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善恩
詩詞曲是中華文化的基因。自從《中國詩詞大會》在央視開播以來,一時間全國上下掀起一陣詩詞熱。我們在重溫那些曾經(jīng)學過的古詩詞時,分享了詩詞之美,感受了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yǎng),涵養(yǎng)了我們的心靈。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詩詞曲五首》,去感受詩詞曲文化的藝術(shù)魅力。
資料助讀
作者簡介
《樂府詩集》是宋代郭茂倩所編。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shè)立的配置樂曲、訓練樂工和采集民歌的專門官署,漢樂府指由漢時樂府機關(guān)所采制的詩歌。這些詩,原本在民間流傳,經(jīng)由樂府保存下來。
岑參(約718—769年),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作品善于描寫塞上風光和戰(zhàn)爭景象,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與高適并稱“高岑”,有《岑嘉州詩集》。
辛棄疾(1140—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南宋偉大的豪放派詞人,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F(xiàn)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zhàn)斗精神是他詞的基本思想內(nèi)容,有詞集《稼軒長短句》。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吉州廬陵(今屬江西)人,宋末抗元名臣。他的作品大都洋溢著愛國激情和忠貞氣節(jié),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等。
張養(yǎng)浩(1270—1329年),字希孟,號云莊,山東濟南人,元代散曲作家。文宗天歷二年(1329年),關(guān)中大旱,復起任陜西行臺御史中丞,賑濟災(zāi)民,夜以繼日,憂勞而死。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等。
背景鏈接
《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大致寫于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到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春夏之交,當時岑參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節(jié)度使的僚屬),而武判官即將赴任,詩人在輪臺送他歸京(唐代都城長安)而寫下了此詩。
《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辛棄疾在宋寧宗嘉泰三載(1203年)舊歷六月被起用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陽春三月,改派到鎮(zhèn)江去做知府。這首詞就寫于開禧元年(1205年)作者鎮(zhèn)江知府任上。鎮(zhèn)江,又名京口,在歷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業(yè)之地,此時成了南宋朝廷抵御金兵南下的江防前線。作為守令,他登臨京口北固亭,觸景生情,不勝感慨,于是創(chuàng)作了這首懷古述志的著名詞章。
《過零丁洋》作于1279年正月。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抗擊元軍,兵敗被俘。1279年正月囚禁文天祥的船隊經(jīng)過零丁洋時,元軍一再逼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堅持抵抗的張世杰,他出示此詩以明志節(jié)。
《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本曲寫于元文宗天歷二年(1329年),關(guān)中大旱,張養(yǎng)浩被召命為陜西行臺御史中丞,前往救災(zāi),在經(jīng)過潼關(guān)的路上,他寫了九首“山坡羊”懷古曲,這篇小令即是其中之一。
詩
詩是中國古代文藝文字的總稱。漢代以后《詩》則專指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并由此而專指與散文相對的韻文形式。詩的創(chuàng)作一般要求押韻,對仗和符合起、承、轉(zhuǎn)、合的基本要求。
詞
詞是宋代的文學主流。唐及五代時,已出現(xiàn)詞這一形式,但詞的成熟與發(fā)展在宋代。詞的最初特點是以詩文配上曲調(diào),可以演唱。每首詞都有一個調(diào)名,稱“詞牌”。宋詞還有曲、雜曲、曲子詞、樂府、琴趣、樂章、長短句等稱謂。因曲調(diào)節(jié)拍的不同,可分為令、引、近、慢等。令又稱小令。慢詞也作長調(diào)。詞一般都分兩部分(叫作上下片或上下闋),極少有不分段或分兩闋(片)以上的。
曲
曲盛行于元代。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雜劇,一種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和說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
美點賞讀
本課五篇選文,五種體裁,分別是樂府詩、敘事詩、律詩、詞和曲。閱讀這五首詩詞,要注意以下幾點:
1.了解詩詞曲的不同體例
本課是初中階段的最后一課,所選五首作品類型多樣,閱讀這五首作品,首先要明確各種體例的特征以及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如《十五從軍征》這是古樂府詩,屬于古體詩的一種,標題選取的是第一句話;《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和《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兩文的標題類似,但“南鄉(xiāng)子”為詞牌名,“山坡羊”為曲牌名。前者是詞,后者是曲。同樣為詩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古體詩,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過零丁洋》是律詩,有嚴格的格律要求。明確了這些內(nèi)容,再誦讀課文,就能做到高屋建瓴。
