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鯤,李海天,呂忠禮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yī)院康復科,北京 100045)
特發(fā)性脊柱側彎(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臨床上常見的骨關節(jié)系統(tǒng)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脊柱的一個或數(shù)個節(jié)段在管狀面上向一方旋轉側彎或旋轉畸形[1]。由于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fā)育的快速時期,易發(fā)生不同程度的AIS;另外,職業(yè)運動員等高強度活動訓練群體也易發(fā)生[2]。大量的研究認為,在誘發(fā)和加重脊柱側彎的可能原因中,肌肉是較容易實施治療和康復干預的作用點,因此,推拿、針刺等中醫(yī)治療手段在AIS的治療中的得到了廣泛的應用[4-5]。但單一的治療干預方法效果并不明顯,相關研究顯示,合理的運動康復訓練可以調控脊柱兩側肌群不對稱的應力,而不僅僅是單塊的肌肉、單一的關節(jié),這對AIS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結合臨床經驗,將運動療法配合推拿手法應用于AIS的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78例AIS患者,按照數(shù)字隨機分組法,采用雙盲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9例。觀察組男16例,女23例,年齡7~35歲,平均(16.21±6.23)歲,病變部位:胸椎段13例,胸腰椎結合處22例,下腰椎段4例,Cobb角10°~20°,平均(14.91±8.43)°;觀察組,男18例,女21例,年齡7~35歲,平均(16.63±7.12)歲,病變部位:胸椎段10例,胸腰椎結合處25例,下腰椎段4例,Cobb角10°~20°,平均(14.22±7.89)°。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經診斷,均符合《中醫(yī)整脊常見病診療指南》[6]中關于AIS的診斷標準;2)Cobb角≤20°;3)本研究經患者同意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先天性脊柱畸形或異常的患者;2)合并有神經、骨骼相關遺傳疾病的患者;3)腫瘤或代謝性疾病導致的脊柱側彎。
1.3 研究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推拿治療,方法為:依據表面肌電圖,將脊柱側彎明顯處作為中心點,按揉、一指彈等常規(guī)手法操作10 min,松解局部肌肉,然后采用彈撥法對脊柱壓痛點明顯及側凸明顯突出旁操作5 min,重按輕彈、剛中帶柔,然后按摩加強肌力差的部位5 min。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運動療法,其主要方法為:1)平衡訓練。利用平衡板、半球型滾筒、平衡氣墊等工具進行骨盆軀干控制及軀干下肢協(xié)調訓練;訓練墊每組動作持續(xù)20~30 s,重復3~5次;2)姿勢控制。按照舞蹈中的扒桿動作完成此項練習任務,每次5~10 min;3)脊柱兩側肌力強化訓練。采取右側跨欄練習、右腿側夠橡皮筋練習、俯臥提沙袋練習、右側單臂懸垂練習等方式對兩側機力進行強化訓練;4)本體感覺促進。在家屬的輔助下對病變關節(jié)進行擠壓練習,每次5~15 min。5)呼吸穩(wěn)定訓練。指導患者深呼吸,呼氣末引導患者凹側用力吸氣,凸側用力呼氣。每次訓練約1 h,每日1次,持續(xù)訓練8周。
1.4 評價指標 1)采用DA2492表面肌電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兩側胸段豎脊肌變化情況進行測定,利用信號處理軟件進行信號頻譜分析處理,截取表面肌電信號,提取時域指標:均方根振幅(RMS)作為觀察指標;2)采用X線檢查2組患者干預前后的Cobb角變化,并同時測定患者的關節(jié)活動度;3)對2組治療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治愈:治療后Cobb角<5°,脊柱生理彎曲正常,功能恢復正常;好轉:Cobb角減少≥5°,脊柱側彎畸形有所好轉;無效:Cobb角減少<5°,脊柱側彎畸形較治療前無明顯的改善,或最終選擇支具或手術治療。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利用軟件SPSS 20.0對數(shù)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形式表示,利用t方法進行檢驗,同組不同時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形式表示,利用χ2方法進行檢驗。
2.1 2組患者兩側胸段豎脊肌RMS差異比較 見表1。
2.1 2組AIS患者干預前后的Cobb角和關節(jié)活動度變化比較 見表2。
表1 2組患者兩側胸段豎脊肌RMS差異比較(,n =39) μV
表1 2組患者兩側胸段豎脊肌RMS差異比較(,n =39) μV
注:與干預前比較,# P <0.05
表2 2組AIS患者干預前后的Cobb角和關節(jié)活動度變化比較(,n =39) 度
表2 2組AIS患者干預前后的Cobb角和關節(jié)活動度變化比較(,n =39) 度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2.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39) 例
AIS的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目前,臨床上的治療常考慮到青少年的生長發(fā)育以及手術創(chuàng)傷的危害,在Cobb角不大于45°的情況下盡量采用保守治療[10]。保守治療AIS的方法多采用推拿配合針刺、艾灸等方法,其可有效的緩解病人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1-13]。
本研究采用運動療法配合推拿手法治療AIS,對其療效進行了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運動療法配合推拿手法有效緩解了AIS患者癥狀,改善了脊柱兩側肌力差異和關節(jié)活動度,提高了其臨床治療效果。松懈脊柱兩側的軟組織可促進脊柱側彎情況的改善,有利于脊柱的穩(wěn)定性[14];其次,推拿可以幫助凹側攣縮組織放松,對恢復關節(jié)的解剖位置,糾正側彎具有重要的意義[15]。本研究從平衡訓練、姿勢控制、脊柱兩側肌力強化訓練、本體感覺促進、呼吸穩(wěn)定訓練五個方面對AIS患者進行了運動療法干預,其在改善患者脊柱兩側肌力差異和關節(jié)活動度、降低Cobb角度方面顯示了明顯的優(yōu)勢。有助于改善腰部的靈活度,強化腰背肌力,改善臨床癥狀;合理的本體感覺促進以及呼吸穩(wěn)定性訓練對提高患者腰部活動耐受力,并幫助其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從而促進病情的恢復[19-20]。
綜上所述,運動療法配合推拿手法改善了AIS患者脊柱兩側肌力差異和關節(jié)活動度,降低了Cobb角度,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