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恩鴻
生活是小學數學教學的源泉。生活數學包括生活問題數學化(即數學抽象)和數學問題生活化(即數學應用)兩個理論層面的內容。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抽象)就是指由生活中具體事物抽取出量的方面、屬性和關系,并形成相對獨立的數學對象。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年齡、經驗決定他們獲得的絕大部分數學知識是在對生活中具體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礎上逐步抽象出來,從而形成概念。數學問題生活化(數學應用)就是指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將學到的數學的思想、知識技能和方法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分析、解釋并解決一些簡單的現實問題。學數學首先是為了應用,應用數學是學數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學生能在數學化過程中抽象出數學知識、理解數學思想,這只是數學學習的一個方面。而把這些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會用數學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又是數學學習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我國目前的小學數學教學,在教學目標、內容、方法上仍未真正跳出應試教育原有傳統(tǒng)的框架體系,還不完全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一部分教師的教學中,仍然存在著“四重四輕”的現象,即:重知識輕能力,重結論輕過程,重書本輕實踐,重技能輕運用。研究小學“生活數學”,既可以解決上述問題,又可能完善小學“生活數學”的理論,構建小學“生活數學”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課前預習“生活化”
課前預習時,教師可以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學生感興趣、活生生的、生活中的鮮活題材,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數學課前預習中,讓學生發(fā)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看待實際問題的意識和主動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性。教師可以緊密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提出問題,并依據情節(jié)和數據編出應用題,引出讓學生去思考和實踐的生活數學問題。教師可以引出生活中的話題,巧設一個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短路”,引起認知沖突,再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討論,把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抽象到數學研究的對象上來。
二、情境導入“生活化”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數學往往給人的印象是抽象、枯燥的,隨著新課程的逐步推進,教師們已經充分認識到情境對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意義,因此,“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已經成為廣大教師首選的教學方式。許多數學課因為創(chuàng)設了引趣、生活、活動、故事、問題的導入情境,原本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了,課堂變得有吸引力了。
“生活數學”課堂教學可以創(chuàng)設以下幾種導入情境:
1.引趣情境。以學生喜聞樂見的身邊事為素材,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把想要解決或解釋某個實際問題的愿望轉移到學習新課的認知興趣上來。人與人之間只有很小的差異,但這種很小的差異卻往往造成巨大的差異。人與人之間很小的差異,是指對事物有無興趣,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與失敗。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將是其獲取知識和發(fā)展能力的最大動力。創(chuàng)設有趣的問題情境,可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本身產生興趣。
2.生活情境。數學來源于生活。在數學教學中,許多內容和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趯W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他們對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親切,容易產生研究的關注點,能夠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實踐價值。教師有責任在教學的同時將數學知識與生活進行聯系,而這首先需要教師具備這樣的意識,并注意收集相關素材進行加工,為我所用。
如,小學數學特級教師吳正憲老師教學“克與千克”時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先讓學生課前去商場或超市調查有關物品凈含量的數據,并感受輕重,同時準備好相關的包裝,查詢有關秤的資料。
課前的調查活動,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體驗。生活中他們可能沒有刻意做過這樣的事情。如今親自感受一下物品的輕重、多少,帶著這種感受回到課堂學習,有了具體情境作為載體,此時的數學是真正“活”的數學,他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教師要善于利用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情境,發(fā)掘其數學內涵,引導學生發(fā)現身邊的數學,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可以信手拈來,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3.活動情境。課堂教學是師生雙向交流的活動,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促使這種交流更加有效。為此,要讓學生以情境主人的身份參與其中,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機會,讓學生經歷整個學習數學的過程。
如,在教學“角”的時候,不少教師常常將兩根細木條的一端釘在一起制成“活動角”。小學數學特級教師賁友林老師在制作該教具時,對其進行了改進,用兩根直的可伸縮、推拉的電視機的天線替代木條。小小的改進,不僅保持了原有天線的用處,而且增強了“演示”效果。在此基礎上,我稍作變動,讓學生自己找兩根天線。有的學生買了2根可伸縮的指揮棒,有兩名學生買了帶圓珠筆的可伸縮教棒。將“活動角”的兩條邊叉開的大小一定,天線(指揮棒、教棒)拉出來,邊則長;推進去,邊則短。在學生推拉的過程中,教師問:“你發(fā)現什么?”學生觀察后發(fā)現,邊的長度在變化,角的大小始終沒有變,從而可以直觀地理解“角的大小與其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4.故事情境。一般來說,學生愛聽故事,將學生知識融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采用這種方式,學生的情感最投入,積極性也容易被調動起來。有趣的故事的導入,搭建了故事與所學知識的橋梁,縮短了學生與新知的距離,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以盎然的姿態(tài)投入到學習中去。
