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摘 ?要]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yè)教育是我國兩大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機制。因此,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對我國經(jīng)濟、科技的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經(jīng)過多年的教育實踐我們可以看出,當前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現(xiàn)狀存在著過于偏向理論、實踐教學不足的問題。相較于理工類,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習若不緊密聯(lián)系實際,更容易導致學生只是死記硬背知識,無法將這些知識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只有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才能發(fā)揮作用。因此,加強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的實踐教學,形成理論到實踐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是當前高校課程體系建設需要進行的重要工作和改革所在。
[關鍵詞]高等院校 ?人文社會科學 ?實踐教學
課題:陜西省高等教育學會2017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項目“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研究”(課題編號:XGH17224)。
一個國家的教育是這個國家發(fā)展最重要的動力和源泉。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普通高等院校和高等職業(yè)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兩大體系。高等教育是個人知識、技能等各方面綜合素養(yǎng)關鍵的提升階段。高等教育不僅決定了一個人的基本素養(yǎng),還顯著影響著我國整體高等人才的培養(yǎng)水平,對我國經(jīng)濟、科技等方面的發(fā)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我國高等教育還存在著過于重視理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實踐教學重要性的問題,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包含各類知識,這些知識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有其真正的意義。因此,缺乏充分的實踐教學是當前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存在的最為嚴重的問題之一。本文以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當前所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探討了如何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加強實踐教學體系的建構與實施。
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1.人文社會科學課程設置過于偏向理論研究
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是課程體系的建設,因而從各高校各專業(yè)的課程體系的設置我們就能看出其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理念。從當前各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的課程設置情況可以看出,當前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學理念過于偏向知識化的理論研究,將理論知識的傳授視為僅有的人才培養(yǎng)方式。這種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一方面直接造成了高校學生只會做題,不會解決實際問題的“高分低能”的問題,另一方面長時間的這種培養(yǎng)理念的灌輸會導致學生養(yǎng)成重知識學習輕實際應用的片面思維,非常不利于學生的長久發(fā)展。
2.人文社會科學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實踐教學
教育目的的具體體現(xiàn)就是教師的教學目標。在當前的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學實際中,教師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案中普遍存在著不夠重視實踐教學的情況。之所以造成教師教學過程中忽略實踐教學,最為主要的還是因為當前的教學是以傳統(tǒng)的分數(shù)為核心的教學,多數(shù)教師認為教學就是一個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內容大多都嚴格局限在教材范圍內,教師也只是單方面將教材中的內容簡單灌輸給學生。這樣的教學幾乎沒有實踐教學的存在,也就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3.人文社會科學教學中的實踐教學的開展條件不佳
整體上看,高校的人文社會科學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教學得不到足夠重視,即使極少數(shù)開展的實踐教學也都流于表面,收效甚微。造成開展的實踐教學質量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當前我國投入在高等教育上的資源不夠,每個高校所擁有的教學資源也有限,這也就導致了投入在實踐教學上的資源就更少了,使得所開展的實踐教學因為資源投入的不足造成實際成效不佳。二是當前高校一直處于規(guī)模擴招的趨勢,經(jīng)過幾輪的擴招,各大高校的學生數(shù)量較以前有了顯著的增加,學生數(shù)量的驟增更加劇了資源的不足,導致分攤到每個學生上的資源變得更少,造成實踐教學效果無法滿足人文社會科學實踐教學的要求。
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加強實踐教學的意義
1.人文社會科學學習的必然要求
從人文社會科學的定義上看,它是有關人類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學科,主要是對人類關系和人類文化進行闡述和研究的學科領域。人文社會科學是為了對現(xiàn)有的人類關系、人類活動進行總結歸納,通過一定的理論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最后去解釋和發(fā)現(xiàn)其內在的本質和發(fā)展趨勢,從而為社會的發(fā)展、人類的進步提供一些好的建議。由此可知,人文社會科學是與人類活動、人類文化緊密結合的,離開了實際就沒有了其存在的意義。因此,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加強實踐教學是學科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的必然要求。
2.實踐教學是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的有效途徑
相較于傳統(tǒng)的教師通過自身的說教、學生通過單純的聽來學習知識的模式,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是一種更為高效的學習方式。重視實踐教學,就是給予學生通過實際的應用從另一個角度進行知識學習的機會。通過實踐學生能夠對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重新的理解和學習。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能夠靈活應用自己所學,從而更為全面、深刻理解自己所學的知識。這種通過實際應用來進行的學習,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效率和效果,還能夠豐富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要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會主動調動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去學,學習效率也會更高。
