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頤
梔 子 花 開
小滿季節(jié),梔子花開,滿山遍野,有如薄薄積雪輕輕覆蓋,一派“北國風光”,連陣陣撲鼻清香,也似乎帶著雪霽的味道。
福鼎號稱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梔子基地,閩浙邊關的貫嶺鎮(zhèn)是觀賞梔子花開的佳境??h城至此10多公里,這些年,貫嶺鎮(zhèn)一年一度舉辦梔子花“農(nóng)旅”文化節(jié),開辟了“梔鄉(xiāng)花海,生態(tài)騎行”的自行車專用道,并開展優(yōu)秀文化保護周、“我為福鼎梔子代言”自拍大賽、美食一條街等活動,人氣很旺。
福鼎人的生活與“白”“雪”緊密相連。茶圣陸羽曰“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后人推論即是太姥山。山中鴻雪洞旁有千年茶樹“綠雪芽”,4月清明時,綠芽雪毫,素雅高潔。5月桐城油桐花漫天飄舞,有如飛雪。6月可到閩浙邊關欣賞“積雪”,滿目油桐花與梔子花,疑是來到南國雪鄉(xiāng)。
梔子花開,大如手掌,碩大厚實,形似6瓣白玉,中捧金黃花蕊,雍容端莊又簡潔溫馨。在福鼎人心目中,這樣的“女子”一定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于是,2018年她有了一個名分——福鼎市花。
福鼎黃梔子還有個學術名稱:“分關1號”,被福建省林木良種委員會評定為優(yōu)良品種,2013年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當?shù)嘏笥迅嬖V我,全市種植面積近10萬畝,年產(chǎn)6萬多噸。黃梔子除了作為道地中藥材外,還可開發(fā)出梔子油、梔子白茶、梔子面膜、梔子鮮花純露、梔子皂等系列產(chǎn)品?,F(xiàn)在全市有100多家加工企業(yè)。每年立冬季節(jié)收獲鮮果,屆時的燦爛如金,又是另一道風景。
其實,鮮花盛開之時也是收獲季節(jié),鮮花畝產(chǎn)可達400斤左右,每斤售價3元多,比冬季鮮果價更高。采摘鮮花并不影響掛果,鮮花除了可供提取香料外,還是舌尖上的美味。那天中午,我們在茗洋村一位老朋友家用餐。主人擺了一桌梔子花宴:涼拌梔子花、油炸梔子花、梔子花炒蛋、梔子花鱸魚湯……讓食客眼睛發(fā)亮,食欲大開,口齒生香,余香綿長。
福鼎梔子栽培歷史悠久,清乾隆《福寧府志》和嘉慶《福鼎縣志》“物產(chǎn)”中均有記載:山梔子,一作枝子。佛書呼為薝卜,花開六出,其實七棱,亦名越桃。
福鼎分水關村有一株梔子樹王,樹齡愈百年,樹高2.6米,冠幅2.3米,長出7枝大分枝,每年產(chǎn)果達30斤。樹王枝干滄桑蒼勁,葉子郁郁蔥蔥。
梔子樹王扎根分水關,梔子的優(yōu)良樹種取名“分關1號”,顯然皆是有心為千年雄關增添魅力。
那日上午,登臨巍巍關隘,環(huán)顧四野,閩浙邊界梔子花開,連成一片,分不清彼此地界。隨意間,沿著亂石崎嶇的跑馬道,穿過苔蘚斑駁的古關門,走進花枝搖曳的梔子叢,聞著溫柔的香氣,仿佛做了一次歷史穿越。
分水關始建于唐五代時期,為閩王王審知守國之屏障?,F(xiàn)存城墻、關門、跑馬道、官道、灶臺等遺跡,其中城墻長達400多米。分水關為福建省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古關隘之一,被列入第5批省級文保單位。有趣的是,福鼎與浙江蒼南皆在此立碑,將之列入各自的文物保護單位。
