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留玉
摘 要:在全面育人的要求下,高校加強了思政工作的開展力度,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標準。社會全面步入網絡時代對高校思政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但是也令我們看到了新的希望。本文分析了網絡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和機遇,提出了幾點利用網絡提升思政工作實效性的建議。
關鍵詞:網絡背景;高校;思政工作;實效性提升
搞好思政工作是培育高素質職業(yè)型人才強有力的保障,也是促進學生成才的關鍵。網絡的出現(xiàn)和普及漸漸改變了社會運轉的模式,對每個人都產生了深重的影響。網絡時代下,思政工作應該認清嚴峻的形勢,抓住機遇,提升實效。
1 網絡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和機遇
1)挑戰(zhàn)。大學生如今已經對網絡產生了深深的依賴,無論是生活、學習還是娛樂活動,都離不開網絡。這當然帶來了許多便捷,但同時,也對學生的思想、人生態(tài)度、價值觀產生了很大影響。網絡中盛行的不良風氣,網絡娛樂資源中低俗的內容不利于他們的思想健康,導致很多學生都產生了拜金主義,樂活主義思想,改變了對人生的規(guī)劃,不思進取,新一輩人才的思想正在被網絡信息所荼毒。從這一點來看,高校思政工作迎來了更大的難題,肩負著艱巨的任務。
另外在思政教育課堂上,學生玩手機,上網的現(xiàn)象嚴重,對思政教育不重視,隨處可見“低頭族”,甚至有學生上課不帶手機就會產生焦慮感,這樣的問題正越來越多的出現(xiàn)在大學生群體中,在這種情況下,思政教育的實施也舉步維艱[1]。如今,學生在學習時免不了要上網搜集材料,而在搜索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帶有干擾性的不良信息,大學生的自控能力不足,思想和行為都很容易被牽動。
2)機遇。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價值,就網絡而言,它的優(yōu)勢明顯是大于劣勢的。網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加速了社會的發(fā)展,就連教育工作也有了新的途徑。電腦、手機等移動設備已經普及,利用網絡可以打造出多個學習平臺,延展學習空間,延伸思政教育的觸手,實現(xiàn)隨時隨地的教育。還能夠利用網絡中海量的信息資料,整合及制作出更加優(yōu)質的思政教育材料,從這一角度來看,網絡對思政教育的影響是利大于弊的。只要教師合理利用這個工具,就一定能夠飛躍式的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另外,學生從網絡上查閱學習資料方便、快捷,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阻礙,與教師隨時隨地溝通。網絡上的信息是優(yōu)劣并存的,學生也可以從一些社會“正能量”中得到積極的收獲,這取決于學生如何利用網絡。
2 網絡背景下提升高校學生思政工作實效性的建議
1)樹立思政教育的新理念。新時期的高校思政教育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導為方向,樹立新的理念,建立新思維,開拓創(chuàng)新“圍繞學生,服務學生”,并“因時而變”[2]。教師首先要改變自己陳舊的思想觀念,跟隨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腳步,對思政教育的內容、方法和途徑進行全面、深度的整改。
2)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盡管網絡是一個虛擬的平臺,但是在這個世界中的行為、言論以及傳播的信息都應該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約束。我國的網絡安全法正在不斷完善,《刑法》和《民法通則》中也在不斷加入有關網絡管理,信息傳播和使用的規(guī)定,用于凈化網絡環(huán)境?;诖?,高校也應該加大對學生網絡規(guī)范的教育,起到警醒作用,使他們不在網絡上傳播和瀏覽不良信息,不參與網絡暴力,抵制低俗內容,合理利用網絡。可以在課程教育中加入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包括《網絡安全法》的條例等,也可以召開宣傳講座,對學生進行集中教育,使他們明確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自己在用網的過程中是需要遵守法律法規(guī)的[3]。
3)搜集多樣化的教育素材。課本中有關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內容已經成為老生常談的課題,大學生對這些理論嚴重缺少興趣,并且也很難通過教師的講解去準確理解,這是現(xiàn)如今思政教育停滯不前,難以取得良好實效的主要原因。為此,教師必須要善于利用新的資源,新的方法,以學生們更愿意接受的方式去施教,增強思政教育的活力,也使學生擺脫枯燥的理論。我們可以從網絡上搜集一些動態(tài)的視頻資源,以直觀的內容去詮釋理論知識點,讓學生能夠聽得懂。比如在講解我國民主發(fā)展道路特點時,可以為學生播放《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動畫,視頻資源新穎,能夠抓住學生們的注意力,也能夠讓他們更加直觀的理解原本難懂的理論[4]。
