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
摘要:文言文教學一直強調要以“文”化“言”,“言”“文”合一,注重文言學習的工具性。同時,它也要求學生探尋“言”背后“文”所蘊含的哲理,所傳承的文化價值。再者,它強調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還原學生想象。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單元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赤壁賦》為例,探究如何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做到以“文”化“言”,“言”“文”合一;注重思辨,尋理人生。
關鍵詞:文言教學 ?《赤壁賦》 ?“言”“文”合一 ?思辨尋理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為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單元,其在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上、情感的表達方式上以及說理深度上都有所不同。山水游記類的散文雖然不只是對自然風光的單一描繪,都會包含抒情和說理的成分,但《赤壁賦》中的說理部分尤其重要難懂且學生難以對其說理的部分產生共情。所以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做到“文”“言”不脫離,以“文”化“言”,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性,能夠在老師的簡單點撥下自主探究出這篇“由景生情,借物說理”的文言散文背后想表達的人生哲理、傳承的文化價值是值得探究的一個課題。
一、以“言”為重,以“文”化“言”,“言”“文”合一
在文言文教學中,文言文一體多面,蘊含文言、文章、文學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價值。這些方面不是相互排斥的關系,而是相互共存、共同協(xié)調發(fā)展的關系。當前,文言文教學中教師習慣于只關注“言”而忽略了對“文”的全面深刻理解,將“言”“文”分裂開的問題比較嚴重。對于剛上高中,文言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而言,閱讀這種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有諸多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方面的障礙。所以,教師在教授文言課文時必須帶領學生解決文言難點,疏通文言大意。并且,文言文是以文章的形式出現(xiàn)的,教師可帶領學生根據上下文語境進行理解,從而憑借文意推斷一些生僻字詞的意思,把對“言”的學習放在學生建構文意的過程中,以“言”讀“文”,因“文”解“言”,實現(xiàn)“言”與“文”的互動共生。
在講述《赤壁賦》這篇課文“詩情——‘樂之景”的時候,教師可先由湯顯祖的《牡丹亭》引入,《牡丹亭》中有云:“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彼赋鋈松杏兴拿溃毫汲?、美景、賞心、樂事。而赤壁泛舟,四美俱全。而后,給學生提出任務,讓他們到文章中找出有關四美的語句。學生會很快找到關于“良辰”的句子,即“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此時教學重點就在于點出“既”和“朔”的意思,既提醒了“言”的重點,也點出了文學常識中學生需要掌握的部分。緊接著,“樂事”和“賞心”,學生也會輕松找出相應正確的語句。此時,老師讓學生結合課文中的注釋,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以上句子所呈現(xiàn)的畫面。這一步驟實際上也是以“文”化“言”,“言”“文”合一的體現(xiàn)。
二、注重思辨,尋理人生
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學習方式應該由被動式地接受知識轉向獨立、自主地探究知識,擁有理性、思辨的精神和質疑的勇氣。面對比較難理解的、與自己的成長背景與人生感悟較難產生共鳴的文章,應該抓住文本本身,反復閱讀,沉浸在文章中,嘗試評斷以形成自己的觀點。同時,老師應予以適當的點撥,給予學生一個可以握住的“抓手”,從而幫助學生進行語言、精神、文化的構建。
就高中階段此類文言文教學的現(xiàn)狀而言,很難呈現(xiàn)文言文的“主動思辨性”學習,學生更多的是被動地接受,課堂上更多的是老師的“滿堂灌”。所以“思辨什么”“為何思辨”以及“怎么思辨”是語文老師們需要反思和解決的問題。《赤壁賦》這篇課文,是“哲理思辨”的典型。
在講述《赤壁賦》這篇課文“詩情——‘悲之情”的時候,老師讓學生注意第三段中“愀然”的意思,后再次追問:“蘇子為何‘愀然?”讓學生自然答出原因是“其聲嗚嗚然”,然后再追問:“簫聲有著什么樣的特點?”讓學生答出“悲涼低沉”等。之后再追問:“客人為什么會演奏出如此哀怨低沉的簫聲呢?”讓學生注意到“歌”的部分,齊聲朗讀“桂棹兮蘭槳……望美人兮天一方”,結合蘇軾的人生經歷,了解“美人”的深意。此時,老師再拋出讓學生可以抓住的“把手”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蘇子于是問客:何為其然也?為什么會這樣?客人為何而悲?在與蘇子的侃侃而談之后,這個客人的情緒為何又由悲而轉喜了呢?”自然地帶領學生品讀第三、四自然段。
眾所周知,《赤壁賦》的第三、四自然段一直都是學生理解的難點,也是教學中需要突破的重點。最好能讓學生學會用“歷史的眼光”和“現(xiàn)代的觀念”理解與評價作品的主題并給出自己的看法。讓學生扮演蘇子,老師提問:“我們了解了客人為何而悲,那么蘇子們,你們又是如何來勸慰客人的呢?”讓學生朗讀:“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開始以水月作譬,如何以水月來說道理?接著朗讀“逝者如斯”句,提問:“你對這句話是如何理解的?”江水并沒有流去,月亮在不斷地圓缺最終卻沒有增減,這本身就是矛盾的,其實這里體現(xiàn)了一種哲學的思辨,最好讓學生自己提出“思辨”的概念。之后趁熱打鐵追問:“一個人在如此困厄的境地下,能以不偏激的、思辨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生,說明他是一個怎樣的人?”讓學生答出“樂觀豁達”。接著讓學生自主朗讀“茍非吾之所有”句,提問:“作者在這里認為什么是自己不該有的?又認為什么是自己可以擁有的?”讓學生自己探究并明確:不該有的是名與利,可以擁有的是江上清風和山間明月。
三、知人論世,文化建構
文言文的思辨性閱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用知人論世的方法來鑒賞文本內容,從而更加全面深刻地解讀文本背后所真正要表達的深意,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與人生感悟理解一種文化建構。
在正式進入《赤壁賦》這篇文本之前,教師可以用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導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斑@里再引入余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文章中有關大師地位的描述,這里的大師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的作者蘇軾,而正是在寫下這篇作品期間,作者的人生得到了極致的升華,成為一個進退自如、超然達觀的新的蘇軾?,F(xiàn)在就讓我們走進《赤壁賦》,走進蘇東坡的精神世界?!?/p>
在品讀第三、四自然段的時候,學生得出“思辨”概念之后,可以補充西方著名美學家普羅丁對哲學中最高級別美的概念,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哲理的思辨之美。在學生品讀出“什么是可以擁有的、什么是不可以擁有的”部分時,老師可以升華,提問:“清風常拂漁樵面,明月不屬帝王家”,這江上清風與山間明月是無論帝王還是庶民都可以擁有,引導學生體悟:自然才是我們無盡的寶藏,要走進自然中去,讓自然來慰藉我們的心靈。最后,追問學生:“在主人的選擇、取舍之中,又能夠體現(xiàn)蘇子的一個什么樣的形象?”學生會答出“達觀、釋然”等詞語。這里再補充:“蘇軾的這段勸慰體現(xiàn)了他作為一個儒者、道者、釋者對人生的理解。他的這種人生態(tài)度,其實給所有陷入困境的中國人做了一個引領,也闡釋了大師的意義?!睂W生通過《赤壁賦》這篇課文,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蘇軾,了解儒釋道精神。
參考文獻:
[1]余黨緒.我的閱讀教學改進之道——思辨性閱讀[J].語文教學通訊,2014(10).
[2]朱少山.基于思辨性閱讀的文言文教學[J].中華活頁文選,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