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思敏 劉石成
摘? ? 要?抗“疫”生活為立德樹人提供了有效的教育素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應立足教材文本載體,用活抗“疫”素材,做好社會法治教育、網絡道德教育、社會規(guī)則教育、社會責任教育和生命家園教育,向學生傳遞有價值的觀念認知,提升學生的品格和素養(yǎng)。
關 鍵 詞 道德與法治;抗“疫”教育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20)08-00-04
反思疫情,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應怎樣承擔立德樹人的使命?從哪些方向、如何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導?我們認為,應基于教材文本載體,充分挖掘戰(zhàn)“疫”教育元素,將學生親歷的、復雜的、有感染力的疫情防控實踐轉化為教學資源,在課堂上開展社會法治教育、網絡道德教育、社會規(guī)則教育、社會責任教育和生命家園教育。
一、社會法治教育
社會法治教育是規(guī)范法律認知、培育法治思維、提升法治素養(yǎng)的教育。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既是法治中國建設的參與者,也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推動者。[1]而他們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生活在各種觀念碰撞的時代,我們必須通過有效教學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法治價值觀。
此次疫情中出現的知法犯法、法治意識淡薄的現象,不僅提醒我們法治教育的緊迫性,更能讓學生深刻認識道德與法治的關系。黨和政府堅持依法防“疫”、依法抗“疫”,在法治軌道上統籌推進防控工作,有效遏制疫情,為法治教育提供了鮮活的素材?!兜赖屡c法治》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八年級上冊第五課和下冊教材都是法治教育的內容載體。作為培養(yǎng)法治素養(yǎng)的主陣地,教學要規(guī)范學生的法律認知、培養(yǎng)法治思維,通過學法、知法、守法、用法,感受法治生活的美好,堅定法治信仰。
首先要規(guī)范法律認知,引導學生理解法律的本質和意義。面對疫情,政府依法防控,嚴懲破壞野生動物資源、擅自復工、拒絕接受隔離、妨害疫情防控等行為,為保障生命安全筑牢法治防護墻……教學可借此解讀與疫情防控密切相關的法律,幫助學生建構對法律的清晰認識。例如,在學習“法律在我們身邊”時,教師可通過“疫”案釋法,解讀疫情防控的法律依據,引發(fā)學生思考法律從何而來,進而延伸思考國家法律內容體系是怎樣的;通過展示疫情期間政府堅持依法防控,集中社會力量抗擊疫情,重塑秩序的系列措施,讓學生探究法律所發(fā)揮的作用,思考如果沒有這些法律,人們的生活會怎樣等問題。借此,讓學生以“主角”的身份思考問題,規(guī)范法律體系認識,理解法律保障生活,明白公民權利與義務的統一,幫助學生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認同和信仰,從而發(fā)自內心地尊崇和捍衛(wèi)法律。
其次要培養(yǎng)法治思維,準確把握著力點,引導學生從法治角度觀察、辨析和探究疫情防控案件中的法律關系和法律問題。例如,在教學“法不可違”時,可選取制假售假、造謠發(fā)布虛假信息、故意隱瞞疫情及其帶來的法律懲罰后果等真實法律案例,讓學生在情境中依據法律分析案例中不同主體的法律責任,討論案例的性質和處罰措施,更好地認識法律規(guī)范是國家意志的體現、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可以體驗法律的權威,樹立法律底線意識,并在分析中提高利用法律來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可以選取疫情中的經典案例開展模擬法庭活動等法律實踐活動,促進法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網絡道德教育
網絡道德教育是提升網絡道德意識、激發(fā)網絡道德自覺、培養(yǎng)健康網絡行為和促進網絡道德實踐的過程。人們通過網絡相互聯結,需要網絡道德來調節(jié)網絡主體之間的道德關系。這是網絡社會生存與發(fā)展的保證,使得網絡道德教育成為必然選擇,也是《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重點強調要抓好網絡空間道德建設的原因。
