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魏晉南北朝的南朝,宋齊梁陳四家在很長的時間里,走馬燈似的交換著政權(quán)。交換到第三家的時候,也就是“蕭梁”時期,出了一位著實讓人不可思議的清官,名叫顧協(xié),其清廉最大的特色就是棒打?qū)m里人。那時候的顧協(xié)正擔任中書通舍人,需要時常在皇帝左右,能夠直接代皇帝發(fā)布詔令,有時候甚至會分管有關(guān)部門的政務(wù),可謂是權(quán)傾朝野。由于顧協(xié)文字功夫極其高深,所以他在任期間做得非常出色。朝廷每一次頒布詔令,都必須要經(jīng)他審核把關(guān),有很多都是他自己直接負責起草或主持撰擬,因此深受皇帝的器重和賞識。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很多人就動了巴結(jié)的念頭。當時送禮的人很多,但沒有一人能夠送禮成功。最悲摧的那位,就是被打的那位,是他的門生。據(jù)史書記載,當時他的一個門生想通過他來謀得一份差事。門生很清楚顧協(xié)素來廉潔清嚴,因此送禮非常地小心。厚禮不敢備,只是試探性地送去了兩千錢。萬萬沒有想到兩千錢便把顧協(xié)給激怒了,剩下的就是“悲劇”了。顧協(xié)當即令家人動手,把這位門生重重打了二十大板。這事迅速傳開以后,眾人個個不得不顧及自己的屁股,因此再也沒有人敢向他送禮行賄了。
據(jù)《資治通鑒》載:當年唐太宗東征回師途經(jīng)易州時,該州司馬陳元璹只因給唐太宗呈獻一批新鮮蔬菜,就被免了官職。別以為這批蔬菜不貴重——其時正值冬月,北方新鮮蔬菜極為罕見。而陳元璹所送的蔬菜則是差人命百姓利用地窖、點著溫火栽種出來的。唐太宗心想:你身為地方官員,如此勞民傷財,還能是個好官?當即免了陳元璹的官職。
《資治通鑒》中還有一個例子。宋武帝劉裕清心寡欲、生活簡樸,他的財產(chǎn)全放在國庫里,宮內(nèi)沒有私藏。有一次,嶺南呈送給劉裕一種簡裝細布,一筒竟能容納八丈之多。劉裕嫌這種細布過于精美華麗,織起來耗費人力,便下令有關(guān)部門彈劾嶺南太守,并將嶺南送的細布退了回去。劉裕還下令,禁止嶺南織這種細布。嶺南太守因進貢而被彈劾,也是一種重打。
明嘉靖時鄭曉負責選拔文官,有人想走他的后門,就提上一小篚茶葉前去送禮。鄭曉見來人再三懇求賞臉,便給了面子,勉強收下來??墒撬蛉税l(fā)現(xiàn)茶葉里藏有黃金,趕緊把鄭曉喚到后屋,戳穿了真相,鄭曉氣得臉都變了色,當即拎出小篚對來人說:? “剛才我以為家里缺茶葉,才收下了,夫人說家里不缺茶葉,我只好‘原物奉還了。”鄭曉的嚴肅態(tài)度不容送禮人再來糾纏。
實踐證明,對送禮人采取何種態(tài)度,結(jié)果大不一樣。你若抹不開情面,他總感到有機可乘,你不收下,他不罷休;你一旦收下,有了第一次,便難免接受第二次,于是,受賄的口子便逐漸擴大開來。以后人家開口請托,你吃了人家的自然“口軟”,拿了人家的自然“手短”,違法之事便容易做出。接下來,“東窗事發(fā)”“身陷囹圄”,便是事物的自然發(fā)展結(jié)局。看來,為官者若想清廉自守,不妨學學這些“打”送禮者之官,你若不“打”,就可能落入防不勝防的陷阱。為官者不能有貪婪之心,貪婪了往往對誘餌就失去警惕。見錢眼開的人,十個有十個終將跌入泥潭。對送禮者“嚴防死守”,決不越雷池半步。
(摘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