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文
(天水四零七醫(yī)院股份有限公司,甘肅 天水 741000)
尿道狹窄為泌尿系統(tǒng)多發(fā)病,因男性尿道相較女性更為細長,加之解剖位置、結構的差異,故易遭受感染、損傷而罹患本病。尿道狹窄癥狀表現(xiàn)有排尿困難、尿潴留等,如治療不及時,則有可能并發(fā)尿道瘺、前列腺炎甚至尿毒癥,進而可危及患者生命[1]。既往針對此病常采用尿道端端吻合術等傳統(tǒng)開放手術進行治療,但此術式療效欠佳,尤其是長段狹窄。且患者術后狹窄再次發(fā)生的可能性較高。近年來,運用口腔粘膜、膀胱粘膜、粘膜等自體組織移植治療尿道狹窄成為臨床研究的新方向,有研究認為[2],口腔粘膜組織學特性優(yōu)于其他自體組織,其應用于尿道重建中,利于提升手術成功率。為此,本研究選取應用口腔粘膜移植治療的50例男性尿道狹窄患者,與采用傳統(tǒng)開放手術的50例患者的療效進行對比,以充分了解其治療優(yōu)越性。
研究對象為天水四零七醫(yī)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診治的100例男性尿道狹窄患者,均經(jīng)尿道逆行造影、膀胱鏡等檢查確診,且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將全部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均分成A組、B組,各50例。A組年齡13~59歲,平均(36.16±7.59)歲;病程 3 月~4 年,平均(2.13±0.58)年;狹窄段長度 2~7cm,平均(4.67±1.43)cm;致病原因:外傷所致26例,醫(yī)源性尿道損傷所致15例,炎癥所致9例;術前最大尿流率(Qmax)2.0~8.1mL/s,平均(5.12±2.35)mL/s。B 組年齡 14~59 歲,平均(36.73±7.40)歲;病程 4 個月~4 年,平均(2.27±0.64)年;狹窄段長度 2~8cm,平均(4.90±1.56)cm;致病原因:外傷所致28例,醫(yī)源性尿道損傷所致14例,炎癥所致8例;術前 Qmax2.2~7.8mL/s,平均(5.01±2.26)mL/s。 比較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A組實施傳統(tǒng)尿道重建術進行治療,①經(jīng)會陰尿道端端吻合術:對于病變段在球部或懸垂部的患者,協(xié)助其擺好截石位,常規(guī)麻醉后,于會陰部做一“人”字形手術切口,將病變段尿道及瘢痕組織切除后實施端端吻合術,采用間斷縫合在兩斷端2、4、6、8、10、12點處做縫合處理。②后尿道瘢痕切除聯(lián)合尿道套入術:對于病變段在膜部以上的患者,于會陰部做一“人”字形手術切口,切開近端尿道腔,對遠端尿道進行游離處理并在距其5cm處插入導尿管,然后將遠端尿道以一可吸收線或腸線固定在導管上,在導尿管氣囊的作用下,將遠側尿道斷端拖至近側,術后放置導尿管,并于恥骨上膀胱做造瘺術,以實現(xiàn)尿流改道。
B組利用口腔粘膜移植物治療,具體方法:協(xié)助患者擺好截石位,經(jīng)鼻氣管插管全麻后,于病變段的陰莖或會陰部做一切口,逐層分離皮下組織,直至將病變段尿道海綿體表面充分暴露,插入輸尿管支架管后,于其指引下在背側縱行切開病變段,切至0.5cm正常尿道處,用標尺對病變段進行測量,同時以蘸有生理鹽水的醫(yī)用紗布覆蓋手術創(chuàng)口;將口腔牽開,以碘伏對口腔粘膜進行消毒后,結合所需長、寬度以甲紫標記舌粘膜或頰粘膜,在切取粘膜時需遠離腮腺或舌下導管開口。取下粘膜條后用可吸收線對創(chuàng)面做間斷縫合處理,剪除多余粘膜下組織,制成可供使用的粘膜條;于張力狀態(tài)下,以陰莖海綿體為血管床將粘膜條固定其上,對于病變段較長的患者則用2條粘膜條拼接,對于有腔的病變段用頰粘膜和剪開的病變段進行縫合??p合結束后用彈力繃帶對陰莖做包扎處理。
(1)記錄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用時、術中出血量、導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等。(2)觀察兩組術后是否發(fā)生尿瘺、尿道感染、勃起功能障礙等并發(fā)癥,并統(tǒng)計其總發(fā)生率。(3)對兩組手術成功能率進行統(tǒng)計。手術成功標準:術后主觀排尿通暢(Qmax>15mL/s),無需行尿道擴張等輔助治療手段[3]。 反之為手術失敗。同時,隨訪12~24月,統(tǒng)計兩組復發(fā)尿道狹窄情況。
B組手術用時長于A組(P<0.05),但術中出血量、導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少于A組(P<0.05),詳見表1。
