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前輝
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人愛好詩歌,但大部分人讀不懂詩歌,這大概是不爭的事實。
詩歌作為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詩歌閱讀考查自然也被納入到了中、高考考查內容的范疇,而且是必考內容,它更是作為母語教學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F行的中小學語文教材要求學生讀背的詩歌多達208首,新一輪課程改革更是加重大了古典詩詞的教學與考查的權重。
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果真如此嗎?我看未必。很多老師為了幫助學生讀懂詩詞,費盡苦心,提出了讀懂詩歌的要訣:讀作者、讀注解、讀標題、讀意象、讀意境、讀手法、讀情感,這就是所謂的“七讀法”??赡魏温犝呗犕曛?,還是無動于衷,學生毫無感觸,只能望詩興嘆。
其實,如果從本質上來認識詩歌,進而讀懂詩歌應該不是一件難事。
錢鐘書先生說,中國詩歌是一種早熟的詩歌。從詩歌誕生開始,中國詩就把抒情作為第一要義。因此,我們讀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要讀懂詩歌中的情感。
但是情感這東西是虛的,不好把握,再加上中國詩歌有自己獨特的審美要求,絕大部分詩歌用含有特定民族文化意蘊的意象來表達對自然、生命、人生的思考,詩歌語言具有跳躍性,表意模糊朦朧,富有暗示性,詩歌整體情感表達顯得含蓄而不直接。
因此讀詩就如同霧里看花,水中觀月。要捋清詩歌的情感更是難上加難。
但是最本質的問題被忽略了:情感是怎么觸發(fā)的?詩歌是因何產生的?
緣事而發(fā)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本質?!皠谡吒杵涫?,饑者歌其食?!眲谧鞯目喑驓g欣,饑餓的人得不到食物的煎熬或得到食物的欣喜,文人墨客被貶的失意,升遷的愉悅,游子羈旅異地的惆悵,思婦獨守空閨的孤獨,送別友人的感傷,久別重逢的驚愕,等等,都是作者經歷了某件具體事件之后情感的感性表達,把這些具體的事件按照一定的方式表達出來,用來傳遞自己的情感,用文字記錄下來就成了詩。
基于詩歌特定的審美要求,要讀懂詩,就要人對詩歌中記錄的信息進行重組,還原詩人創(chuàng)作時的情景,讀出詩人創(chuàng)作前經歷的事件來。
如《詩經》中的《桃夭》中寫到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家室。”講述了一個春天的故事:桃花盛開,漂亮的姑娘要出嫁。
孟浩然的《春曉》也講了一個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早晨,深睡一夜的詩人被屋外的鳥兒叫醒,想起昨晚的風雨,引發(fā)了詩人對自然、生命的思考。
崔顥的《長干行》:“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xiāng)?!睂懙氖窍奶鞚q水季節(jié),水邊碼頭的兩條船上,年青女子主動搭訕書生的故事。
皇甫松的《采蓮子》:“船動湖光滟滟秋,貪看年少信船流。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寫的是秋高氣爽的日子里,年青的采蓮女主動撩拔少年,傳遞心跡的故事。
像這樣的實例在詩詞的殿堂里俯拾即是。我們從詩詞零散的信息里可以看見,詩人在用詩歌的方式講述詩歌背后的故事。信息重組也就是要從詩人提供的信息里,整合出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故事的經過來。
讀詩,如果把詩歌中的信息進行重組,還原情景,再來理清情感,是不是就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呢?
[作者通聯(lián):湖北鄂州市秋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