青少年是網絡原著民,但其身心尚未成熟、閱歷有限,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情緒化明顯;加之網絡文化參差不齊,網絡信息魚龍混雜,不當的網絡輿情容易對青少年價值觀造成消極影響,消解社會共識,沖破網絡道德防線。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關于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集中在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和八上第一單元第二課。相關教學應通過網絡倫理引導、網絡道德行為的規(guī)范和網絡道德實踐的推進等,促進學生網絡道德知情意行的統一。
首先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倫理認知,保持獨立思考、明辨是非。在疫情中,有人歪曲事實、宣泄情緒,引導輿情偏差,有人以妖魔化語言站在道德高地審判他人,有人以正義之名盲目從眾、造謠傳謠……在教學“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時,可選取疫情中的網絡謠言案例作為探究話題,引導學生思考疫情謠言漫天飛的原因、后果,辨別網絡信息的做法和面對不確定信息的行為等,引導學生科學甄別網絡信息,學會控制轉發(fā)欲望,避免選擇性注意,強化網絡安全認知;可利用真實案件的發(fā)生發(fā)展,還原事情真相,做好輿情解讀,幫助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教育,增強社會主義認同感。
其次要引導學生形成文明自律行為,學會尊德守法、理性表達。例如,在教學“合理利用網絡”時,可選擇網絡疫情案例,引導學生通過自有選擇、擴大范圍選擇、考慮后果選擇、公開選擇及行動等流程,讓學生在判斷、澄清中學會理性使用網絡;可共同提出網絡道德行為規(guī)范,讓學生在行為訓練中學會網絡公共交往,理性發(fā)表言論。
最后要加強網絡道德實踐教育,傳播網絡正能量。在疫情中,網絡為道德實踐提供了新的空間,人們通過網絡參與聯防聯控宣傳、傳播疫情防控科普知識、借助各類平臺推動網絡公益……網路生活是一種“我們”的共同生活,教學要培養(yǎng)“你我共在”的網絡生活觀念,[2]促進學生學會關愛他人、奉獻社會。在教學“傳播網絡正能量”時,可通過項目式學習,圍繞疫情中的某一愛心項目,組織學生親自參與項目設計、確定項目流程、動員宣傳等,通過小組成員的合作完成項目,讓學生在參與真實的社會情境中,感受借助網絡所能傳播的正能量,提高學生的網絡道德實踐能力。
三、社會規(guī)則教育
社會規(guī)則教育是培養(yǎng)規(guī)則意識,使規(guī)則內化為認同、外化為行為準則的過程。社會由人集合而成,規(guī)則的約束能保障社會秩序的實現。強大的國家也需要具有規(guī)則意識和理性成熟的公民。社會規(guī)則教育是促進學生社會性成長,建構自我倫理原則的重要方式,能培養(yǎng)學生成為高素養(yǎng)的社會公民,實現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化。[3]
在疫情中,不斷跳動的數字、不斷更新的疫情實況,都在考驗著人們的規(guī)則意識與理性。但諸多無知無畏、無視規(guī)則、缺乏理性的事件頻發(fā),折射出人們規(guī)則意識、理性意識的缺乏,這是一堂代價極大、影響極壞的反面規(guī)則教育課。初中《道德與法治》關于社會規(guī)則教育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八年級第二單元,相關教學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規(guī)則與自由的關系,理性客觀地對待當前發(fā)生的一切,從而認同規(guī)則、遵守規(guī)則,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首先要增強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面對疫情,有人心存僥幸,不加防護;有人喪失理性、造謠傳謠;有人不遵守規(guī)則、卡點耍橫;有人擅離職守、臨陣脫逃;有人發(fā)國難財、亂捕殺吃;有人挑戰(zhàn)規(guī)則、哄抬物價……教師要教會學生認識規(guī)則、辨識規(guī)則內涵、原則,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例如,在教學“自由與規(guī)則不可分”時,要讓學生明白社會規(guī)則界定了自由的邊界,是人們享有自由的保障。