千百年來,這條從閩地通往浙江,直至中原的古官道,在森嚴壁壘的分水關隘,不知演繹過多少歷史大劇。當年撫拍古城墻的英雄,也不知有多少位,但閩浙沿海地區(qū)民眾一定記住了戚繼光。慶幸的是,《戚少保年譜耆編》為后世留下戚家軍入閩的詳細記述和一位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戚將軍:
清嘉慶四十一年(1562),戚繼光率6000人入閩抗倭,七月中旬從義烏出發(fā),二十一日黃昏,在溫州東門外甌江乘帆船,沿瑞安飛云江,冒著狂風巨浪,二十五日于平陽登陸,次日取旱道經(jīng)錢倉、靈溪、橋墩,二十八日上午越過閩浙邊界分水關,抵達福鼎境內(nèi)。戚家軍一路上“號令金石,秋毫無犯”。福鼎桐山堡的百姓曾“以手加額曰:今日始見仁者之師矣!所至簞食壺漿,爭相饋餉”。但戚家軍一一謝絕。
分水關上,戚繼光與隨行的浙南文士葉秀才的一段談話十分有趣。葉秀才問:“將軍的部隊是怎樣訓練的?真不愧稱為鐵軍。那么平時為靜,戰(zhàn)時為動,這一動一靜如何融為一體?看到您的軍隊井井有條,您這樣安閑自在,好像太平無事一般,您難道心中沒有半點雜念,沒有一絲兒畏難驚恐的情緒嗎?”戚繼光笑答:“予終日紛紛,心里頭沒有個人的恩怨,有的是民族的悲歡、國家的安危,從沒有起過憎惡與勞倦的念頭,所以動與靜沒有兩種境界,才達到忘我的地步。到了臨陣作戰(zhàn)的時候,內(nèi)心只打算著如何克敵制勝而置生死于度外,做到?jīng)]有雜念,毫無顧慮。要不然,思想一開小差,臨陣時就張皇失措,怎能夠指揮軍隊呢?”
一支部隊訓練到如此爐火純青的地步,一定所向披靡;一位將帥又如此高風亮節(jié)、運籌帷幄,一定成為一代名將。
那年入閩季節(jié),該是分水關梔子掛果之時,路旁金燦燦的梔子迎風搖曳,也像一個個奔赴戰(zhàn)場的士兵,多少抹去一代名將心頭的憂思,給他帶來絲絲的愉悅。
閩浙交界處的石碑上,“分水雄關”四個大字為李拔所題,這位清乾隆年間的福寧郡守,廣為閩東民眾稱道。李拔是四川犍為人,乾隆十六年(1751)中進士。二十四年(1759)春,由楚北郡丞升福寧知府。二十六年(1761)五月,調(diào)任福州知府兼理海防。在閩東雖只兩年,卻能“重民生,勸農(nóng)桑,修城垣,興文治”,政績斐然。特別是慨然以修志為己任,決定府、縣志書同修,使160多年未修的地方志事業(yè)得以中興,為后世留下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李拔任內(nèi)多次視察福鼎,他在《福鼎縣城池記》中記述道:“余惟鼎邑負海環(huán)山,當浙閩之交,去郡城二百余里,一切保固疆圉,安集人民,獨一面為郡城外衛(wèi),首于鼎邑是賴?!边@段話便是“分水雄關”的極好注腳。想當年李拔佇立分水關上,思接唐末五代十國,居安而能思危。但不知是否看到白茫茫如積雪的梔子花覆蓋了兩地邊界,呈現(xiàn)出一派祥和景象。
這一定是那位郡守希望看到的景象。
分水關記住了青史人物,也記住了平凡的守關兵士。咸豐十一年(1861)十月十八日,浙江平陽金錢會奇襲分水關,殺死守關兵士近百人。至今,梔子花盛開的山坡上,還留存有殉職的兵士墓。
梔子花開花落,轉(zhuǎn)眼到了改革開放之初的1979年,福鼎與浙江蒼南、泰順共同出資,在關口矗立一座“友誼亭”,石材構(gòu)建,四平八穩(wěn),40年來陽光明媚多于風霜雪雨,友誼亭得到精心維護,自然見證了兩地長足發(fā)展。頗有意思的是,今天坐在亭內(nèi),可俯瞰當年連接兩省的104國道,彎彎曲曲,蛇行山間,懸崖峭壁,樹茂林深;也可仰視如今連接三個市縣的互通口,凌空飛架,曲線流暢,轉(zhuǎn)盤如虹,氣勢磅礴。
茗洋村俗稱紅茗洋,這“紅”字緣自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由于茗洋人鐵心跟著共產(chǎn)黨干革命,國民黨當局驚呼:“茗洋人連骨頭都是紅的!”