2.把握詩詞曲的寫作意圖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遍喿x古詩詞作品,也要明確作者寫作的意圖,把握作者融聚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如《十五從軍征》,通過一個老兵所見所聞所感來控訴兵役制度和戰(zhàn)爭的罪惡,我們閱讀就應(yīng)讀出凄涼哀傷的語調(diào);《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抒發(fā)奮發(fā)圖強,收復失地的偉大理想,沉郁中有豪情;《過零丁洋》則要讀出為國捐軀的慷慨激昂之情。把握了這些,我們無論閱讀和理解,都能切中要害,從而更好地把握詩意,理解詩情。
3.學會鑒賞不同體裁的古詩詞
作為初中階段的壓軸之作,編寫者安排了古詩詞中的五種類型,其目的很明顯就是要讓我們了解各種體裁的古詩詞,并能做到鑒賞和審美能力有質(zhì)的提升。這就需要我們掌握不同詩體的特點以及不同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學會從意象、意境、典故、表現(xiàn)手法等角度對詩歌進行鑒賞。如《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生子當如孫仲謀”一句的理解,只有明確這是運用了典故,期望統(tǒng)治者像孫權(quán)一樣發(fā)憤圖強,隱含著的是對當朝統(tǒng)治者不抵抗政策的憤慨;再如“千樹萬樹梨花開”“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峰巒如聚,波濤如怒”,這些句子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作者運用這種技法的意圖是什么?有什么不同?有這樣的深入探究,通過比較和探究,才會真正理解詩意。
類文閱讀
在詩意里追尋“文化原鄉(xiāng)”
李 斌
“腹有詩書氣自華”,用來形容《中國詩詞大會》的參賽選手再合適不過。觀眾為武亦姝、陳更、彭敏等選手的才華所折服,也為白茹云等普通參賽者的勵志故事所感動。古詩詞雖然“曲高”,但“和者眾”,從50后、60后到00后,都有著咿呀學詩的共同經(jīng)歷和共同記憶。正是這共同的文化記憶,構(gòu)成了文化傳承的大眾基礎(chǔ),所以《中國詩詞大會》能夠靠著“熟悉的陌生題”,大面積地喚起觀眾的參與感。
很少有哪個民族,能像我們這樣,擁有燦若星漢的經(jīng)典詩篇;也很少有哪個國度,能像我們這樣,無論童叟都能念誦幾句古典詩詞。從“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的詩歌緣起,到“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盛唐氣象,再到“雄關(guān)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革命情懷,《中國詩詞大會》以其縱橫捭闔的集納,讓觀眾不禁發(fā)出對傳統(tǒng)文化的由衷欽佩?!般~雀臺”是誰修的?“謝公屐”的“謝公”是誰?“草色遙看近卻無”的“看”怎么讀?類似“日用而不知”的知識,在豐富觀眾眼界學識的同時,也激發(fā)起不少人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既有豐富多彩的內(nèi)涵,也注重切身感、共同性,正是《中國詩詞大會》觸發(fā)“傳統(tǒng)文化熱”帶給我們的啟示。
讀后一思
“詩詞是小眾的,但在某些家庭、某個人的心靈島嶼里,詩詞卻是千山萬水,是他們的‘主旋律。”一位觀眾的感觸,引來許多人同聲感慨。65歲農(nóng)民王海軍,一邊擺著修車攤,一邊和眾人“推敲”詩詞語句,如果有人幫他改一個字,他就請對方喝一瓶啤酒。生活的平凡,擋不住內(nèi)心里對詩意遠方的向往。而古典詩詞的力量,正在于穿越千年而與普通個體的人生和命運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并在個體面對生活的驚濤駭浪時給予他們平靜的力量。
(摘自《人民日報》)
詩心是個人的,而詩意是共同的,詩歌里有的是古今一脈的文化印記,有的是慰藉人生的精神給養(yǎng)。如今,我們?nèi)匀怀珜дb讀古詩詞,就是要激發(fā)返本開新、別開生面的時代創(chuàng)新力,讓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讓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們才能懷著自信從容前行。想一想,請寫出詩詞的大致分類。
考題鏈接
1.下列對辛棄疾《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019年福建卷)
A.詞人登樓望遠,所見之景引發(fā)了詞人對歷史興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詞指時間漫長久遠,同時暗含詞人的思緒無窮無盡。
C.“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寫出硝煙彌漫的戰(zhàn)斗場景。
D.詞的構(gòu)思巧妙,以設(shè)問的方式層層推進,感情深沉,意境高遠。
2.“生子當如孫仲謀”一句運用典故,表達了詞人什么情感?
參考答案
讀后一思
示例:詩歌分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又分為律詩和絕句等。
考題鏈接
1.C【解析】稼軒熱情歌頌孫權(quán)的不畏強敵,堅決抵抗,并戰(zhàn)而勝之,目的是反襯當朝文武之輩的庸碌無能、懦怯茍安。而非用象征手法寫出硝煙彌漫的戰(zhàn)斗場景。
2.①對英雄的仰慕之情;②對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憤慨之情;③渴望收復失地的愛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