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雨晨
接頭暗號為代表的暗語體系發(fā)展到近代,被稱為“春典”。
春典,又稱唇典,是走江湖的人不輕易外傳的暗語。春典體系龐大,不下萬言,其詞匯涵蓋生活、情感、生意、思想等各個方面,只有拜師才能傳授,不知春典,寸步難行,也正因此,有“寧給一錠金,不傳一句春”之說。春典中,走叫“竅”、跑叫“扯活”、喝酒叫“抿山”、筆叫“戳子”、褲子叫“登空子”、大褂兒叫“通天灑”……春典包羅萬象,地域與行業(yè)不同,詞語會有出入,但普遍都能明白。如果歹人用春典作惡,將會極為隱秘。兩個人販子用春典接頭后,可以說著春典當著被害人的面把價錢談好賣掉。但一般來說,春典更多的是江湖人保護利益和生命的接頭暗號。
江湖人見面,為探求對方是否也是江湖中人,要與對方接頭,使用春典中的詞句與對方套話,稱之為“調(diào)(diào)侃兒”,對方使用春典回答,便是接上了頭,做事就會順利。
調(diào)侃兒的第一句,經(jīng)常是互道辛苦,因此有“見面道辛苦,必定是江湖”的俗語。據(jù)孫福海記述,馬三立到濟南演出,要和變戲法的藝人借地方,用春典與其調(diào)侃兒。馬三立與戲法藝人互道辛苦,確定了對方是江湖中人,接上了頭,便用春典交談:
“我們哥倆從天津過來,是團春(說相聲的)的,這幾天念啃(吃不上飯),您能否賞個穴(借個地方)?”
對方馬上明白,不僅借給馬三立一塊兒地方,還幫助其招徠觀眾,一時觀者如堵。散場后,戲法藝人沒走,稱贊馬三立“活兒使得不錯,尖局(表演得好)”。
馬三立回應:“謝謝您,您讓的地方好,粘子(觀眾)也好?!?/p>
(選自《視野》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