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峰
《送東陽馬生序》誕生于1378年,作者為明朝“開國文臣之首”、被同時代劉基稱贊為“當今文章第一”的宋濂,該文是宋濂告老還鄉(xiāng)后第二年所寫的一篇贈序。作為一個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給一個小青年馬君則寫文章,既是一代文豪在68歲時給同鄉(xiāng)晚輩的諄諄教導,更是自身回首往昔時的心跡坦陳。
宋濂是底層寒門學子的典型代表,他成功逆襲的故事彰顯著明初文人代表的內(nèi)力覺醒和精神涅槃,學者陳雄認為“宋濂的一生閃耀著三種精神:鍥而不舍的求知精神、經(jīng)世實用的現(xiàn)身精神和通達融合的創(chuàng)新精神”。我們不妨循著這樣的三重精神境界的軌跡再讀《送東陽馬生序》。
一、求學勤且艱:鍥而不舍的求知精神
文中高度概括宋濂學習經(jīng)歷的一句話:“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勤”的具體表現(xiàn)為:“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是“勤借書”;“手自筆錄”是“勤抄書”;“余因得遍觀群書”是“勤讀書”;“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是“勤尋師”;“援疑質(zhì)理……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是“勤問師”;“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是“勤求師”。
“艱”的現(xiàn)實觀照為:“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是“家境艱”;“未嘗稍降辭色……或遇其叱咄”是“求學艱”;“足膚皸裂而不知……四肢僵勁不能動”是“住行艱”;“無鮮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處其間”是“衣食艱”。
而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官二代”“富二代”的模樣:“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p>
但是,宋濂說:“略無慕艷意?!币驗樗五サ摹扒谇移D”的求知精神來源于他的內(nèi)力覺醒,是他發(fā)自內(nèi)心的渴望,是自我的選擇,與物質(zhì)條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如果一個人靈魂跟不上腳步的速度,即使物質(zhì)富裕,也不會從靈魂深處感受到富足。宋濂的精神世界里無疑有一條鍥而不舍的赤焰燃燒在大明王朝的文人星空。
二、為學用心專:經(jīng)世實用的現(xiàn)身精神
學有所成不僅要“勤且艱”,還要“用心專一”。
后文“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就充分闡釋了“業(yè)精于勤,學成于專”的道理,也是對后生學者馬君則珍惜當下、專心致學的振聾發(fā)聵的勸勉。68歲的宋濂,以自己經(jīng)世實用的求學經(jīng)歷,現(xiàn)身說法,娓娓道來,語重心長。
細讀文章,宋濂講述了自己三個階段的求學經(jīng)歷:幼時、加冠、從師。與此相對應(yīng)的恰好是宋濂斟酌為之的三個動詞:走、趨、行。于是,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三個立體飽滿的、耐人品味的、值得咀嚼的畫面:幼時“走讀”、加冠“趨問”、從師“行修”。畫面中踽踽獨行的學者用“專一”的形象行走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也指引著后來人前進的方向。
宋濂正是因為“用心于學”而不摻雜政務(wù),精修文墨而“溫樹”為人,最終得到朱元璋的當面表揚:“景濂(宋濂號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嘗有一言之偽,誚一人之短,寵辱不驚,始終無異?!比舴鞘堋昂h案”中被誣陷的孫子宋慎的牽連,一生謹言慎行,俯仰無愧,被人們尊稱為“太史公”的宋濂,怕是真的可以悠游林下,消受御賜的“百歲衣”的。
三、勸學苦亦樂:通達融合的創(chuàng)新精神
讀出了“勤”“艱”“專”,似乎還未觸及宋濂寫作此文的本意。
學者王月指出:“從開頭到結(jié)尾,無處不在突出一個宗旨——勸學,字里行間充滿著一個長輩對青年人的殷切教誨與期望?!比欢?,宋濂并非勸馬君則“苦學”,而是勸其“樂學”,文中不著一“苦”,只言其“艱”,因為說“苦”,只是觸及表面,言“樂”才是達其內(nèi)心。
文中有三句話傳達出宋濂的治學態(tài)度:其一,“余幼時即嗜學”,所謂“嗜學”,就是“特別愛好學習”的意思,用“嗜”不用“好”,可見,對于讀書學習,宋濂是愛之深切難舍難分,前面再加上“幼時”,更是表明好學之早,一個“即”字,則似乎詮釋了“宋濂是一個天生的學習者”,因為愛,所以樂;其二,“故余雖愚,卒或有所聞”,成為帝王師、太子太傅,與劉基、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因為“有所聞”,所以樂;其三,“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相對于“口體之奉”,宋濂可以從讀書治學中尋找到屬于自己的滿足感、愉悅感。從“六歲能為詩歌”的申通,到游學于吳萊、柳貫、黃溍,文名滿海內(nèi)的大儒;從元末當局延聘他為翰林學士、國史館編修,被他婉言謝絕,到成為明太祖高皇帝的侍從學士……有沒有“廩稍之供”,有沒有“裘葛之遺”,有沒有“凍餒之患”,有沒有“大廈廣屋”,有沒有“奔走之勞”,有沒有“問而不告”……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突破一切艱難險阻直達學問殿堂的本身就是“足以樂”的,因為熱衷于學,所以樂。
現(xiàn)在看來,一位68歲的巨儒,是在用怎樣的心態(tài)來敘述自己的過往,又是在用怎樣的心境來向后生傳達“學問之道”呢?應(yīng)該沒有痛心悲苦,沒有愁絲牽惹,沒有不堪回首吧。
“寒門可以出貴子”,宋濂的故事對于今天的我們依然有著積極的意義和廣遠的價值;宋濂的精神鏡像為今天的我們鋪上一條“勤學樂學”的學問之道。
“臣身愿作衡陽雁,一度秋風一度歸?!逼胶?、淡泊、樸素、從容的宋濂會以自己忠實的承諾,召喚著一代代矢志于學的讀書人……
(作者單位:南通市啟秀市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