如,在教學“加減法的一些速算法”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讓他們認識到同一個問題用不同的計算方法,花費的時間大不一樣,從而讓他們體會到用簡便方法來計算可以大大提高計算速度。著名小學數學特級教師華應龍老師是這樣導入的:高斯是德國數學家,他從小喜歡數學。10歲的時候,老師出了一道題:1+2+3+4+5+……+99+100=?當別的學生動筆計算的時候,小高斯卻已經算出得數是5050。同學和老師都感到驚訝。你們知道高斯為什么算得又對又快嗎?原來,他采用了簡便方法進行計算。后來,高斯成了一個大數學家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加減法的一些速算法”。
這樣的導入生動有趣,搭建了故事與所學知識的橋梁,縮短了學生與新知的距離,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以盎然的姿態(tài)投入到學習中去。
5.問題情境?,F代心理學認為,一切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教學要促進學生思維,就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創(chuàng)設富有挑戰(zhàn)性和探索性的問題情境,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還能使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增強自信心,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
如,小學數學特級教師潘小明老師在教學“質數、合數”一課時,一上課便提出這樣的問題:“用若干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當小正方形的個數為多少時,只能拼成一個長方形?”問題提出后,學生們積極思考,有的借助小正方形進行拼擺;有的用筆在紙上畫;有的學生發(fā)揮空間想象,在紙上寫著長方形的長和寬;還有的不由自主地和周圍的同學交流起來……
這樣的教學設計,將質數固有的特性巧妙地隱含在學生所探索的問題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像這樣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對小學生很有吸引力,他們都愿意通過自己的探索、嘗試、合作交流,想方設法找出問題的答案。
三、新知學習“生活化”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終服務于生活。的確,學數學就是為了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就是人們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其實數學問題就產生于生活中。
課堂教學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解決生活問題,做到學以致用。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一道題目講了很久學生還弄不懂。如果老師將這道問題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學生馬上就能解決。因此作為教師應該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中去,從而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結合生活實際的學習策略,不僅能使學生理解、掌握知識,而且也提高了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在提高文化素養(yǎng)的同時,心理素質也得到了發(fā)展,做到了學以致用。
2.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應用題源于生活,每道應用題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藍本。因此,教師在應用題教學中如果把應用題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就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購買學習用品的案例中,可以使用充滿生活氣息的題材,讓學生感興趣地投入到數學學習生活的實例中,解決了二年級學生在剛接觸簡單的乘除法應用題后,只憑條件中的兩個數是否能相除來判斷到底用乘法還是用除法來計算的問題,而且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不再是唯一的資源,需要教師大膽而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教材,體現教材教的思想?!痹诮虒W中,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素材來進行教學,才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3.還原生活本質,培養(yǎng)學生思維。在注重數學生活化的同時,我們每一個教師一定要充分認識到數學教學的本質是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生活化并不意味著數學知識的簡單化,相反,還原數學比生活本質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4.實現生活需要,促進主體發(fā)展。從教育心理學來看,在生活中有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最高需要便是自我實現的需要,一種決策的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一旦把應用題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學生這種潛在的需要就更加強烈。
如,教學“兩積之和(差)”應用題的設計:出示一組學生比較喜歡的書和食品:“奇多”每包2元;方便面每包1元;足球每個15元;《十萬個為什么》每本10元(一套6本);《名偵探柯南》每本12元。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其中的一樣或兩樣物品,各買一件或幾件。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把學生的回答分類板書在黑板上。學生的回答中,有只買一種商品的(一件或幾件),也有買兩種商品的(有各買一件的;其中一種商品買一件,另一種商品買多件的;兩種商品都買多件的)。
四、鞏固練習“生活化”
鞏固練習的內容,無論是概念、計算、幾何、代數,還是統(tǒng)計、實踐活動,都力求生活化。鞏固練習的形式,可以采取游戲的方式。小學生最喜歡生活中的游戲,把游戲帶進課堂,將使課堂充滿歡聲笑語。通過游戲方式來復習鞏固所學知識,比以往那種機械的題海戰(zhàn)術有趣多了,學習效果極好,而且?guī)熒陡休p松愉快,同時又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從而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五、課堂小結“生活化”
根據“近因效應”,教師在教學中要設置好課尾,力圖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課堂小結的方法很多,學科間大同小異,比如:回顧性小結有敘述式、提綱式、表格式、圖示式、學案式等;探究性小結有討論式、釋疑式、懸念式、活動式、診斷式等;拓展性小結有詩歌式、故事式、新聞式、漫畫式、想象式等。無論是哪種形式的課堂小結,都要力求生活化,接近學生的生活。
通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五環(huán)節(jié)”“生活化”的研究,構建“小學‘生活數學課堂教學模式”。通過“生活數學”的研究,切實達到“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知識與技能形成與鞏固的過程,經歷數學思維的發(fā)展過程,經歷應用數學能力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形成積極的數學情感與態(tài)度,從而構建小學“生活數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扎扎實實地推進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