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帆齊
算起來家里新房子已經(jīng)蓋了有些年了,但常常在夢里回到小時候住過的土坯老屋,那里承載了我兒時的全部時光,不管是無憂快樂,還是自卑貧窮。
那三間土坯老屋,是爸爸在我出生那年修建好的。聽奶奶說為了蓋這三間房屋,爸爸每天起早貪黑,所有蓋房用的土坯都是他親自在田地用木模子做出來的,再曬上好些天才可以用,屋頂上的木梁也是他獨自去隔壁縣的大山一步步一根根步行馱回來。
在那物質(zhì)極度匱乏的年代,即便是再普通不過的三間土坯房,也是耗盡了一家人的全部心血。奶奶在世時提起這些辛酸就會不停地抹眼淚。
老屋的左側是廚房,進門便是大大的灶臺,聽老人說砌灶臺是個很強的技術活,鍋與灶臺要嚴絲合縫,高高的煙囪通風要好,不然很費柴禾,有的砌得不好的會滿屋煙氣。大部分人家的鍋臺上會安有兩口鍋,一個主鍋用來炒菜,另一個大鍋用來煮飯,中間會有兩口水井罐兒,用來煨熱水的。飯好了,熱水用來洗臉和刷碗。再后來有了鋁水瓶,熱水開了裝在水瓶里,這樣能節(jié)省柴禾和時間。
灶臺的上方,掛著鐵鏟、銅勺、筷籠子這些物件,貼著春節(jié)時寫的長而仄的四個字:水火平安。鍋臺的一端下方會放一個大大的水缸,里面放著一個用半邊干葫蘆做成的水瓢,用來舀水盛水。
那時用的都是木頭鍋蓋,煮飯時鍋沿常常會用洗碗布圍一圈以免漏氣,我常常坐在灶門口的蒲墊上幫忙塞柴禾,有稻草、油菜秸、松毛、麥秸稈和樹枝等等,有時用棍柴樹枝時總會容易把燃著的火弄滅了,即使我鼓起腮幫子使勁地吹,眼睛時常嗆得流淚,火還是著不起來,急得我嘟著嘴直抱怨。
媽媽就會告訴我:“人要實心,火要空心。要把樹枝架起來,中間留個空隙這樣火才會旺起來?!币灿腥思視矀€風箱,遇上柴禾不好著時,拉一拉風箱,有利于柴禾的通風。
灶臺、柴禾、木鍋蓋、大鍋煮出來的米飯真是格外的香。起米湯后,再添幾把小火,飯就會慢慢溢出香氣來。之后不再加柴火,以灶洞里火的余溫燜飯,遠遠的都能聞得到香氣撲鼻,直叫人饞涎欲滴。每每飯后,我會把底下香而脆的鍋巴泡上米湯吃,甭提多美味。
秋天,紅薯收獲的季節(jié),我們姐妹常常在灶洞里放進紅薯,讓火種覆蓋起來,個把小時后聞到香味再取出,管不了外面那黑乎乎的一層皮,也管不了多燙手,我們左手換右手,右手換左手,掰開就吃。那金黃的瓤咬一口,哇,好吃!時至今日那香噴噴、熱乎乎的烤紅薯依然是我心里最難忘的美食之一。
隨著液化氣、電飯煲、電磁爐等廚具的普及,如今已很少見到記憶里那樣的土灶臺,那樣的木鍋蓋、那樣的大鍋、那樣的燒紅薯味……
這一切都將淹沒在時光深處。灶臺、火光、媽媽,那是我們這代人永恒的溫暖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