3.實踐教學有助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等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加強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實踐教學,不僅能夠加快學生的學習速度,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通過實踐教學的訓練,還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實踐教學一般都是針對某一個具體的問題展開的,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動手能力。此外,通過實踐教學的訓練,還能有助于學生處理實際問題思維的鍛煉和提升,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形成。因此,人文社會科學中實踐教學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形成,而綜合能力是當前社會、科技和企業(yè)持續(xù)發(fā)展所需人才最應該具備的核心能力。
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加強實踐教學的策略
1.重視人文社會科學的實踐教學,確保足夠的教學資源的投入
要想有效加強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實踐教學,就要足夠重視實踐教學,只有對其足夠重視,我們才會在實踐教學中投入足夠的教學資源,從而確保人文社會科學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成效。國家和社會要足夠重視人文社會科學的實踐教學,國家在進行整體的教育規(guī)劃時,要確保人文社會科學實踐教學的資源是足夠的,加強對實踐教學的政策性傾向。社會則應該積極為高校的人文社會科學實踐教學提供物質等方面的支持,提升實踐教學的開展次數(shù)。各大高校要充分認識和重視人文社會科學中實踐教學的作用,在課程設置、教育資源投入等方面要確保實踐教學所占的比重。教師和學生則更應該加強對人文社會科學中實踐教學的重視度,在有限的條件下盡可能去提升實踐教學的質量。
2.加強理論聯(lián)系實際,課堂和實踐并重
課堂教學是學生理論學習的重要方式,課堂上通過教師來傳遞的知識屬于“顯性知識”,而通過實踐教學學生自己親身體會和內化的知識屬于“隱性知識”。兩者共同構成了整個知識體系。因此,要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就必須做到顯性和隱性并重,因而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的實踐教學必須和理論知識聯(lián)系起來,做到課堂教學和實踐并舉。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在知識的傳遞過程中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并創(chuàng)造調節(jié),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述理論知識時,必須有意識地明確這些知識在哪些實際場景能夠用到和該怎么用。這一過程不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如何去實際應用,而是要讓學生形成一定的理論應用概念,以方便其快速過渡到實踐教學中的學習。而在實踐教學中,實踐內容的確定、實踐的具體實施等要與之前所講述的理論知識形成對應,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重新理解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從而加深知識學習和掌握的程度。
3.加強情景教學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要想有效加強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的實踐教學,一大高效的方式就是注重情景教學的應用。情景教學也是實踐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方式之一。任何學習、實踐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開展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應用情景教學來有效提升實踐教學質量。例如教師應該積極學習和應用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各類先進的輔助教學工具,在教學過程中構建一個高質量的教學環(huán)境。計算機、多媒體等輔助教學工具能夠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并使整個教學過程生動化、形象化和趣味化,從而降低學生理解和掌握的難度,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此外,通過這些輔助教學工具使整個教學過程趣味化,這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習樂趣,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要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就能夠充分調動自己的學習積極性,最終提升整個實踐教學的效果及效率。
結 ?語
高等教育關系到整個國家、社會的發(fā)展,高校教學質量關系到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和效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當前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忽略實踐教學的情況,導致實踐教學質量不佳。實踐教學是快速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加深學生理解和掌握程度、有效促進學生學和用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在人文社會科學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實踐教學,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注重在實踐教學中情景教學的應用,如此才能更有效地提升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實踐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馬德峰、唐文躍:《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實踐教學體系發(fā)展研究——以蘇州大學省屬高校為例》,《學理論》2015年第33期,第166-167頁。
[2]彭虹斌、袁慧芳:《高校人文社會課程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問題的探討》,《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年第2期,第66-70頁。
[3]胡秦葆:《人文社會學科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探討》,《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第15-18頁。
[4]王娜:《地方高校人文社會學科服務社會的特點與實現(xiàn)路徑》,《中國成人教育》2009年第16期,第7-9頁。
[5]羅紅勝、蔡惠萌:《人文社會學科教育的在場與不在場——以書法藝術碩士人才培養(yǎng)為例》,《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8年第2期,第103-111頁。
[6]曾鐵:《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科教授及其進步論略》,《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4卷第3期,第91-94頁。
[7]席光、賈毅華、梅紅、謝志峰:《關于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建設的初步思考》,《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6卷第5期,第106-111頁。
[8]鄭長江、殷慧芬、張留祿:《應用型工科院校人文社會科學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構成及優(yōu)化路徑》,《職業(yè)技術教育》2009年第30卷第11期,第55-57頁。
[9]薛冰華:《論新聞學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以湘南學院為例》,《傳播力研究》2019年第3卷第25期,第203-204頁。
[10]馬駿:《論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教學管理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年第2卷第7期,第49-50頁。
作者單位:西安思源學院 ?陜西西安