兩人的問學途徑和文章取法一致,是學術(shù)知音。
或許因朱彝尊早先的“遍告”深入人心,康熙五十年(1711年),張云章拜謁曹寅時,受到了熱情的接待??滴跛氖哪辏?705年)曹寅托朱彝尊輯《兩淮鹽筴書》,四年后曹寅捐資刊刻《曝書亭集》,很可能那時朱就在曹面前稱譽過張,因而張“刺初入,喜溢公容,遍告座客,吾于天下士,獨未識者此翁?!保ā都啦芾筌幫ㄕ摹罚堃蚓庉嫛独m(xù)宋文鑒》之故,需要借閱大量別集,曹慷慨以對,“四庫具陳,恣子所取”。凡此種種皆能說明,朱彝尊在張云章一生中所起的推薦和引導(dǎo)作用最大。朱詩云:“張筆孫詩陸經(jīng)義,孰居南北孰中央”,京師傳誦其語,所謂陸孫者,指陸元輔、孫致彌,“張筆”指張云章。朱彝尊對于嘉定學者的推崇,由此可見一斑。
張云章追隨王士禛二十年,雖長期悒悒不得志,日月逾邁而白首諸生,然王士禛始終寄寓期望,不遺余力地為之鼓吹。此種提攜關(guān)愛,除了朱彝尊推薦因素外,或許有王士禛曾受錢謙益指受而欲報之的隱秘心理。王士禛年輕時受錢謙益抬愛,寄予傳承衣缽的厚望,錢一再對王說明自己“奉先生長者之訓(xùn),稍知撥棄俗學,別裁偽體,采詩余論,聊爾發(fā)揮”⑦,使其明了自己的學問出處,期待王繼承其學術(shù)源流。所謂“先生長者”包括程嘉燧,刑部侍郎李敬過揚州時,與王士禛討論布衣詩人勝出者,王以程嘉燧、吳兆對,而李敬認為當推邢昉為第一⑧。世事似有前后呼應(yīng)的對稱效應(yīng),王士禛在《古夫于亭雜錄》中感嘆錢謙益“真平生第一知己”,待王士禛晚年,他又被張云章視為有知遇之恩的第一人。嘉定文派是學術(shù)原點,經(jīng)過名人、時代遷播,它的法胤又成為受益者。張寫給師友的信,大多婉婉而談,又稍帶淡淡的憂戚,然從他的感愧語中可讀出大家對他的器重與推挽。王士禛、朱彝尊、宋犖均是影響文壇、學界三四十年的泰斗,他們認為張云章乃一時之選,京師諸子愿折節(jié)而交,這增加了一介寒士的自尊心自信心,亦給宣傳嘉定樸學帶來了廣闊的可能。
三、張云章宣介嘉定文派的文學史意義
張云章年少時,因陸元輔在京師坐館不得見,游學京師后,一相見便極受陸贊譽,并將其推薦給各達官。張對陸一生蹤跡事業(yè)了如指掌,對其著述之苦心亦頗能體諒。張最終選擇回鄉(xiāng)以纂輯事業(yè)為心靈歸宿,與陸生活軌跡相似,似是受到先哲潛在的影響與示范。在《送陸征君翼王先生南歸赴中丞余公幕序》中,張以韓愈禮尊殷侑、柳宗元推崇陸質(zhì)作比,表明自己欲執(zhí)經(jīng)以從陸。
陸元輔臨終前,將未竟的著述事業(yè)托付給張云章,意味著嘉定文派衣缽之傳。張亦不負眾望,成為宣介嘉定學術(shù)、文章、道德、節(jié)義最有力之人。在京師游學和七次應(yīng)舉期間,張結(jié)交了一批文人達士,涵蓋當時文界、學界多數(shù)精英,幾位大僚和名士對他倍加推崇,如徐乾學、王士禛、朱彝尊、汪琬、宋犖、曹寅、陳鵬年、陸隴其等。在與文壇領(lǐng)袖們的互動中,他通過求序、進獻地方文獻、主動宣傳等多種方式反復(fù)言說嘉定文派的特色,加強師友對嘉定派的印象,使他們在潛移默化的熟悉過程中認定嘉定派的價值。他請王士禛為重刻的《嘉定四先生集》作序,就是在借助主流媒體做最好的宣傳。王士禛執(zhí)掌文壇四十年,凡由他的金手指作序的文集,莫不被廣泛傳頌。張云章請王士禛作序,就是在借助盟主的影響力,使文壇知曉嘉定文派昔日的榮光以及特殊的品質(zhì)。張云章對文化母體有十足的自信和高調(diào)的驕傲,《嘉定四先生集后序》概括凝練、神脈融通,嘉定文派“愿”“樸”之“古學”質(zhì)地,以及“學有原本”介然獨立的品性,被深情而簡樸地敘述出來,源流眉目了然,景仰之情水長天闊。
張云章在《嘉定四先生集后序》中梳理了明代嘉定地域?qū)W術(shù)史的發(fā)展脈絡(luò):嘉定古學傳統(tǒng)由王彝開端,融入歸有光之“古學”,再經(jīng)歸氏弟子及四先生輾轉(zhuǎn)相授,終成獨特之嘉定文派,鼎立于“俗學”,且能轉(zhuǎn)移世俗風氣。嘉定文派的古學品性奠定于王彝,其斥責雄于吳越的楊維禎為“文妖”,顯現(xiàn)出對抗主流、俗流的勇氣與自信;其后歸有光評論“聲焰熻赫”的王世貞為“妄庸人”,顯出卓立的樸質(zhì)特性;至四先生,雖默默以存世,然其發(fā)為文辭“光氣之不可磨滅”,不可與“無根柢而游光揚聲卒澌然以盡者”同日而語。經(jīng)幾代人的傳承,嘉定文派在明清兩代均以有“根柢”“古學”示人,是接續(xù)唐宋八家、救衰起弊的文壇中流砥柱,“與俗學迥別”。
