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琳
摘要:語言政策反映了國家對于語言問題的根本態(tài)度。泰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情決定了泰國語言上的多樣化,其語言政策受到宗教、國內外政治經(jīng)濟等因素的影響。泰國語言政策制定的成功模式值得研究探析,提供借鑒。
關鍵詞:語言政策;泰國;標準泰語
語言政策不僅肩負有傳播民族文化的使命,更是重要的國家政治工具。國家語言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影響著該國政治、經(jīng)濟、教育等方方面面。泰國是東盟國家中典型的多語種、多方言的國家。在中國與東盟關系持續(xù)發(fā)展的背景下,研究泰國不同歷史時期的語言政策有助于了解其語言形態(tài)深層次原因,并可以揭示出國家語言政策制定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影響因素。東盟國家在歷史發(fā)展、文化、民族及語言上具有明顯的區(qū)域共性,同樣面對全球化的時代背景,泰國語言政策的制定成功模式能為東盟其他國家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泰國的語言分布狀況
泰語在泰國的地位十分穩(wěn)固,有超過90%的泰國人將泰語視為母語。同時,泰國還是一個常用語言多達80余種的多語言國家。這80多種常用語主要分屬漢藏語系、南亞語系和南島語系,其中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人數(shù)最多。根據(jù)泰國人口和住房在21世紀初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在當時約6千萬總人口中,使用泰語和泰語方言的人有超過5千萬人[1]。其中泰國中部,南部,北部和東北部語言構成分布情況存在較大差異。壯侗族人口占泰國各語系人口比例超過9成,但是壯侗語族中的民族構成十分復雜。北部地區(qū)的壯侗語族有12種方言,中部地區(qū)和東北部地區(qū)壯侗語族均各有8種方言,南部地區(qū)壯侗語族也有5種方言組成,再加上其他漢藏語系語言和南島語系語言。馬來語在中部和南部地區(qū)的使用更增加了泰國語言的復雜性。與相鄰國家相比,泰國的少數(shù)民族相關問題較少,這與其國家語言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有著必然關系。
二、泰國的語言政策
本文主要從不同歷史時期的泰語政策和泰國外語政策對泰國語言政策進行研究解析。
(一)泰語政策
泰國的國家語言是泰語。泰國中部的曼谷地區(qū)上層社會使用的語言被規(guī)定為標準泰語。泰國憲法并沒有把泰語列為官方語言,但是泰國的語言教育媒介、政府官方文件、精英階層以及王室成員等均使用標準泰語,默認了泰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地位。國外的語言學家把泰語稱作是泰國的官方的使用語言。
從歷史上來看,泰國語言政策可以追溯到拉瑪五世執(zhí)政時期。當時泰國政府受到來自帝國主義的威脅,國家采取的統(tǒng)一抵御外敵的手段之一就是用同化政策規(guī)定統(tǒng)一使用中部泰語為唯一語言對民眾進行教育,目的是使不同語言和種族的人放棄他們的語言和文化,強調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與和諧。同化政策的實質是一項推動單一語言政策,強調每個泰國國民都必須講標準泰語。政府甚至會使用暴力措施禁止在泰國公共場合使用其他語言,最嚴重的手段是種族滅絕[2]。1918年泰國政府下令全國各所學校必須開設泰語課程。1921年泰國政府頒布的《義務教育法》,1936年頒布的《私立學校教務條例》限制杜絕在學校使用除了標準泰語之外的其他語言。泰國各地只有大力推廣使用泰語才能獲得政府在經(jīng)濟、社會、政治各方面發(fā)展上的支持。在拉瑪六世統(tǒng)治時期也極其強調愛國主義,排斥任何外來語言,尤其是漢語。1977年泰國推行“泰化運動”規(guī)定泰語是不同教育階段都要學習的必修課程,更是突出了泰文化在泰國各階段學校教育的重要性。1997年,由泰國政府頒布的《教育法案》要求在校學生學習的教材必須符合泰國文化。1999年泰國政府在泰國皇家學術院的建議下將每年7月29日定為“全國泰語日”。泰國政府這一系列語言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都是強調并使民眾意識到泰語的重要性,大力保護和促進泰語的發(fā)展與繼承。
少數(shù)民族語言政策也是泰國政府語言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讓泰國少數(shù)民族通過接受泰語、泰文化從而融入主體民族,實現(xiàn)民族大融合,泰國政府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人民的標準泰語也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1932年在泰國南部強力推行同化政策,要求在這里世代居住的馬來族人放棄本民族語言而學習和使用標準泰語。2010年泰國政府通過了由泰國皇家學術院起草的《泰國語言政策》包含對泰國少數(shù)民族傣語系以及其他語系方言的政策。此政策在樹立標準泰語在國家的絕對主體地位的基礎上保障了其他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合法地位,對強化少數(shù)民族學習標準泰語,認同泰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泰國政府這些語言政策措施很好地體現(xiàn)了國家語言政策完全可以成為民族融合政策的助推器。但是這種單一突出泰語國家地位而壓制其他民族語言的政策缺點在于使得一些民族語言陷入瀕臨滅絕、民族語言繼承嚴重斷代的危險。據(jù)調查報告顯示,泰國國內目前有19種語言面臨嚴重問題,6種語言瀕臨滅亡[3]。
