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海燕
摘 要:多媒體教學能及時、準確、直觀地為學生帶來豐富多彩的內容,不但能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興趣,而且能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文章分析多媒體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對高中歷史教學科學運用多媒體進行探研。
關鍵詞:高中歷史;多媒體;科學運用;教學效率;教學質量;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08-0094-02
多媒體技術是指通過計算機對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多種媒體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和管理,使用戶可以通過多種感官與計算機進行實時信息交互的技術,又稱為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多媒體包括文本、圖形、聲音、動畫、視頻等基本要素。在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已經非常普遍。歷史課的內容包羅萬象,涉及政治、歷史、地理、文學、科技等多方面知識,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科學運用多媒體尤為重要。
一、多媒體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第一,多媒體教學使歷史教學內容更直觀具體。利用多媒體音頻、視頻、圖片、文字等,能多層次地展示教學內容,活化學生的認識。例如,必修三“物理學的重大進展”一課,涉及牛頓力學、相對論等高深的物理學知識,教師可在網絡上搜索一些關于相對論的簡單介紹和事例。愛因斯坦為說明相對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未來的某一時間里,有一對20歲的孿生兄弟,弟弟乘宇宙飛船以29萬千米/秒的速度飛行,哥哥留在地球上,50年以后,當哥哥已經變成白發(fā)老人時,去迎接回到地球上的弟弟,卻發(fā)現弟弟還是一個30多歲的年輕人。
第二,多媒體教學使歷史教學更有趣、更輕松。例如,人教版必修二“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一課,可用的史料很豐富。筆者聽過多位教師關于這一節(jié)的公開課,導入都很新穎。一位教師導入新課時,播放了歌曲《蘭花草》。當熟悉的旋律響起時,師生都輕聲地哼唱起來:“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教學在輕松歡快的氛圍中展開。
第三,多媒體教學使歷史教學容量增大。人文學科的特點是信息量比較大,有時候需要引用大量的史料。這些史料既有圖片,也有文字。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充分展示相關史料,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歷史事件,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的思維方式。例如,必修二“發(fā)達的古代手工業(yè)”一課主要介紹了青銅鑄造業(yè)、制瓷業(yè)、絲織業(yè)等,展現了不同的時代制造的大量精美藝術品。多媒體課件直觀的展示,能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讓他們領略到中國古代高超的手工業(yè)技藝。
二、多媒體在歷史教學中的科學運用
第一,多媒體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并不是教學的唯一手段。教學過程是一個十分復雜、細膩的過程,真實的課堂是生成的課堂,也是流動的課堂,創(chuàng)造的課堂。不同的班級,對同樣的教學內容會有不同的反應。如果教師把所有教學流程都做在課件中,課堂就失去了創(chuàng)造力,教師的思維也不能很好地展開,學生的思維也會受到課件的局限。有些教師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做課件,幾乎把整個教案搬到課件上,甚至把一些需要學生思考得出的結論也一字不落地展示在課件上,學生一看到這些結論,就會不關心這些結論是怎么來的,一味埋頭苦抄,使自己變成抄寫工具。這樣的教學,枯燥無味,教學效率低下,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鍛煉,長此以往,就會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二,多媒體手段要靈活運用,材料剪輯要恰當。一堂成功的歷史課,多媒體只是一種輔助工具。那么,怎樣恰當地使用多媒體工具呢?
史料的編輯。歷史教學離不開大量的史料。古今中外的歷史,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史料。史料包括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或原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間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比較珍貴,能更加直觀地反映歷史的原貌,包括檔案、信件、照片、歷史遺跡以及其他實物等。第二手史料指經過中間人修改或改寫的資料,如學者們的撰述等,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教師在備課時,要精心篩選各種文字資料,選取的史料文字不能太多,太多會干擾學生的思維,以致抓不住重點,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選取的史料盡量在一張幻燈片上展示,字體要適中,太小后排學生會看不清,影響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問題表述要準確,有深度,有針對性。高中學生已經有了基本的思辨能力,歷史課堂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自我思考、自主判斷的能力。恩格斯說,思維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朵。沒有思維深度的歷史課堂,是沒有靈魂的歷史課堂。
圖片資料的選取。相比文字,圖片更直觀,更形象,也更容易激趣。有時候,一張恰當的圖片就能代替千言萬語。如講“十月革命”時,教師可用“列寧清掃地球”的圖片導入。學生一看,很感興趣:列寧為什么要清掃地球?他要掃出一個什么樣的地球?在必修二“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一課導入時,筆者選了一組非洲旅游小島——戈雷島的圖片。新航路開辟以來,戈雷島先后被葡萄牙、荷蘭、英、法等國占領,是非洲海岸最大的奴隸貿易中心。如今風景優(yōu)美、游人如織的戈雷島遺址,卻掩蓋著人類歷史上殖民主義的累累罪惡。這組圖片正好反映了本課教學內容——黑奴貿易。當然,圖片的選擇要少而精,太多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音頻資料的選用。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在講授各種枯燥的理論之余,教師可適當播放一段音樂,使學生疲憊的身心得到放松,這也是一種教學藝術。如必修三“輝煌燦爛的文學”一課介紹中國古代幾種主要的文學形式,分析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及特點。該內容跟學生學過的語文知識有重合,沒必要過多重復。為此,講完課堂內容后,筆者播放了一首王菲演唱的《明月幾時有》,蘇軾的這首詞清麗曠達,王菲的聲音空靈縹緲,兩者完美結合,讓學生在對音樂的享受中體會到古典文學之美,既掌握了學習內容,又滲透了情感教育,可謂一舉兩得。
視頻資料的選擇。在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的21世紀,有大量的視頻材料可供歷史課堂選用。如一些珍貴的紀錄片、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各種新聞報道等。在講述重大歷史事件時,教師可播放相關的歷史紀錄片或電影。紀錄片以真實生活為創(chuàng)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最大限度地還原了真實的歷史,相比影視劇是最可信的史料素材。例如,歷史課堂上引用較多的《大國崛起》,講述了9個主要的世界性大國的崛起之路。其中教材中提到的重大歷史事件都有涉及,如新航路的開辟、日本明治維新、美國羅斯福新政等,是非常好的視頻資料。視頻資料的播放時長一般不超過5分鐘。播放時間太長,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時政材料的運用。意大利學者克羅齊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2017年版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規(guī)定,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tǒng)領課程改革,著力提升課程思想性、科學性、時代性、系統(tǒng)性、指導性,推動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創(chuàng)新……”其中提到了科學性、時代性。歷史教師要時刻關注時政熱點,把歷史與時政相結合,這樣既能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使學生不再覺得歷史與我無關,又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結束語
總之,多媒體教學能及時、準確、直觀地為學生帶來豐富多彩的內容,不但能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興趣,而且能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科學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發(fā)揮多媒體作用,提升歷史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宋萍.多媒體技術與歷史教學[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16).
[2]曾維君.試論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的作用及其方法[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22).
[3]楊婧.中學歷史多媒體教學的應用方法探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09).
[4]周靜.多媒體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D].華中師范大學,2019.
[5]喻莘博.試論多媒體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運用[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