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有巖
教材簡析:
《月光曲》是統編語文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寫的是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鋼琴曲《月光曲》的創(chuàng)作傳說,其文路清晰,意境深邃,語句優(yōu)美。文章的脈絡是由盲姑娘的情感發(fā)展(渴望聆聽貝多芬演奏——陶醉于鋼琴曲的美妙——知道是貝多芬演奏的喜出望外——沉醉于聆聽《月光曲》的幸福)和貝多芬的感情發(fā)展(聽到兄妹對話被觸動——同情兄妹被感動——遇到知音而激動——激起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靈動)交織而成的。全文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是揭示貝多芬和窮兄妹倆他們身上所散發(fā)出的人文情懷,體現了世間人性之美;后一部分是描繪了貝多芬演奏《月光曲》那么投入,鋼琴曲時而舒緩,時而激情澎湃,讓兄妹倆沉浸其中,連貝多芬離開都沒有察覺,凸顯了藝術家精湛的演奏技巧和《月光曲》的藝術感染力。課文處處閃現著人性美的光環(huán)——盲姑娘雖然是窮人,卻表現出對音樂的熱愛,著實令貝多芬感動而動惻隱之心,就即興連著彈奏了兩首曲子,為的是讓這對窮兄妹也有機會享受高雅的音樂藝術。我們從貝多芬身上散發(fā)出的對窮人的憐愛之心,感受到他善良的內心,以及對人格平等的追求;窮兄妹倆對音樂藝術的癡迷以及他們的對話,無不散發(fā)出至愛親情,讓人回味無窮。這就是月光曲譜寫的傳說能夠流傳至今的原因所在吧。這是一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于一體的好文章,它融傳說、美景、深情于一體,把讀者帶入到如夢似幻的美妙藝術境界中。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領悟《月光曲》所表現的意境,挖掘各人物的情感變化所體現出的人性美的光華。教學難點:文章并沒有直接描寫《月光曲》的節(jié)奏及旋律,而是通過皮鞋匠聽音樂時所產生的聯想表現出來,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理解難點。課文的學習目標:(1)學會本課“茵、蠟、陌、盲、鍵、霎、錄”等8個生字,正確讀寫“萊茵河、蠟燭、陌生、琴鍵、飛奔、霎時間、微波粼粼”等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熟讀、背誦課文第九自然段;(3)品讀課文,了解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經過;(4)通過品味重點詞句,體會貝多芬和兄妹倆豐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樂家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
設計理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告訴我們,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感情、真善美的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社會主義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在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中,促進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秉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美學教育規(guī)律也顯示,語文教學是提高學生審美情趣的重要手段。它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文章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象、藝術境界進行感受、體驗、領悟、理解、玩味。這一過程,就是對藝術作品的欣賞悅目、怡情養(yǎng)性的過程,是提高學生真善美的思想品性和道德情操的教學過程。語文教師實施審美教育,應按照這一美學規(guī)律,將審美意識滲透于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求學生的審美情操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本篇課文短小精悍,無論是體現樂曲本身的深邃藝術意境,還是語言文字透露出的人文情懷都是那么優(yōu)美生動、感人至深。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以朗讀為載體,品悟為主線,引領學生著重從鮮明的人物形象、廣遠的意境、優(yōu)美的樂曲、蘊涵的意旨等多角度,去探究課文中蘊含的意境,把握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心靈美,并從鮮活的形象中領略人性美,從中受到真善美的陶冶。其間,教師尤其要注重引導學生品味課文描繪的三幅雋美的圖景:第一幅,“萊茵河畔靜夜圖”,展現一幅悠閑、恬靜的自然美;第二幅,“茅舍借月彈曲圖”,展現出茅屋里因為音樂而洋溢著和諧祥樂的氣氛;第三幅圖,“月光海嘯圖”,呈現出月光照耀下波濤洶涌的大海壯麗景觀,以促使學生在品讀中領略美好的人物形象,欣賞廣遠的藝術意境,感悟絕倫的音樂魅力,從中使學生感受到自然、音樂、人性之美,進而體會文章的境界美。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閑聊名曲,整體感知
1.指名讀課文,了解預習情況。
2.自學生字、新詞。關注“茵、蠟、陌、盲、鍵、霎、錄”的讀音。
3.閑聊《月光曲》。請你結合預習,交流一下,關于月光曲,你知道些什么?
4.輕聲朗讀課文,想一想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同桌同學互相說一說,要說得簡潔、準確。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語言環(huán)境中自主識字,有效地調動他們的識字熱情。在課堂搭建的交流平臺上,學生相互交流和分享課前資料的收集和閱讀經過,豐富學生對文章背景知識的了解,為他們深入理解文本奠定感情基礎。
二、變序教學,探究意境,體悟高尚情懷
1.教師范讀。輕聲放《月光曲》片斷,教師范讀課文第九段。說一說你能聽出音樂旋律的變化嗎?(時而徐緩抒情,時而高昂激越)
2.自讀課文。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九段,找出你的這些感受是來自哪些詞句?
