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仁偉,鄧春濤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yī)院放射治療和微創(chuàng)手術(shù)區(qū) (廣東珠海 519000)
現(xiàn)階段,我國胸腹部腫瘤患者數(shù)量明顯增多,對患者生命安全構(gòu)成了嚴重威脅[1]。隨著放療設備、影像學技術(shù)及計算機技術(shù)水平的不斷提高,腫瘤放療已經(jīng)進入精準定位、計劃及放療時代[2-3]。胸腹部腫瘤患者在放療過程中,極易受皮下脂肪厚度、體重、皮膚牽拉、心臟跳動及腹式呼吸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放療時的體位固定技術(shù)難度較大[4]。為了提高擺位的準確性,選擇一種科學、合理的體位固定技術(shù)十分重要?,F(xiàn)階段,臨床常用的體位固定技術(shù)包括熱塑體膜、真空墊,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本研究主要探討不同體位固定技術(shù)在胸腹部腫瘤放射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180例胸腹部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甲、乙、丙3組,每組60例。甲組男39例,女21例;年齡26~80歲,平均(48.96±3.28)歲。乙組男42例,女18例;年齡25~79歲,平均(48.53±3.25)歲。丙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27~80歲,平均(49.06±3.19)歲。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模具制作
甲組直接采用真空墊給患者塑形,在側(cè)面注明姓名、標線及時間等。
乙組在未改進的底板上平臥,促使體膜軟化、塑形,注明姓名、標線及時間等。
丙組將固定體膜底板進行改良,去掉底板縱向原有襠部卡銷,黏上2條有機玻璃條,其主要目的在于促使體膜底板與真空墊充分接觸,避免上下、左右晃動;在真空墊內(nèi)放入空氣,變軟后將其在改良后的體膜底板架上平鋪,采用小木塊填滿變軟真空墊向體膜底板的凹陷處,患者在變軟的真空墊上俯臥或平躺,抽少許真空,使其為半軟狀態(tài),將氣嘴蓋上,以放療體位要求為依據(jù)進行塑形;在70℃的恒溫水箱中將體膜放入,使其軟化,將處于變軟狀態(tài)的體膜蓋上塑形,腹部腫瘤患者體膜正放,胸部腫瘤患者將醫(yī)用膠布貼在真空墊和體膜接觸的上下端,并劃線標記,在真空墊側(cè)面注明姓名、體膜、真空墊方向及時間,同時在對應的上下部劃線進行標記。
1.2.2定位與擺位
丙組模具制作完成后,患者在真空墊上俯臥或仰臥,將體膜蓋上固定后,行普通模擬定位操作,采用記號筆在體膜上進行標記,同時將膠布貼在相應真空墊兩側(cè),劃線標記照射野序號,將上下方向注明。甲、乙兩組定位方法類似于丙組。
1.2.3射野驗證
即將進行首次放療前收集患者定位時保存下來的模擬數(shù)字X線攝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圖、數(shù)字影像重建(digitally reconstructed radiography,DRR)圖或模擬定位片,同時對比首次放療擺位驗證片。
比較不同固定方式擺位治療驗證過程中的移動情況與移動誤差;測量不同固定方式左右、前后、上下擺位偏差。
丙組移動發(fā)生率明顯小于甲、乙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丙組移動誤差為(1.22±0.25)mm,甲組為(3.76±0.58)mm,乙組為(4.56±0.89)m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移動情況與移動誤差比較
丙組擺位測量偏差明顯小于甲、乙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擺位測量偏差比較
腫瘤放射治療過程較長,需對患者進行多次重復性擺位治療,而確保放療精確度的關鍵為合適的體位固定技術(shù)。對于胸腹部腫瘤患者而言,因其體位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合理選擇體位固定技術(shù)十分重要。研究顯示,真空墊固定技術(shù)與熱塑體膜固定技術(shù)能提高腹部腫瘤與盆腔部腫瘤患者在放療過程中的擺位精準度[5]。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丙組患者移動發(fā)生率明顯低于甲、乙組(P<0.05);丙組移動誤差小于甲、乙組(P<0.05),提示與單獨真空墊、體膜固定體位相比,采用真空墊+體膜固定體位利于減少放射治療過程中的移動情況與移動誤差。另外,丙組擺位測量偏差明顯小于甲、乙組(P<0.05),這進一步證明了真空墊+體膜固定體位的有效性,利于減少擺位測量偏差,提高放射治療的精準度。
單獨采用真空墊固定體位時,因受皮膚牽拉、患者進食情況、心臟跳動及腹式呼吸等因素影響,會導致擺位具有較大上下誤差,再加上受出汗的影響,患者體表標記點模糊,通常需補線,極易造成擺位誤差。采用單獨體膜固定體位,因患者背部皮膚不能和固定膜的底板充分接觸,將體膜扣上時,會導致患者身體發(fā)生旋轉(zhuǎn),進而出現(xiàn)左右方向的擺位誤差。而采用真空墊+體膜固定體位,因患者身體兩側(cè)軟組織及背部均能充分接觸真空墊,能夠有效避免移動,且下肢、頭部及上肢均能夠獲得合適的支撐固定,所以在照射治療過程中,體位可保持不變,不僅能促使周圍正常器官與組織得到有效保護,同時還能進一步提高靶區(qū)劑量,最終獲得理想的放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胸腹部腫瘤放射治療中真空墊+體膜固定體位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獨真空墊、體膜固定體位,有利于減少移動誤差與擺位測量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