原來“紅茗洋”還是對手命名的,對手有時最了解對手,所以后來就有了“紅茗洋紀念館”,這6個大字為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袁啟彤題寫。紀念館坐落在一個山頭,成為茗洋村的地標。
館里展示的一首民謠朗朗上口,令人讀罷動容:
窮人愛的是劉英,
劉英和我肝連脾。
誰人害我劉英命,
老爹剝他九重皮。
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皆屬上乘之作。優(yōu)秀作品來自民間,來自真摯情感與肺腑深處。
茗洋村位于閩浙兩省福鼎、平陽、泰順三縣交界處,多個自然村散綴在方圓幾十里深山密林中。1934年,福鼎黨組織在此建立地下交通站,播下革命火種。1935年底,劉英、粟裕率領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和紅軍挺進師進入福鼎,“鼎平泰”邊區(qū)成為省委直屬區(qū)。臨時省委以此為中心,創(chuàng)建革命根據(jù)地,建立了中國革命在閩浙邊界的一個戰(zhàn)略支點。
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zhàn)爭和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年代,茗洋人民歷經(jīng)腥風血雨,始終不屈不撓,十幾年紅旗不倒。“紅茗洋”,福鼎老區(qū)的光榮與驕傲,也是閩浙兩地老區(qū)的光榮與驕傲。
2019年,梔子花文化節(jié)的主題歌《梔子》驚艷登場,很是火爆。它是由貫嶺籍歌手江佩玲與其丈夫宋天亭創(chuàng)作的詞曲。一對伉儷同著漢服,丈夫懷抱吉他伴奏,妻子用福鼎方言演唱,一支獻給家鄉(xiāng)人民的流行歌曲:
春風化雨山色銜青,
梔花初綻含苞待蓄,
風剪竹影淺墨丹青,
梔子留處淡雅香清,
山腰上古道邊,
遠遠飄來縷縷芬芳。
今天的茗洋村是名副其實的梔子專業(yè)村,整個村莊掩映在梔子花中,高高的紅茗洋紀念館猶如一艘航船,行進在白茫茫的花海里。
花海簇擁著紅色航船,滔滔不絕地訴說著梔子花的花語:喜悅、堅強、永恒的愛。
太 姥 山 巔
第一次登臨太姥山巔,是25年前的盛夏季節(jié),與遠方朋友投宿摩霄峰電視轉(zhuǎn)播臺。當晚月朗星稀,俯瞰54峰如剪影,崔嵬空山,萬籟俱寂,令人肅穆無語。黎明即起,佇立新月峰,極目山海大觀,眼前關山千萬重,海天蒼茫,此時唯有“靜”與“凈”兩字方可概括。待到一輪紅日跳出海面,山海草木盡在一片光明之中,便是令人胸襟舒張、仰天一嘯了。
據(jù)當今《重興太姥山白云寺碑記》所云:“唐開元元年(713)白云禪師游方至此于合掌巖內(nèi),潛修月余,破魔開悟。開元十三年,慧性禪師開山始建伽藍,追記前賢,故名白云寺,仰慕景行,又稱摩霄庵。”屈指一算,白云寺已有1300年歷史,至明代,遂成臨濟宗太姥山系之祖庭,清代最為興盛,統(tǒng)轄全山22寺,僧眾達300多人。
近代以來,皇皇大寺趨于式微。
