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東輝
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要合并的消息傳了兩回,第一回兩股都暴漲,沒有實錘后股價回落了約10%;第二回再傳,股價又被抬了上去??磥硎袌龆及堰@兩家龍頭券商合并的傳聞看成是利多消息。無獨有偶,后來又傳第一創(chuàng)業(yè)要和首創(chuàng)證券合并,首創(chuàng)證券正在候審IPO,馬上就公告澄清這是不實之詞,但第一創(chuàng)業(yè)股價已暴漲。
券商合并之事八字還沒一撇,保險股也不甘寂寞,中國人壽這個龐然大物突然拔地而起,連續(xù)兩個漲停板,皆因市場傳言中國人壽要和新華保險合并,新華保險也跟隨大漲。這也是沒有實錘的事,市場要的只是一個炒作的借口。但是為什么認定合并就是利多呢?合并對公司而言可能是好事,減少競爭對手,壯大公司實力;但對股票而言,實際上是利空而不是利多,這已經(jīng)被事實多次驗證。
公司合并,資產(chǎn)規(guī)模擴大,抗風險能力增強。如果能把競爭對手都合并進來,還有利于形成市場壟斷地位,這對公司來說自然是好事。但股票市場還有自身的邏輯,炒股者并不喜歡巨無霸,而是喜歡炒小,因為有股本擴張潛力,可以炒成長性。合并是加速股本擴張,這就把未來的成長性一次性透支了,以后就沒得玩了。如果是兩家小公司合并,市場還能玩得轉,但如果是兩家大公司合并,那是根本玩不轉的。
大家應該還記憶猶新,中國北車和中國南車合并成中國中車,人稱中國神車。合并之前,市場爆炒到30元上方。本來中國北車和中國南車都是大公司,股性不活躍,股價一潭死水,但借著合并炒了起來。合并之后盤子更大了,市場哪里還炒得動,經(jīng)過漫長的下跌,股價又回到了老地方,并且又恢復了死水微瀾的狀態(tài)。哪有什么神車,就是中規(guī)中矩的中車。公司業(yè)績也就這樣,好不到哪里去,也壞不到哪里去。A股市場是個講故事的地方,故事講完了,也就沒人玩了。
商業(yè)股合并的故事也是這樣。早期A股市場商業(yè)股是一大熱門板塊,第一百貨、華聯(lián)商廈、友誼股份都是上海的老牌商業(yè)股,都曾經(jīng)有過炒作的輝煌,后來第一百貨和華聯(lián)商廈合并,再和友誼股份合并,成為現(xiàn)在的百聯(lián)股份,相當于原來上海的商業(yè)一局和商業(yè)二局合并了,是上海的商業(yè)航母。但是合并以后百聯(lián)股份的股價表現(xiàn)也基本上沒戲了,不過最近幾個月股價又活躍起來了,不知道是不是又有什么新故事。從炒股的角度來看,如果當初沒有合并,各玩各的,現(xiàn)在3只股票合起來的市值應該比百聯(lián)股份的市值大。
還有像360借殼江南嘉捷,綠地集團借殼金豐投資,分眾傳媒借殼七喜控股,巨人網(wǎng)絡借殼世紀游輪,本質上都屬于大公司和小公司合并,對被借殼的小公司而言,是股本的大幅擴張。合并之初市場還當作小盤股來炒,最終無一例外都走出了漫長的下跌之路。不是因為借殼后公司不行了,而是因為股本擴張?zhí)炝?,架不住持續(xù)不斷有限售股解禁流通。公司掌門人為市值大幅縮水而煩惱,其實原來的大市值都是虛高的,跟公司經(jīng)營沒什么關系。你借殼一家小公司,然后就以小公司的高股價來乘你的總股本,得出大公司的總市值。世上哪有這么好的事?最后統(tǒng)統(tǒng)打回原形。
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就是供需關系。公司合并就是增加股票供給,如果沒有大量增量資金墊實股價,就得下跌。如果兩家公司都是上市公司,表面看各自本來就有這么多股本,沒有新增加股本,但站在1家公司的角度來看,公司股本擴大了,股性會變,炒作肯定沒有原來得心應手了。打個比方,假定把全部上市券商股合并成1只券商股,這股票還能炒嗎?至于以大并小的借殼上市,那就是實實在在地增加了股票供給,而且是在1只小盤股里大量增加股票,那些新增加的股東都指著套現(xiàn)這些股票發(fā)財呢。如果這樣股價還不跌,那才是天理不容呢。
所以,合并消息等于利多消息,這個邏輯不通。但是A股市場邏輯不通的事往往大行其道,本文提到的合并案例,哪一個不是先來一波狂炒?這意味著當成利好消息早早介入的都賺翻了,至于后面股價再跌回去,那就管不了那么多了?,F(xiàn)在的股民都愿賭服輸,聽不進勸。但道理還是要明白,不是因為股價漲起來了,利空就真的變成利多了,只不過是有滯后反應。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就會記得及時撤退。那些被套在山崗上的,多半是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真把合并當成利多了,所以就只能長期站崗放哨了。
(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