如今學生們都對社會中的熱門時事很感興趣,每一天都會關注網絡“熱搜”榜,教師完全可以利用這些真實、新鮮的實事案例去滲透思政教育,使學生能夠自覺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提升個人的思想意識和品質。比如如今網絡上十分流行“飯圈文化”一詞,前不久也發(fā)生了明星粉絲集體為保護“偶像”對某一網絡平臺進行惡意評價,導致平臺被禁封的事件,各界人士紛紛就此發(fā)表看法,人們對“飯圈文化”的討論也開始增多。大學生都有自己喜歡的明星偶像,他們中的一些也不乏存在類似的瘋狂行為,師生可以搜集相關事件的資料,與學生一同圍繞“追星”的話題展開討論,使學生認識到理智追星的重要性[5]。我相信與教材中枯燥的內容對比,學生更喜歡以這樣的材料和形式來學習,這說明網絡在提供有價值的教育材料方面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教師與時俱進,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利用網絡中有價值的資源,才能夠打造出被他們所接受的思政課程,從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
4)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思政教育要從思想,行為,意識等各方面教育學生,最終達到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目的。但是,僅憑每周有限的幾堂課顯然是很難達到這一目標的,未來的思政教育應該趨于常規(guī)化,滲透到學生的課下生活當中,而網絡是幫助教師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主要工具。
對于課堂上講授的內容,教師可以制作成PPT課件、微課視頻,發(fā)送到學生的郵箱或者社交賬號上,供他們課下學習。每開新課之前,都可以將精簡的知識內容以文字、圖片和視頻相結合的形式發(fā)送給他們,供他們課前溫習,課后預習。另外,面對很多大學生在外實習,或者經常缺課的情況,教師還可以以視頻的形式展開集體討論會,錄制網課,打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為學生提供便利的學習條件。另外上文所說的就某一話題討論的形式也是一種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傊?,教師要利用網絡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固有教育模式,追求更高的思政教育實效。
5)打造全新的教育陣地。網絡背景下,不僅思政教育的內容要改革,還要轉移教育的陣地,打造出更加廣闊的教育平臺,以實現(xiàn)全方位教育。利用學生接觸網絡的便捷性,教師可以打造多個思政教育的新平臺。建立微信公眾號,與學生建立微信群,設立論壇、網站,這些都是可供利用的教育平臺。在平臺上,教師負責上傳有關思政教育的內容,國家新出臺的政策,最近發(fā)生的熱門實時以及一些社會正能量的信息,使學生隨時隨實地瀏覽信息就能受到教育,也能夠通過評論給出自己的觀點,在線與同學、老師共同探討。如此便能發(fā)揮出網絡信息對學生思想意識的積極影響。
3 結語
總之,高校思政工作的開展受到了網絡的極大影響,但是教師不要一味用批判的眼光來審視網絡,而是要認清網絡時代發(fā)展下教育工作的新形勢,運用“為我所用”的思想,將網絡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開辟思政教育的新天地。未來,教師要通過豐富資料,改變方法,拓展平臺等渠道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也要在實踐工作中就如何做好這幾項工作展開長期的摸索。
參考文獻
[1]李飛,李丹丹.網絡視閾下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的策略分析與思考[J].人文之友,2019,3(005):111.
[2]張慧芳.網絡視閾下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7,8(003):28.
[3]劉萬軍.網絡視域下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思考[J].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10(02):28-30+49.
[4]舒衛(wèi)征.網絡視閾下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性的策略分析與思考[J].普洱學院學報,2018,34(006):P.102-103.
[5]張潔.問題式專題教學與思政教學的有效性提升——高校校園網絡輿情背景下優(yōu)化思政教學的思考[J].老區(qū)建設,2017,3(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