可通過案例教學,選取現實中真實而典型的案例,系統呈現國家為抗擊疫情采取的硬核措施,同時對比呈現反面情境案例。一方面,讓學生分析情境中的行為及影響,感受規(guī)則的重要性,以及嚴懲破壞規(guī)則行為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展示政府形成一體聯動聯防聯控的局面,采取有力措施,使得抗擊疫情穩(wěn)定有序,全民、全社會在短時間內控制住疫情的蔓延,守護了生命安全的作為,激發(fā)學生思考國家為什么要、為什么能控制疫情蔓延,讓學生在鮮活場景中明白自由和規(guī)則的關系,培養(yǎng)其對規(guī)則的內在自覺性,學會認同和敬畏規(guī)則。
其次要引導學生遵守規(guī)則的行為。疫情面前,每個人都是戰(zhàn)士,除了“沖鋒陷陣”,還要懂得服從與配合。在學習“自覺遵守規(guī)則”時,可采用對比教育法,展示“武漢高?;丶叶燃俅髮W生自行隔離”和“兩名學生因擅自提前返校而被處分”正反面事件,引導學生在比較行為、辨析行為中,得出正確的判斷,理解遵守規(guī)則需要他律和自律,需要人們樹立大局意識,發(fā)自內心地敬畏規(guī)則;也可采取行為模仿、角色扮演、道德實踐和行為評價等方法,讓學生學會控制自己的不良行為,養(yǎng)成遵守規(guī)則的良好行為習慣。
四、社會責任教育
社會責任教育是引導個體將自我與他人聯系起來,形成相應倫理關懷、主動履行義務、承擔責任的過程。社會責任是社會道德倫理的重要內容,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4]責任擔當也是中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是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統一的必然選擇。責任教育自當承擔起培育學生的責任意識,強化責任判斷,提高責任能力的使命。
反思疫情,只顧個人安危,忘記自己對社會所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的現象被屢屢報道,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責任教育的虛化和缺失。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社會責任教育主要集中在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承擔社會責任”,教學要從認知情感和意志擔當兩個層面,讓學生認知責任與角色同在,理解負責的意義,自覺做到責任擔當。
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引發(fā)道德情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人民解放軍奔赴疫區(qū)誓死不退,醫(yī)護人員聯名請戰(zhàn)震撼人心、各行各業(yè)的人在疫情中承擔著不同的責任……在教學“責任與角色同在”時,可以通過讓學生分享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中,令自己最感動的事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個人表現等,呈現各行各業(yè)的人抗擊疫情的材料。通過不同視角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從而認識到責任是一個人分內的事情,不同角色承擔不同的責任,要正確理解個人與社會、認知角色與責任的關系,提高承擔責任的意識。
其次要引導學生的責任行為、激發(fā)勇于擔當。面對極具傳染力的病毒,許多人責無旁貸地肩負起切斷疾病傳播、保護人群的重任,如德高望重的鐘南山院士、勇敢預警的八位醫(yī)生、日夜奮戰(zhàn)的醫(yī)護人員、從天而降的人民子弟兵、踴躍捐助的愛心人士,讓我們看到平凡人為建設美好社會所具有的強烈的責任意識。與此相反,也有一些人愚昧、自私、專橫,地方官員不作為……在學習“做負責任的人”時,可選取疫情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英雄和平凡人的事跡,以及一些反面例子,在具體情境中讓學生思考,什么是以身許國,什么是精致利己;什么是生于憂患,什么是疏忽大意;什么是逆向而行,什么是借機逃避。讓學生在比較中思考、體察和理解如何做一個負責的人。我們還可以通過實踐性教學活動,給予學生面對社會問題的機會。如組織學生進行“小小策劃家”公益實踐活動,共同商議確定活動主題、意義、要求,親自參與籌備和宣傳,親身體驗策劃與活動過程,并分享合作成果。借此,為學生提供融入社會的平臺,激發(fā)學生勇于擔當。
