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課在教學中的應用具有諸多優(yōu)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文章對語文教學中應用微課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以及具體的應用策略進行探索,以提升微課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關鍵詞:微課;語文教學;教學效率;教學質量;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34;G62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23-0124-02
微課主要用于輔助常規(guī)的語文教學活動,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借助微課對課本中的重難點知識或學生理解不夠深入的知識點進行重點講解,在保證基礎知識教學的基礎上,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微課以短小精悍著稱,通常情況下,時間控制在10分鐘以內,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會產生厭煩感,能有效提升學習效果。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利用微課輔助語文課堂教學進行探索。
一、語文教學中應用微課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1.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原則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因此,教師所選擇的微課內容和所運用的教學方法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原則,把學生的學習需要和發(fā)展需求作為前提條件,使學生在利用微課學習的過程中,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2.始終堅持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的基本原則
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但從以往的語文教學情況來看,普遍存在著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脫節(jié)的現象,而將微課引入語文教學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微課能將語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在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學生在參與語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能夠主動感悟知識、體驗知識,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識,進而有效提升語文知識的應用能力。為此,教師可將微課引入實踐教學,充分發(fā)揮微課的優(yōu)勢,將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微課的輔助下主動進行實踐,促進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3.始終堅持師生互動的基本原則
微課的應用,需要始終堅持師生互動的基本原則,使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主動與教師互動交流,在與教師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實現自身思維能力的提升,深化對語文知識的感悟,實現全面掌握語文知識的學習目標。在采用微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嘗試將一些討論性質的教學活動以及探究性質的教學活動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充分發(fā)揮微課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二、語文教學中微課的應用策略
1.深入分析教學內容,準確挖掘知識點
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活動,微課主要是對課本中某一重難點知識或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未全面理解的知識點進行講解,具有傳輸便利、時間短的特點。微課能輔助學生開展課前預習,提升預習質量;能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式,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能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鞏固,深化學生的理解和記憶。相比傳統(tǒng)的復習方式,微課具有更高的靈活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就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全面理解的知識點進行學習。然而,要提升微課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要對教學內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充分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合理選擇微課內容。
例如,在教學《去年的樹》一文時,很多學生都不理解為什么小鳥要繞著一堆火柴唱歌,最后悲傷離去?火柴與樹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系?這不僅是學生疑惑的問題,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問題。為此,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并根據課文的主旨適當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教師可在微課中展示相關資料,讓學生知道不僅火柴是用大樹做成的,還有很多生活用品也都是用大樹制成的,大樹與人類生活關系密切。這是在告訴人們要愛護樹木,愛護大自然。
2.合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在制作微課時,教師要合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和直觀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真正起到輔助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學習知識的作用。如果微課只是照搬課堂教學內容,那么,就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學生也很難對微課產生興趣。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十分有限,教師在制作微課的過程中,需要嘗試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將課本中抽象的知識以更加形象化、具體化和直觀化的方式展示出來,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要實現這樣的教學目的,教師可嘗試在制作微課的過程中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此外,教師在日常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要善于發(fā)現學生的興趣點,使創(chuàng)設的情境更加適合他們,讓他們在自己喜歡的情境中進行學習,使以往枯燥乏味的學習過程變得更加輕松愉快,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更高。
例如,在教學《海底世界》一文時,為了深化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將海底世界的視頻融入情境創(chuàng)設,讓學生體驗海底世界的奇妙與美麗。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充分體現微課的教學特點,使文字描寫的情境就出現在眼前,讓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魅力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從而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加強師生互動
正式開始教學之前,教師通過微課的制作,可以讓學生對要學習的內容有初步的了解。教學活動開始之后,學生就不再是盲目地進行學習,他們可以針對自己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向教師請教,教師也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這不僅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還能促進師生間的有效互動,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重點就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講解,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善于發(fā)現和提出問題,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發(fā)展。針對學生在預習階段以及課堂教學中提出的問題,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加以解決。此外,教師還可以嘗試對微課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將Flash動畫插入到微課中,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并設置按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任意點選,以增加師生間的課堂互動。
這種教學方式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能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有效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于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建立完善的教學反饋機制,促使教師主動進行教學反思
要充分發(fā)揮微課的教學作用,就要借助網絡平臺建立完善的教學反饋機制,促使教師主動進行教學反思。在這個平臺上,學生能將自己在微課學習過程中的感悟以及不理解的問題實時與同學、教師進行互動交流,進行思維的碰撞,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在利用微課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還可以把自己對微課的意見和建議反饋給教師。通過學生的反饋,教師可對微課進行完善,使其更適合教學需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深刻的學習體驗,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師要積極主動地搜集微課資源,并將好的微課資源推薦給學生。此外,教師還要在充分了解家長和學生對微課意見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微課教學模式,提高微課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將微課引入語文教學活動中,不僅能增強語文教學的趣味性,還能增強師生間的有效互動,這對語文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應加強微課教學研究,充分發(fā)揮微課的作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發(fā)明.微課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芻論[J].成才之路,2019(36).
[2]余建躍.巧用微課,“風景”這邊獨好[J].小學教學研究,2019(32).
[3]劉養(yǎng)清.微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江西教育,2019(27).
[4]關金屏.利用信息技術輔助小學語文教學策略[J].內蒙古教育,2019(24).
[5]龔鳳艷.微課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路徑研究[J].江西教育,2019(24).
作者簡介:楊金萍(1980-),女,甘肅臨洮人,中小學一級教師,從事語文教學與研究。
Exploration of Using Micro Class to Assist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Yang Jinping
(Sansanpu Primary School, Longmen Town, Lintao County, Dingxi City, Gansu Province,Lintao ?730500,Chin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 class in teaching has many advantages: it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enhance the interest of classroom teaching, mobiliz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in learning,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quality, and enhance students' core literac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micro class in Chinese teach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icro class in Chinese teaching.
Key words: Micro class; Chinese teaching; teaching efficiency; teaching quality; core lit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