嘉定學者之所以能轉(zhuǎn)移文壇風氣,關(guān)鍵在于他們說服、影響、改變了文壇盟主的立場和觀點。晚年王世貞與青年錢謙益均接受了嘉定文派以六經(jīng)為根柢的古學傳統(tǒng),贊同通過學習唐宋八家而上溯至六經(jīng)的學古路徑。張云章請王士禛為四先生文集作序,表明清代的文壇盟主也認可了嘉定古學傳統(tǒng)。嘉定古學這一能使明清兩代的文學巨匠都佩服、接受、宣揚、學習的地域文學,恐怕已不僅是僻于海隅的小邑自身的文化遺產(chǎn)了,儼然成為塑造新主流的最強勢推動力之一。張云章還用獻寶的方式宣傳嘉定的“風流文采”,如敬獻鄉(xiāng)賢墨寶給宋犖(《跋疁賢翰寶冊》),欲通過“發(fā)舒其幽光潛采”表彰前哲,使主文炳者關(guān)注“下邑之趣尚”,進而推介給更廣泛的人,使嘉定經(jīng)術(shù)、古文辭、書畫、竹刻等技藝都能為當時后世所了解,使來者知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追思其轉(zhuǎn)移學界俗流風尚的貢獻。
張云章一方面通過尋求外援推廣嘉定古學,另一方面親自以飽蘸情感之筆宣揚嘉定文派的歷史功績。他為宿德醇儒、特異文士撰寫墓志銘、傳記、序言等,詳細記述他們的道德品性和學術(shù)成就,梳理他們在嘉定文脈中的地位和價值,是自覺建構(gòu)嘉定文脈綿延狀況的嘉定文學史家?!毒针[陸先生墓志銘》《家匠門太史制藝序》《寄軒記》《鳳阿先生傳》《陸扶照松滋草詩序》《文林郎知定陶縣事趙蒙泉先生行狀》《孝廉時君期五墓表》等文章的主人公都是嘉定派文學河流中的重要瀾漪,若沒有張云章細致地為之樹碑立傳,他們的文學業(yè)績、學術(shù)成就恐怕就要被淹沒在紅塵中,而消失于后學者的視域之外了。
正是因為張云章自覺地為嘉定文學史做接續(xù)工作,清初至中期的文脈才是暢通的,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至清中葉,嘉定突然又成為樸學重鎮(zhèn),獲得整個學界的注目。換言之,正因為張云章的記載,才避免了學術(shù)記載上的斷層,也只有他有統(tǒng)攝的能力,通過與整個學界的信息交流交換,利用四通發(fā)達的交游網(wǎng)絡(luò),使嘉定文派的魅力發(fā)散出去,吸引學界的持續(xù)關(guān)注。
張云章的書寫亦為明清文學史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及地域文學交互影響的線索。他的文集中有許多介紹嘉定后學與吳中其他地域人士學術(shù)往來的文章,為我們追溯地域文壇互動的情況、梳理其相互影響的痕跡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如《寄軒記》記述了侯開國之子侯秉衡因席虞衡的關(guān)系而居于常熟卻心系嘉定的故事,讀者可由此線索,追尋繼錢謙益與四先生之后,嘉定與常熟之間學術(shù)互動的情況。學緣的再續(xù),不只是學術(shù)問題,也是遺民問題、政治問題,寄寓了侯氏太多復(fù)雜的山河家國情感,一個“寄”字,透露出難言的悲傷與無奈。
侯開國處于仕與隱之間的矛盾復(fù)雜心態(tài),也在張云章《鳳阿先生傳》中有所表露。侯開國是侯岐曾之孫、侯研德之子,祖上以忠孝節(jié)義傳家,伯祖父侯峒曾與祖父因抗清而相繼殉難,幾位叔父或隨伯祖殉節(jié),或因受到追捕而流離他鄉(xiāng)、凄涼客死。進入清代,家族記憶留給他與父親的是慘烈的傷痕與難以安慰的滄桑之感,他們身上凝聚著沉重的家國之恨與無力回天的愧負,無論做出怎樣的人生選擇,他們一生都要背負著精神枷鎖前行。仕或隱,成了侯開國與父親侯研德入清后的第一道人生選擇題。業(yè)師陸元輔受邀游學京師,雖以布衣纂述的身份出現(xiàn),但受到廣泛的尊重與隆遇,這無疑會給侯開國一定的激勵,促使其發(fā)揮才華,希望“鳳皇鳴矣,于彼高岡”。