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是母語教學,也是基礎教育中歷來受關注最多的學科。作為有教育理想的語文教師,一方面,要積極學習,充分理解新的課程標準中的種種理念;另一方面,要積極實踐,努力將課標中的種種要求內(nèi)化為自己的教育實踐。在這過程中,我們面臨著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教學習慣和教學方式上的種種挑戰(zhàn),如何及時調(diào)整自己,適應新的課程改革,便成為一種必需了。
【關鍵詞】教育理想;教育實踐;課堂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22-0104-02
【本文著錄格式】羅潔平.把語文課堂當作理想的試驗田[J].課外語文,2020,19(22):104-105.
《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師提出要求:“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xiàn)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fā)揮重要作用?!蔽矣X得語文教師可以把它作為自己的語文的教育理想,把語文課堂當作是實現(xiàn)理想的試驗田。
今天我們的語文教師又應該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呢?語文教學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語文教師對這句話都不陌生,但很多人對“實際”二字的理解只是指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與能力水平。我覺得學生的“實際”除了知識能力外還應該包括學生的學習心理,也就是說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首先要貼近學生的心靈,符合學生的個性。
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還是更多地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對教師傳授的知識還處在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雖然教師鼓勵支持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提問,但愿意思考提出疑問的學生不多。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思考的王國,而不是教師思想的櫥窗。許多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的經(jīng)驗證明,讓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甚至展開爭鳴,既能加深對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又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思維訓練形式,而且還能更加深學生對語文的熱愛。
教育思想必須依托于具體的教學途徑和方案來實施,否則就會變成空想。我們可以在自己的語文課堂試驗田上解放學生的手腳,讓學生的思維和個性不再受到禁錮,使語文教學融入生活之中,使語文課堂成充滿活力的課堂,使教師和學生都能樂享語文課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語文課堂上自由舒展,把課堂當作實現(xiàn)理想的試驗田。
一、有活力的教學模式:師生“共享”教育模式
有老師曾把課堂教學比作食物,認為課堂上師生關系經(jīng)歷了三種模式:第一種“填鴨式”,教師覺得食物有營養(yǎng),便不擇手段地使勁給學生灌,絲毫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感受;第二種是“誘導式”,教師沒有直接把食物灌給學生,而是千方百計地告訴學生,食物多么的有營養(yǎng),打動學生的心,讓學生自己吃下去;第三種是“共享式”,面對美味的食物,師生共同進餐,共同分享在進餐過程中的感受,教師以自己的行為感動學生,與學生平等地共同享用,又平等地交流。而第三種應該是活力課堂的教學模式,教師沒有絕對的權威,學生沒有絕對的服從,有的只是平等和諧的氛圍,尊重學生,和學生一起進步,在語文課堂上我總會做出這樣的嘗試。
在講《永久的生命》的時候,有學生提出來“生命在那些終將要凋謝的花朵里永存”中的“永存”,為什么是“在凋謝的花朵里”表示不理解。
我就把這個問題交給全班同學,小組討論之后,有學生說:“聯(lián)系上下文覺得生命個體是短暫的,但是合起來卻是永久的,這個花不凋謝就是生命的整體,是永久的?!?/p>
我贊同他對聯(lián)系上下文的解讀能力,但也不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后來提出問題的學生突然醒悟過來說:“這里‘永存就跟‘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中的‘落紅更相似,在生命的最后還要有所貢獻,發(fā)揮余熱,所以生命能留存在這個花朵里?!?/p>
我覺得這些答案都太棒了,最后我也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生命的軀殼終將逝去,但是有價值的生命,它對于后世的影響終將芬芳,永遠留有色彩?!?/p>
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明白了語文課堂是他們自己的課堂,他們是和老師一起學習的,他們有獨立思考的巨大空間,是他們自由心靈的王國,而不是僅僅來聽老師發(fā)言的。