五、生命家園教育
生命家園教育是促進個體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社會、民族、國家和世界的關系,并學會處理相互關系的過程。地球是我們共同的生存家園,人們與自己的國家甚至全球人類相互依存、相互關聯。怎樣與自然相處、與社會相處、與世界相處是需要每一個人終身學習的課題,也是守護生存家園、守望精神家園、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選擇。
疫情使生態(tài)、生命和生活相互印證。微小的病毒讓人類陷入生命危機,警示我們的教學要讓敬畏自然成為一種共識;全民抗“疫”印證了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抗“疫”就有希望,這是一堂生動的愛國教育課;而全球共同應對疫情蔓延更為培養(yǎng)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契機。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在八上第四單元、九上第三、四單元和九下第一、二單元,均涉及生命家園教育內容,教學要從生態(tài)、民族、世界三個層面,引導學生形成命運共同體意識,保衛(wèi)共同生命家園。
首先要培養(yǎng)生態(tài)意識,引導學生敬畏與呵護自然。非典傷痛尚未忘卻,新冠病毒再次肆虐,為人們敲響了警鐘……在講“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時,可通過紀錄片彌補學生對自然內在秩序的認識;通過“蝙蝠的自述”觸動學生內心,通過層層剖析讓學生思辨人與自然緊密而脆弱的關系;通過追尋共生共存的生活實踐,設計宣傳標語、畫手抄報等,引導學生理解環(huán)境保護法則的重要性,形成環(huán)境保護行為。
其次要培養(yǎng)愛國精神,引導學生理解個人與國家的關系。面對疫情,黨中央統籌應對,9000多萬共產黨員勇當排頭兵、醫(yī)療隊伍緊急奔赴前線、緊缺物資迅速組織生產、防疫工作有條不紊……在教學“凝聚價值追求”時,可通過開展“向逆行者致敬”主題活動或講述先進故事等解讀疫情,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逆行者們主動請命馳援武漢、為什么中國14億人民能團結一心共御疫情、是什么讓一個城市斷臂自救等問題。從中,讓學生體悟到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樹立愛黨、愛國和愛社會主義的信念。
最后要培養(yǎng)全球意識,引導學生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新冠肺炎是全球議題,提醒人們世界緊密相連。中國積極抗“疫”,用中國速度為世界防“疫”爭取時間,用中國力量筑牢疫情防控的嚴密防線,用中國經驗與世界共渡難關……在教學“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時,可圍繞中國抗“疫”對世界的影響主題,講述中國故事,用數據呈現疫情蔓延的態(tài)勢和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變化。由此,讓學生真切感知疫情對世界和平與發(fā)展形成重大威脅,需要各國相互信任、守望相助、共同擔當,體悟在合作中發(fā)展、在分享中共贏的價值,認同我們是根植于中國大地上的世界公民,要關注世界發(fā)展,關注人類命運。
疫情終將散去,反思扎根心底。人生于天地之間,永不能放棄對生命的思考,永不能忘卻公民的人格與良知,永不能忘記求真、至善、盡美。經歷的危機,也是契機。道德與法治教學應以思政擔當負抗“疫”之責,樂為、敢為、有為,與時俱進、鑄魂育人,引導學生構建生命的內核,形成正確的三觀、追求完善的幸福。
參考文獻:
[1]胡峻.準確把握青少年法治的著力點[J].中國德育,2019(19):11-12.
[2]毛菊.從"規(guī)范—律己"到"對他人負責"——他者視角下的網絡道德教育探尋[J].教育科學研究,2016(9):20-25.
[3]劉偉峰.心中有規(guī)矩,行為定方圓——談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規(guī)則意識的培育[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9(12):42-44.
[4]鄭士鵬,單寧珍.青年社會責任教育的實踐理路[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9(6):62-68.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