3.啟發(fā)聯想。從事物引出聯想,課文中用了哪兩個詞語?(好像……仿佛……)皮鞋匠聽著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幾個畫面?(“萊茵河畔初月圖”;“月亮升高圖”;“月夜海嘯圖”三個畫面)兄妹倆仿佛看到什么了?(在柔和、光明的月光下,大海,開始是平靜的,繼而是奔騰的)皮鞋匠所聯想到的,盲姑娘有沒有想到和看到呢?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姑娘眼睛睜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她好像看到了所向往的光明而美好的情景,這一點還表現在哪兒?(恬靜的臉上)
4.引導觀察。(出示ppt圖)聽到貝多芬的琴聲,皮鞋匠仿佛覺得月亮從大海上慢慢升起,這是一個平靜的月夜,你們想,這時貝多芬在怎樣彈琴?(貝多芬可能是輕輕地按著琴鍵,節(jié)奏舒緩)想一想皮鞋匠聽到了琴聲的變化,仿佛覺得大海掀起了巨浪(圖示),那時貝多芬又是怎樣彈琴,琴聲怎樣?(貝多芬越彈越激動,身子也可能搖擺起來,節(jié)奏也越來越快,越激昂)
5.加深體會。引導體會聯想在文章中的作用。這個傳說之所以寫得這么感人,這么富有美感,同作者在記敘中展開了聯想有很大的關系。作者寫皮鞋匠聽演奏時,他“好像面對”,而寫妹妹是“她仿佛也看到了”,這兩者在寫法上相同嗎?如果改成“他們好像面對大海……”可以嗎?(寫哥哥想到的內容是想象,因為他聽了曲子,聯想到大海的景色,從而想象出“月光下,海面從平靜到波濤拍岸”的景色變化,而妹妹則是一個盲女孩,她從未看過這些景象,腦海里不可能直接與事物的景象相聯系并再現出來,是哥哥看到妹妹的神態(tài)聯想到的,所以,寫妹妹是“仿佛也看到了”)
6.聆聽感受。播放“月光曲”樂曲片斷,讓學生閉眼用心感受,盡情展開想象,同桌同學間相互描繪自己想象到的情境,然后互相說說:聽了樂曲,我也好像看到了大海,還看到了……
7.感情朗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九段。
設計意圖:變序引入課文重點段,讓學生聽配樂朗讀,憑借音樂語言的輔助作用,吸引學生直接走進重點段落。讓他們品讀重點段生動的文字語言,在學生產生求知欲的第一時間里,感受月光曲旋律的優(yōu)美、流暢,以及由弱漸強的變化,體會這琴聲給窮兄妹帶來快樂,帶來幸福,凸顯樂曲的感染力。通過引導學生細品課文詞句,利于他們進入靜謐的意境,悟出貝多芬嫻熟的藝術創(chuàng)作技巧和高超的審美情懷。同時讓學生進行聯想,拓展了他們的語言學習空間,促進他們理解詞句的感情色彩。讓學生欣賞音樂,能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利于他們多感官積極的參與欣賞活動,啟動他們打開形象思維的閘門,使得學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引導學生廣開言路,暢所欲言,他們的思維會在交流碰撞中提升,這就強化了他們對課文藝術美的感受。
三、追根溯源,品詞品句,感懷月夜遇知音
學生默讀課文其他段落,思考問題。
1.偉大的音樂一定是表現作者強烈的情感。你從《月光曲》那變化的旋律,試著說說當時貝多芬當時心里在想些什么?
2.哪些句子所描繪的情景在打動貝多芬的心,請你先讀一讀。(“這首曲子多難彈??!……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隨便說說”“彈得多純熟??!您是……”)為什么此時貝多芬沒有回答?請談談你的看法。
3.貝多芬從兄妹對話里聽出了什么?(聽出了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聽出了兄妹情深,聽出了自己遇見了知音)這時貝多芬可能想些什么?是什么驅使他進屋,再次為盲姑娘彈曲?
4.假如你就是兄妹倆中的一個,當你從貝多芬第二次彈奏的樂曲陶醉中回過神時,你會對著貝多芬遠去的身影激動地說些什么呢?
5.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三至第七節(jié)。
設計意圖:葉圣陶曾說:“語文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奔热灰话胧撬囆g,那么就離不開一個“美”字?;谶@樣的認識,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細品語言,讓學生在充分與文本語言對話的基礎上,把握課文的情感脈絡。這樣,他們會在賞讀中求美,在品讀中悟美,從中豐富各個學習個體的情感世界。其中,通過引導學生多種形式的反復朗讀課文重點句段,啟發(fā)想象和思考,做到有“感”又有“悟”,以期達成情理交融。在課文藝術留白處,啟迪學生展開思維空間,讓學生在文本細讀中,從貝多芬悄然而來,又悄然離去,卻給兄妹倆帶來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和一片溫馨的人間摯愛中,體悟到偉大音樂家貝多芬的善良品格──對窮苦人的同情和熱愛,以及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音樂才華。
四、搭設平臺,引導實踐,提升審美感知
1.評價。請同學們再次聽聽貝多芬《月光曲》片斷,聽后同桌同學相互說說,連貝多芬離開了兄妹倆都沒發(fā)覺,這說明了什么?請你用一句話評價一下貝多芬。
2.摘錄。帶著自己新的理解與感慨,去摘錄課文中你感覺寫的特別生動的詞句,再嘗試著熟讀、背誦課文第九段。
3.練筆。片斷練習:選一題續(xù)寫。
(1)“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緩過神……”提示:展開想象,兄妹倆之間可能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2)以《貝多芬回到酒店》為題寫一段話。提示:寫時要聯想貝多芬在追憶盲姑娘家的情境,眼前可能出現什么景象?
設計意圖:敏銳的感知是積累豐富的內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內在情感的體驗、認識、積累,往往是通過感官對外部自然形式和把握藝術形象中完成的。審美感知能力是審美教育需要培養(yǎng)的基本能力,是審美素質的核心。審美感知力的獲得,是在聽、說、看和寫中完成的。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直至熟讀成誦,既突出了課文重點,又積累了優(yōu)美的語段。小練筆的設計,意在搭建平臺,落實語言運用,提高學生語言的運用能力。這里所實施的誦、想、說、寫,能進一步升華學生對課文情感美、文字美、意境美的感悟,提升學生的審美與鑒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