但因家仇在身,他不愿參加科舉,不能像他的中表兄弟孫致彌般受知于康熙,只能以備聞經(jīng)傳大義的資歷游于京師,令王士禛、汪琬、葉方靄、徐乾學、徐元文諸人嘆譽。他晚年纂輯陸隴其遺書,使其流播天地,手定陸元輔詩文集,著《導(dǎo)源錄》,終以著述無愧于先世?!而P阿先生傳》還留下重要線索,證明了陸元輔對于清初經(jīng)學的巨大貢獻,云“征君有《十三經(jīng)注疏類鈔》,欲加詳校而勘定之,惜乎!其家此書已為有力所奪矣”,印證了《疁志述聞》所記的“(陸)嘗撰《禮記集說補正》,納蘭侍衛(wèi)以金購之,易其名,刻入經(jīng)解中”⑨。“有力”者是納蘭性德,他掠奪了陸元輔的經(jīng)學成果。
張云章是陸元輔之后對鄉(xiāng)邑賢達人士之精神面貌、學術(shù)業(yè)績、文章成果所作介紹與記載最多的人。如陸廷燦為嘉定的書籍刊刻做出了巨大貢獻,為保存文人遺墨、延續(xù)嘉定文脈做了大功德,從元末明初王彝的文集到明季中流砥柱的四先生文集,都由他來??敝赜?,并請王士禛作序,加大表彰的力度和影響的廣度,使嘉定文派的流風余韻亙遠綿長,可謂清代保護嘉定古籍之第一人。這些延續(xù)文化香火的功績和實實在在的助產(chǎn)工作,張云章在《陸扶照松滋草詩序》中均做了記錄。張還特別強調(diào)嘉定文人對歸有光文統(tǒng)的堅守,在《文林郎知定陶縣事趙蒙泉先生行狀》中特別說明趙俞“自少即為根柢之學,不獵取聲華”。趙俞為諸生時,陸元輔游京師,攜其文于篋中,出以示徐元文,當時徐元文是國子監(jiān)祭酒,見而異焉,薦之于學使,學使恰有遺才之試,拔趙俞文為一省之冠。趙俞行文一以歸有光為宗,中進士后,座主徐乾學則以歸有光目之。正是借助張云章為陸廷燦、趙俞等人所作的文章,后人可以得知嘉定文脈在清初至中期是如何流衍的。張云章梳理、總結(jié)、宣揚了嘉定文派的進程、品性、歷史貢獻,自己也成為文脈流傳中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是嘉定學界文壇的中堅力量,為流播文脈盡了全力。
陸元輔以著述為職志、以承前啟后為重責的人生選擇,為始終不遇的張云章的人生抉擇做出了最好的示范。陸氏編纂《續(xù)經(jīng)籍考》以續(xù)馬端臨之后,以及“欲輯本邑文獻”的志向,影響著張云章的著述選擇,張氏續(xù)輯《宋文鑒》,編輯鄉(xiāng)土文獻,就是“前仆后繼”承續(xù)的表現(xiàn)。嘉定地域文化的精神遺傳以及師生心靈上的鏈接所產(chǎn)生的心力是巨大的,其感召作用是明顯的,其傳授與承諾亦是動人的。何謂師生?簡言之,就是彼此以性命相見、以使命相托、以一生的求道問學為信守承諾。陸元輔“意在景行鄉(xiāng)之前哲,以求自達于圣人之道”⑩,張云章接幟之后,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正因為陸元輔、張云章承上啟下的教授、著述及傳地域文化之燈,后學才相繼受到感染,以接續(xù)嘉定古學傳統(tǒng)為職為榮。王鳴盛、錢大昕自覺地域文化血脈之于自身學問的意義,始終自我指認,從不模糊受學之源。兩人均熱烈贊頌黃淳耀、侯峒曾的義舉,不約而同地表敬于鄉(xiāng)梓的抗清英雄。在文化收緊、大興文字獄的乾隆時期,其思想之獨立、精神之自由、文化之自信、地域之認同感何其昭彰、大膽、熱烈,豈是思想受鉗制者、文化犬儒主義者所能比擬?這也反襯出嘉定派堅韌而綿長的生命力與影響力。
注釋
①王鳴盛:《西莊始存稿》卷三十二,清乾隆三十年刻本。②方苞:《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91頁。③張云章:《先府君文學先生事略》,《樸村文集》卷二十。④張云章:《哭新城王先生文》,《樸村文集》卷十八。⑤張云章:《趙贊善〈涓流集〉序》,《樸村文集》卷八。⑥劉霞:《略論黃淳耀的學術(shù)思想及其歷史地位》,《中國學研究》第十五輯,濟南出版社,2012年。⑦錢謙益:《與王貽上》,《錢牧齋全集》第七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25頁。⑧蔣寅:《王漁洋事跡征略》,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第72頁。⑨王昶:《直隸太倉州志》卷六十一,清嘉慶七年刻本。⑩張云章:《周君文濤墓志銘》,《樸村文集》卷十六。
責任編輯:采 薇
Abstract:Following Lu Yuanfu, Zhang Yunzhang was a key figure in promoting the classical literary tradition of Jiading through the help of literary leaders. Although his talent was underappreciated for 30 years, he made friends with many literary and academic elites when he traveled to study in the capital and was invited to go around to collate and edit books on classics and history. He was praised and helped by Xu Qianxue, Wang Shizhen, Zhu Yizun, Wang Wan, Song Luo, Cao Yin, Chen Pengnian, Lu Longqiand other famous officials and celebrities. In the course of his interaction with the leaders of the literary world, he repeatedly spoke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iading Literary School through various means, such as seeking foreword, presenting local documents, and actively publicizing, so as to enhance the impression of the Jiading Literary School on his teachers and friends , and led them to recognize the value of the Jiading school imperceptibly. He also wrote epitaphs, biographies and prefaces for the virtuous scholars and the extraordinary men in Jiading with a rich emotional touch, which gav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ir moral character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as well as their status and value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Jiading. He was a Jiading literary historian who consciously constructed the evolution of the Jiading Literary School. His works provided rich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clues of the interaction of regional literature for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Key words:Zhang Yunzhang; Wang Shizhen; Zhu Yizun; associations; Jiading classical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