B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4.00%低于A組的22.00%(P<0.05),詳見表 2。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用時(m i n) 術中出血量(m L) 導管留置時間(d) 住院時間(d)A 組 5 0 1 3 0.3 1±7.6 4 2 0 6.1 9±1 1.7 6 3 1.3 8±5.6 2 2 5.6 1±4.4 5 B 組 5 0 1 3 4.2 4±9.8 0 6 7.5 6±8.3 1 2 4.8 9±3.4 2 2 1.7 4±5.0 6 t-2.2 3 6 6 8.0 7 5 6.9 7 6 4.0 6 1 P-0.0 2 8 0.0 0 0 0.0 0 0 0.0 0 0 0
表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例(%)
B組手術成功率94.00%顯著高于A組的78.00%(P<0.05),其遠期復發(fā)率 8.00%低于 A組的24.00%(P<0.05),詳見表 3。
表3 手術成功率及遠期復發(fā)率 例(%)
尿道狹窄是好發(fā)于男性的一種泌尿系統(tǒng)疾病,可導致患者排尿異常,并給其性功能帶來顯著影響,病情嚴重者可能發(fā)生尿毒癥。因此,臨床主張及早對此病進行治療,以最大程度減輕對患者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尿道重建術是尿道狹窄治療的唯一有效手段,臨床傳統(tǒng)術式包括尿道端端吻合術、尿道拖入術,此類手術對狹窄長度<2cm的球部尿道狹窄、后尿道狹窄治療的有效性在90%以上,而對于狹窄長度>3cm的尿道狹窄的治療效果極其不理想。且患者術后發(fā)生尿瘺、勃起功能障礙等并發(fā)癥,另外,有研究指出[4],尿道狹窄術后24個月內復發(fā)尿道狹窄幾率在20%以上。因此,亟待探索更為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療尿道狹窄。
近年來,臨床紛紛開始嘗試采用游離移植方法治療此病。目前,常用的移植材料有口腔粘膜、膀胱粘膜、腸粘膜等,其中口腔粘膜被認為是最佳的尿道替代材料。翟建坡等對324例尿道狹窄患者行口腔黏膜尿道重建術治療[5],術后隨訪3~72個月發(fā)現(xiàn)290例患者排尿恢復通暢,平均Qmax21.5 mL/s,在34例再狹窄的患者中,16例通過再行此手術治療恢復尿道通暢。在本研究中,B組手術成功率94.00%與A組的78.00%相比較高,其遠期復發(fā)率8.00%與A組的24.00%相比較低。提示口腔粘膜移植治療尿道狹窄的療效顯著,并有利于降低遠期復發(fā)的風險??紤]其原因是口腔粘膜于尿道重建中應用具有以下優(yōu)勢:(1)口腔粘膜上皮層厚,且固有層致密,可使新建尿道具有極強的抗感染能力,且在較濕的條件下較易存活[6]。(2)其彈性好,移植后攣縮性小,不易出現(xiàn)尿道口粘膜外翻等情況,并有助于防止尿道再狹窄。(3)口腔粘膜含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移植后利于和受區(qū)重建血供,且新建尿道具有接近正常尿道的外觀及功能[7]。(4)口腔粘膜的獲取方便,操作簡單,且易于剝離。同時,合理切取口腔粘膜后,供區(qū)創(chuàng)面可較快愈合,不易受到感染,可減少口腔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8]。另外,B組術中出血量、導管留置時間、住院時間與A組少,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4.00%與A組的22.00%相比較低。提示口腔粘膜移植還有助于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患者術后恢復。
為保證手術安全,并更好地提升手術療效,在開展口腔粘膜移植治療時需注意以下事項:(1)在取粘膜條前,應對口腔進行充分清潔,以防止供區(qū)發(fā)生感染。(2)粘膜條在移植前必須剪除多余組織,僅留下上皮層,以易于其早期血管化及成活。(3)病變段尿道需切至0.5cm正常黏膜處,以防移植材料和正常尿道吻合處出現(xiàn)狹窄。(4)術后需對受區(qū)加壓包扎,使移植材料和接收床粘合地更加緊密,以便將死腔消滅,充分確保移植材料成活[9]。
綜上所述,口腔粘膜在男性尿道狹窄治療中應用,可有效提升療效,明顯縮短術后恢復時間,并可減少遠期尿道再狹窄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