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俊禮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六點要求:“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第一,政治要強,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第二,情懷要深,保持家國情懷,心里裝著國家和民族,在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汲取養(yǎng)分、豐富思想。第三,思維要新,學會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第四,視野要廣,有知識視野、國際視野、歷史視野,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把一些道理講明白、講清楚。第五,自律要嚴,做到課上課下一致、網上網下一致,自覺弘揚主旋律,積極傳遞正能量。第六,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自覺做為學為人的表率,做讓學生喜愛的人。”筆者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的要求同樣適用于班主任。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就要學習哲學,能夠恰當地運用哲學思維,懂得如何正確處理矛盾。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班主任必修課程
馬克思主義哲學并不神秘,其實我們每天都在用。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助于妥善處理課堂內外出現的突發(fā)事件,還可以拓寬自身視野,提升理論境界,順利實現自我發(fā)展和自我超越。
魏書生先生是班級管理領域的專家。魏書生先生之所以能夠取得較大的成就,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懂哲學并善用哲學。15歲那年(1965年),魏書生先生接觸了對他此后生涯產生重大影響的兩本哲學書籍——《辯證唯物主義綱要》《哲學講義》。1972年,魏書生先生還寫了一本著作《談改造世界觀》,盡管未出版,卻也足見魏書生先生在哲學上的功底。
在擔任班主任兼語文課教師時,魏書生先生讓學生寫的作文題目,如《兩個自我》《上進心和自卑感的對話》《心靈中的辯證法》《一分為二》《得與失》《過猶不及》《談適度》等,這些話題都體現出思辨色彩。
同樣是班主任兼任課教師,我們來看看不懂哲學的教師是如何處理班級問題的。
一位班主任正在上課,突然發(fā)現班里兩名男生隔著過道在說話,他就走過去提醒:“上課不要說話!”
誰知其中一名男生卻說:“老師,你可不能冤枉好人!我沒有說話。這不是有攝像頭嗎?我真的沒有上課說話,同學也都可以作證。”
班主任一聽就氣了:“明明看到你們在說話,還不承認!走,查監(jiān)控記錄去?!卑嘀魅握f完就帶著這名男生來到了學生科。
錄像打開后,班主任愣住了。萬萬沒想到,這名男生所處的位置是攝像頭的監(jiān)控死角。監(jiān)控系統(tǒng)只錄下對面過道的學生扭頭朝著他一直在說話的畫面。學生科科長了解情況后,就讓這名男生向班主任承認錯誤。當著其他人的面,學生也承認錯誤并道歉了。誰知,一走出學生科的門,這名男生就說:“老師,我這是怕學校請家長才承認錯誤的,其實我真沒有上課說話?!边@位班主任被氣得夠嗆!
放學之后,這位班主任給我留言,詳細講述了事情經過和自己的疑惑。
等他說完之后,我問了他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您帶著學生去查監(jiān)控記錄了,班里其他學生在干啥?”
這位班主任答道:“其他學生在上自習?!?/p>
第二個問題:“他們應該在干啥?”
這位班主任答道:“應該在上課。”
回答完這兩個問題后,這位班主任馬上就意識到問題所在了。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分析,上課期間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很顯然,正常上課是主要矛盾,學生違紀是次要矛盾。
學生說自己沒有上課說話,這種情況不是剛好嗎?學生上課沒有說話,接著好好學習不就行了?班主任怎么能為了證明自己正確而置一班學生于不顧,執(zhí)意要去查看監(jiān)控記錄呢?這是典型的主次不分。
如果學生違紀情況已經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教師可以先處理違紀情況,但處理完后也應該繼續(xù)上課。
下課之后,次要矛盾——“學生違紀”就自然而然地上升為主要矛盾,教師再帶著學生去查看監(jiān)控記錄,難道不可以嗎?
即便發(fā)生了攝像頭監(jiān)控死角的情況,我們也應該選擇相信學生,而不是“有錯推定”。難道就不能是對方一直在說,而他真的沒有說話嗎?
這里運用的原理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講到的主次矛盾。班主任不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不知道什么是主要矛盾,也不知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處理問題才會“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可以提升境界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智慧,一種工作的智慧、生活的智慧、反思的智慧和批判的智慧。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達到不同的層次,可以讓自己的班級管理水平達到不同的境界。我認為,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大致存在著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對應層次是班主任沒有學過馬克思主義哲學。
在處于這種境界的班主任來看,班級管理還不簡單嗎?學生犯了錯誤我就批評他,做了好事我就表揚他。從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講,這是在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問題。很多班主任都容易犯此錯誤。
一位班主任講了件鬧心事。班里一名學生臉上帶著傷到辦公室找他,他一看就生氣了:上一周這名學生剛和別人打了一架,怎么又打架了!于是,他脫口而出:“你怎么又和別人打架了?”