(二)泰國外語政策
泰國早在公元前3世紀就有學習外語的記載。泰國外語政策的制定主要受到宗教、國內外政治經(jīng)濟等原因。泰國早期外語政策主要受到宗教的影響。素可泰王朝建立后,出現(xiàn)了僅在宮廷和寺廟的高棉語、梵語和巴利語的外語教育。14-16世紀后,由于外來移民在泰國從事貿(mào)易、傳教等活動,阿拉伯語、馬來語、漢語、英語、法語等多種語言外語教育在泰國逐漸開展,泰國外語教育多元化開始萌芽。在拉瑪三世時代,泰國統(tǒng)治精英就特別重視英語學習,在宮廷推行西方教育,還專門聘請西方人教皇室子弟學習英語和西方知識。到拉瑪五世時期興建了大批新式學校,開始向民眾普及英語教育。但當時泰國王室很清楚地知道英語僅僅是泰國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工具,泰語在泰國的主導地位不會改變。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中國東盟貿(mào)易商圈的建立,中泰兩國貿(mào)易合作關系進一步加深,漢語教育在泰國逐漸受到重視。建立孔子學堂,將漢語列入國民教育體系都是為了促進泰國漢語教育的發(fā)展。
三、對泰國語言政策的思考
從以上討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泰國語言政策有以下幾個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明顯特點。
第一,強調標準泰語的重要性。泰國雖然沒有成文的法律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泰語的國家地位,但是很多隱性語言政策規(guī)定在大眾傳媒、教育、政府公文中均使用標準泰語。標準泰語毋庸置疑是泰國最重要的交際用語。在正式場合必須使用標準泰語,地方方言僅限于非正式場合私人之間交流。
第二,對少數(shù)民族語言群體進行標準泰語推廣。泰國是個多民族、多語言國家。但是泰國政府始終對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政策是全力推廣標準泰語。泰國各地,哪怕是邊遠地區(qū)學校教育媒介語也是用標準泰語,嚴厲禁止使用其他語言。因此,無論是母語是哪種語言,泰國各族人民掌握標準泰語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三,強調外語的工具性特征。從最初基于宗教傳播需要在宮廷和寺廟推行梵語、高棉語和巴利語,再到近現(xiàn)代泰國政府尤為重視英語并向普通泰國民族推行英語教育,再到21世紀泰國政府力推漢語教育都是旨在學習各國先進科學技術,促進本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即強調外語的工具性價值。至始至終標準泰語作為國家語言的主體地位,外語工具性特征的基本思想都不會改變。
總而言之,泰國所一貫堅持的泰語同化語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推行以英語為主導,加強漢語教育的多元化外語政策,促進泰國同世界先進國家文明相互交流與經(jīng)濟發(fā)展,維護其政治穩(wěn)定。泰國語言政策得到了泰國國民的認可,也為東盟國家乃至世界其他國家在制定和實施語言政策、解決處理政治語言問題樹立了積極的榜樣。泰國語言政策成功之處不僅值得各國語言學家和文化學家研究,更值得政治家和經(jīng)濟學家認真地思考和探討,以便正確引導本國語言政策的制定和調整。各國首先要重視和增加對國家語言政策的研究和投入,多維度探究梳理本國各歷史時期語言政策的發(fā)展脈絡,去粗取精,最大限度真正發(fā)揮語言作為一種跨文化、跨地域交流工具的作用,使語言真正為本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安定起到積極地推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Lee Hock Guan and Leo Suryadinata edited. Language,?N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sia. Institute of?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ingapore.2007.
[2] Songporn Tajaroensuk: 《語言政策與國家安全研究報告》,《安全公告》2008 年第 70 期.
[3]王輝.“一帶一路” 國家語言狀況與政策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