1929年春,年已古稀的薩鎮(zhèn)冰蒞臨秦嶼視察。這位清末參加過甲午海戰(zhàn)的老人,民國特任海軍總長和福建省省長,晚年致力于慈善事業(yè)。他與秦嶼名士周夢虞等人游覽太姥山,一路深感山道崎嶇,險阻難登,又見梵宇破舊不堪,唏噓不已,毅然以籌資鋪設山道、修繕古寺為己任,委托白云寺住持步德法師負責。如今近一個世紀過去,國興寺前的700多級石階山道,世人稱之“薩公嶺”,已成為太姥山一道著名人文景觀,而中興白云寺一事卻鮮為人知。所幸的是,薩公遺跡今猶在,那就是白云寺太姥娘娘殿前的西式門樓保存尚好,這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成為白云寺的顯著特色。
今登臨白云寺,也只能徒步,有三條路徑可選擇。最近的一條為烏龍崗蹬道,于21世紀初新辟,險狀環(huán)生,有如登黃山天都峰過鯽魚背之刺激,適合青年人探險之旅,約40分鐘到達。最為舒緩的路徑為歷史古道,一路可觀山中經(jīng)典景物,約兩小時登臨。遙想當年,71歲的薩公,步履如風,不減軍人氣度,為太姥山留下寶貴遺產(chǎn)。今有秦嶼吳先生,以先輩為楷模,重修伽藍,一脈相承,皆可載入太姥山志矣。
佇立太姥之巔,眺望白云舒卷,不亦快哉優(yōu)哉!
己亥谷雨季節(jié),步古道再度登臨白云寺??丈叫掠旰螅裼畛吻鍟r,與文友們一起端坐僧舍茶室,長凈法師執(zhí)壺,幸甚。
長凈法師是太姥山下的店下鎮(zhèn)人,17歲上白云寺為僧,20多年守候太姥山巔,名副其實的太姥山人。他身懷兩門高超技藝,聲名鵲起,尤為遠近“驢友”所贊嘆。
一門技藝是種茶制茶。白云寺周遭,隨處可見茶樹,有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小菜茶等等。此處海拔900多米,一年有200多天云霧繚繞,高山云霧茶生長于此實至名歸。長凈一入寺院就跟著師傅學種茶和制茶,特別是學得一手制作白茶的技藝,制作出的白茶有一種特殊韻味,大概就是白茶中的禪茶韻味吧。他對茶有自己的見解,認為茶與人一樣,是有心的,關鍵在于心心相通,茶味和人生的味道一樣,與禪的味道也一樣,坐禪時用這顆心,喝茶時也要用這顆心。
聽說在重修古剎那幾年,他每天為工匠們煮一大鍋白茶,喝了解渴袪病養(yǎng)生,工匠們都喝上癮了。
長凈法師為我們執(zhí)壺,將貯藏三年的白茶用文火煮開后一起品飲。奇特的是,看似濃郁的茶湯,入口卻是淡淡的清香。法師說,淡淡清香最好,生活還是回歸平淡最快樂,品茶也是這樣的。
另一門技藝是攝影。長凈久居太姥山巔,晨觀東海日出,夕望山映煙霞,與奇峰異石終日相伴,常置身云霧繚繞之中,面對四季奇景,便萌生了攝影愛好。他用一架普通的單反相機,以一個僧人獨特視角與領悟,記錄下太姥山變幻莫測的每一個光影瞬間。2011年國慶期間,太姥山地質(zhì)博物館為他專門舉辦攝影作品展,冠名“一個僧人眼中的太姥山”。
在微信朋友圈里,長凈微信號冠名“閑云”,恰似一朵游蕩天際的白云。我很喜歡他的隨手拍與旁白的雋永文字。前幾日五四青年節(jié),他發(fā)了一張俯瞰藍天白云下太姥山照片,畫面長空悠遠,峰石寂靜。旁白是一首小詩:
山居廿四年,還如初相見,
托神云天外,浪跡人世間。
24年還如初相見,相看兩不厭。太姥山與長凈,該是怎樣一對相投相契的楷模!這樣想著,我開始羨慕他們了。
責任編輯陳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