這位學生打架是真,上一次打架也是真,但兩次打架的原因就一定相同嗎?而且用詞是“又”。什么是“又”?“又”代表著靜止,意指和上次情況一樣。班主任不去了解情況,就做出這樣的判斷,未免有點太武斷了吧?這個班主任顯然沒有掌握好“實事求是”的理論和方法。
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告訴我們,我們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和任何條件下,也無論從事任何工作和遇到任何問題,都要按照世界的本來面貌,從物質世界及其運動規(guī)律出發(fā)去認識世界,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
“實事求是”一詞,源于東漢史學家班固撰寫的《漢書·河間獻王傳》。文中稱贊西漢景帝第三子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隋唐時期經學家、訓詁學家顏師古注“實事求是”四字,謂“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皠盏檬聦崱保竸毡氐玫娇陀^事物的事實情況;“每求真是”,指不斷追求事物內在的本質和特點。因此,“實事求是”的本義是指嚴謹好學、務求真諦的治學態(tài)度。
對“實事求是”做出全新的解釋,使其內涵精義得到升華,并用之來概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根本觀點的是毛澤東同志。毛澤東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guī)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qū)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guī)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p>
從毛澤東同志的定義可以看出,“實事求是”是辯證的唯物論。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問題,本身就不是“實事求是”的做法。班主任需要處理班級各種事物,更應做到“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管理班級。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對應層次是班主任學了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但還做不到靈活應用。
還回到上一個場景。果然,聽到班主任這么一說,學生也生氣了,反問道:“你哪只眼睛看見我又打架了?”
班主任一看,脾氣這么大?算了算了,不和學生斤斤計較,先帶學生看病要緊。于是,他說:“走走走,老師帶你去看看醫(yī)生。”拉著學生就想往外走。
沒想到,學生把他的手一甩:“不用你管!反正在你眼里我也不是好學生。”說完扭頭走了。
這位班主任給我留言:“涂老師,您說說,這不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嘛?!”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在于班主任既沒有調查情況,也沒有考慮學生的感受。學生滿臉血污就一定是打架了嗎?你先入為主,給學生貼上一個打架的標簽,他能接受嗎?即便真的又和別人打架了,學生能來找你,說明對你十分信任,他是想得到你的幫助和原諒。班主任又怎么能不問青紅皂白,上來就批評人呢?
從哲學上分析,實事求是地講,這位學生確實是受傷了,班主任要帶他去醫(yī)院,這個舉動也沒有問題。那么,為什么學生不接受呢?原因還是在于那句“你怎么又和別人打架了?”要知道,這句話對學生是一種否定和質疑。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難以接受也就在情理之中。
第三重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對應哲學境界是班主任已經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知識,基本上能夠靈活應用。
接著上個話題。我問這位班主任:“您一共和學生說了幾句話?”
他說:“兩句。第一句是‘你怎么又和別人打架了。第二句是‘走走走,老師帶你去看看醫(yī)生?!?/p>
我告訴他:“再遇到這種情況,我建議您把這兩句話翻過來說試試。”
我曾遇到一個類似的案例。一位學生也是臉上帶傷來找我,嚇了我一跳。
“怎么搞的?受傷這么嚴重?走走走,趕緊去醫(yī)院?!?/p>
學生告訴我:“老師,沒事,我鼻子流血了,用手抹了一把,等會兒我去洗洗就好了?!?/p>
“真的沒有事?”我疑惑地看著他。
“真沒事!”
“怎么傷得這么重?”
“老師,我和×××打架了?!?/p>
“怎么又打架了,還傷了自己?”
“老師,這一次和上一次不一樣。上一次是我打人家,這一次是人家打我,他還罵我家人!”
看,學生把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我。我和學生說的意思,基本上和前面那位班主任一樣,只不過是順序變了。為什么效果不一樣呢?原因在于把握住了學生的心理規(guī)律。上來先問病情,而不是指責,讓他知道老師是關心他的。盡管他不想去看病,但有了這一層鋪墊,后面的交流也就順暢了。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fā)展的,諸多要素相互聯系構成整體。任何事物之間不論存在著多大的差異,都可以通過“中間聯系”,即“中介”溝通起來。學生違紀和學生受傷是兩件事,處于第一重境界的班主任習慣于孤立地、靜止地看待和處理問題,只看到違紀或者只看到受傷,結果適得其反。到了第三重境界,班主任用“關心”作為“中介”,學生一下子就被“暖”到了,接下來的教育也就順理成章了。
前例中,“你怎么又和別人打架了?”這句話導致了學生的逆反。學生的逆反心理被觸發(fā),接下來又把教師的關心給懟了回去,“不用你管,反正在你眼里我也不是好學生”。然而,如果教師先說:“怎么搞的?受傷了?走走走,趕緊去醫(yī)院?!边@句話讓學生感到溫暖,面對教師的追問“怎么又打架了,還傷了自己?”,學生自然會選擇坦誠相告。
當我們深入思考因果聯系時,就會發(fā)現存在著兩種對立的聯系,即必然性的聯系和偶然性的聯系。必然性與偶然性密切相關,沒有脫離偶然性的必然性。必然性總是要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并為自己開辟道路。事實上班級中的很多問題都存在于細微之處,需要班主任及時發(fā)現并用哲學思維靈活應對。
為什么有的教師當班主任,總是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就是因為他不懂得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處理問題固執(zhí)、率性。為什么有的教師處理問題游刃有余,學生開心,家長放心?因為他把握住了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靶杏胁坏?,反求諸己。”懂得多從自身找原因,主動學習,積極實踐,做到了“修己安人”,能夠敏銳地發(fā)現問題并予以正確引導,自然可以順利實現育人目標。(責編 ?張德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