在這樣“共享”式的語文課堂上,在這種自由、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在尊重學生性格、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獨特性的基礎上,賦予了學生對課文進行個性化解讀的權利,使學生們放下了思想的包袱,讓學生放開談。這些正是語文課堂的自由、平等、寬容、和諧、創(chuàng)造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
二、有活力的教學內(nèi)容:語文教學與生活密切相連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現(xiàn)在很多語文教學都“唯分數(shù)是圖”,在語文課堂上除考試以外的內(nèi)容通通不教,形成很久以來的“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的局面,教師教得也累,學生學得就更辛苦,造成了素質教育和語文教學的背離。面對這種情況,我覺得“生活就是語文,語文就是生活”。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至少包含三個方面。
(一)語文講讀“生活化”
在語文課堂講讀的時候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在寬松平等的氣氛中,陶冶情操鍛煉思維。
例如在講朱自清《背影》之前,讓學生先談一談自己父親母親讓人感動的一瞬間的畫面,特定的場景讓自己感動了之后,又該是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學生自然而然地帶著自己的真情去感受父子之間的親情。
教汪曾祺《昆明的雨》的時候,在讀完課文之后,學生談談他們曾經(jīng)吃過的菌子,菌子的色香味,家中烹飪方式……與美食家汪曾祺共同來欣賞在昆明的雨滋潤下的菌子,有個學生直接就在課堂表現(xiàn)出垂涎欲滴。
(二)語文訓練“生活化”
在平時的語文訓練中,材料都盡可能來自于生活。即使在教材上的練習,也會盡量挖掘其與生活中的聯(lián)系。比如在講短語、句子成分、改病句練習時,就從學生的作文中找具體的例子;講修辭手法時,聯(lián)系上學生平時熟悉的廣告……這樣,學生在接受訓練的時候,便會油然而生一種學習是為了生活的親切感,而不是學習僅為了考試的抗拒感。學生每天上學放學路上的所見所聞的街頭交通、城市環(huán)保、治安情況、農(nóng)貿(mào)市場、新建大廈等都可以成為學生關心、思考、評論的對象。讓學生雖然身處校園卻能保持著熱愛生活、思考社會的好習慣,學生因此還寫下了一篇篇熱情洋溢的評論文章。學生在社會生活中自覺地運用“語文”這個工具“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能力。
(三)語文教育“生活化”
學生在語文教育中滲入思想性。這種教育是含有“語文味”的,因為這種教育都根植于語文教材當中,教材本身的思想內(nèi)涵和文化內(nèi)涵,與學生的生活、與我們的時代緊密相連,所以應該對學生有強烈的心靈感應力。
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時候,小亨特在懸崖邊上進退兩難,父親教育他走一小步一小步地脫險,我和學生一起分享自己曾經(jīng)有過脫險的經(jīng)歷,如何把大困難化成小困難的,學生也暢所欲言。有一位學生因為長期身體虛弱,上體育課跑三圈操場從來堅持不下來,他講到了有一天在老師的要求和朋友的鼓勵之下他終于在氣喘吁吁之后堅持下來,雖然臉色蒼白,但是他感覺到從來沒有過的滿足。
學生與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讀課文,教師馬上做出肯定,并適時引導,使得后面發(fā)言的學生放下思想的包袱,暢所欲言。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下,整一節(jié)語文課就是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由著學生自由的心靈飛翔,在思維得到訓練的同時靈魂也受到了陶冶,做人的美德就在學生們敞開的心靈之間流淌,達到了最佳的育人效果。
語文教育對學生的心靈發(fā)展至關重要,素質教育與語文教育兩者天然相連為一體,教書先要育人,抓住了這個關鍵再去教語文,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塑造學生高尚的人格,是新時代語文教育的首要任務;培養(yǎng)學生開放的思想,是新世紀繁榮、民主的社會對語文教育的必然要求;提高學生全面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將語文知識上的訓練轉化為日常生活的運用,并能在日常生活中逐步鞏固語文綜合素養(yǎng),是語文素質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發(fā)展學生鮮明的個性,是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我們應該充分挖掘語文教材、閱讀資料、寫作訓練、綜合活動等資源,處處把育人放在首位。我們應該注重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從自己、從身邊、從小事做起的精神,我們應該強調(diào)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從而實現(xiàn)我們的教育理想:“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xiàn)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fā)揮重要作用?!?/p>
參考文獻
[1]李鎮(zhèn)西.愛心與教育——素質教育探索手記[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8.
[2]李鎮(zhèn)西.我的教育心[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